海底撈是海倫司的前車之鑑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斑馬消費(ID:banmaxiaofei),作者:楊偉,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小酒館第一股海倫司(09869.HK),於2月23日晚間披露了最新年度業績預告。
2021年,公司收入18.33億元-18.53億元,較上年的8.18億元,同比增長了124%-127%。淨虧損2.10億元-2.30億元,而2020年的淨利潤為7010萬元。
規模翻倍的原因簡單粗暴:門店擴張。2020年底,公司旗下Helen’s小酒館數量為351家,2021年底達到782家。1年新增門店431家,比此前經營多年積累的門店數量還多。
今年截至目前,又新開了39家。最新門店數量821家,涵蓋26個省級行政區、146個城市。
賬面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可轉換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1.98億元,以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和上市費用1.23億元。
剔除這些因素,海倫司2021年的經調整淨利潤為9100萬元至1.11億元,同比增長約20%-46%,公司的盈利能力仍然出現了大幅下降。
2018年-2020年,海倫司的經調整淨利率分別為9.4%、14.0%、9.3%,2021年進一步下降至4.9%-6.1%。
其實,早在去年9月底公司披露的2021年中期報告,便已經對全年業績做出了預警。
2021年1-6月,公司營業收入8.68億元,同比增長304%,但公司擁有人應占期內利潤仍為-2483.6萬元,比上年同期的-1852.6萬元還要嚴重。
2020年上半年虧損是因為疫情,2021年上半年又是因為什麼?
收入大幅增長,但淨利潤卻直線下降至虧損,到底是為什麼?還得從海倫司近年的戰略選擇説起。
2009年,退伍老兵徐炳忠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Helen’s小酒館,同年進軍上海市場。
早期,Helen’s以加盟為主的合作形式,將門店開到了各大城市的商圈,補齊了小酒館這一業態空缺。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平價,百威、科羅娜、1664都定價9.8元,海倫司品牌的幾款主力啤酒,都賣8.9元,幾乎所有瓶裝啤酒的售價均低於10元。
於是,Helen’s小酒館成為深受年輕人、特別是學生羣體青睞的社交場所,被稱為“夜間星巴克”。
當時,徐炳忠有兩個選擇,繼續讓Helen’s以加盟等合作形式野蠻生長,還是走集約化的品牌路線?
他選擇了後者。2018年,深圳海倫司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成為Helen’s小酒館的運營主體。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公司一邊大舉擴張開新店,一邊將原來的加盟店轉為直營店,到2021年Q1才完全實現直營化。
2020年之後,海倫司拓店速度明顯加快,儘管疫情耽誤了幾個月,公司當年還是新開了104家門店。2021年更誇張,淨增門店431家,遠遠超過IPO時期公司定下的開店目標。
其原因,一方面是海倫司需要保持強勁的發展力,助推港股上市;另一方面,公司選擇了和海底撈類似的戰略,搶點位,大舉開店,等待疫情之後的報復性消費。
2003年非典之後,攜程、拉夏貝爾等多個行業的消費品牌,賭中了報復性消費的節點,一炮打響。就連海底撈和海倫司的同行呷哺呷哺(00520.HK),早年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突然崛起。
但是,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退潮跡象,餐飲行業遭受的衝擊一波接一波。
先上牌桌的海底撈,無奈之下,於去年年底推出“逐木鳥計劃”,計劃關停300家不及預期的門店,引發的資產減值導致2021年虧損38億-45億元。
到目前為主,海倫司業務層面並未出現虧損,主要是因為兩家公司處在不同的投資階段。
不過,接下來的行業形勢,對小酒館這一業態,非常不友好。
當不確定性抑制了消費需求,人們還是會優先滿足剛性需求。
所以這幾年,開快餐店的鄉村基(包含大米先生),開麻辣燙的楊國福,即便行業承壓,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近期結伴衝擊港股IPO。
海底撈、呷哺呷哺這些享受型的餐飲消費被抑制,自然影響到公司的業務。而Helen’s小酒館,在餐飲需求層次中的位置,比海底撈還要高出不少。
因為平價小酒館的定位,不斷走高的門店租金和人力成本,導致海倫司的利潤率非常有限。近年公司不斷將人力資源外包,推出自有品牌酒水提升毛利率,才勉強把盈利能力維持下來。
更關鍵的是,此前幾年,海倫司的運營效率已經出現了下滑的趨勢。2018年-2019年,同店銷售額增長率達到170.0%,2019年-2020年則下降了0.6%。
2020年底,公司門店351家,當年營業收入8.18億元;2021年底,門店782家,營業收入18.33億元-18.53億元。再結合開業天數,就能估算出實際運營指標下滑的結果。
海倫司最終能否實現驚險一躍?關鍵就在於,2022年疫情能否徹底消散,大家的消費需求能不能儘快恢復。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