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寧雯
美新科技IPO難過“問詢”關。
深交所官網披露的信息顯示,2022年3月31日,美新科技IPO材料被正式受理。4月28日和9月4日,美新科技先後收到了深交所的審核問詢函。
首輪問詢函重點質疑了美新科技的創業板定位,並要求後者就收入與客户、主營業務成本和毛利率等22個問題,進行詳細地拆分、回覆。
儘管2022年8月以及10月,美新科技先後更新《招股書》,併發布首輪審核問詢函的回覆公告,但結合問詢函的質疑以及前者的財務數據來看,底層技術以及渠道兩方面均不穩固的美新科技,或許難以推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創業板定位備受質疑《招股書》中,美新科技表示,“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自主創新,(公司)成功在配方設計、共擠成型、安裝技術等方面構建了多項技術壁壘”。這正是深交所問詢的重點。
儘管對外宣傳自己為掌握核心科技的高品質塑木產品供應商,但事實上,美新科技並無太多核心專利。
《招股書》顯示,截止2022年Q1,美新科技擁有國內專利技術 161 項,其中發明專利 5 項,實用新型專利 44 項,外觀專利112項,同時擁有12項境外專利。可以發現,美新科技的大部分專利都是外觀專利。
圖源:美新科技招股書
對此,深交所曾讓美新科技説明“公司核心技術的來源及取得過程、應用於主要產品情況、與專利技術對應情況”。結果美新科技展示的四項核心技術中,有三項“未申請技術專利。”
屈指可數的發明專利或許是因為美新科技沒有大手筆的研發投入。《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Q1,美新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991.91萬元、1361.67萬元、2185.14萬元以及528.04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84%、2.74%、3.15%以及2.73%,穩定在3%左右。
這除了意味着美新科技的底層技術在未來或許難以支撐企業高增速、高質量發展外,也可能給其登陸資本市場帶來嚴重的阻礙。
以美新科技的“友商”森泰股份為例,其衝擊創業板的三輪審核問詢中,兩輪問詢都被重點質疑了創業板定位以及技術先進性。
值得注意的是,森泰股份的研發費用以及研發費用率還高於美新科技。《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森泰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166.49萬元、2991.58萬元以及3409.41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06%、4.73%以及3.73%。
境外渠道難言穩定雖然研發投入低於森泰股份,但是與其類似的是,美新科技也過於倚重境外銷售渠道。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美新科技營收分別為3.5億元、4.97億元以及6.95億元。境外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96.72%、96.17%以及95.55%。
誠然,美新科技境外銷售渠道過於突出,與全球塑木市場主要集中於北美、歐洲等發達地區有一定聯繫。Grand view 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12年-2021年,美國一直佔據全球塑木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但問題是,在地緣政治加劇、新冠疫情反覆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博弈變得越發頻繁,這也給以美新科技為代表的跨國企業的前途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陰影。
由於出口的主要結算貨幣是美元,2019年-2022年Q1,美新科技匯兑損失分別為-294.15萬元、1,320.33萬元、177.10萬元以及55.40萬元,佔各期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2.37%、17.05%、1.64%以及2.57%,波動較大。
在《招股書》中,美新科技也坦言,“未來若出現國際政治經濟局勢不穩定的情況,美元形成較長時間內的單邊持續、快速貶值的趨勢,公司將面臨匯兑損失增加的風險。”
此外,新冠疫情爆發以後,跨境運輸成本也成上漲態勢。官方資料顯示,2020年1月3日,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僅為897.53點,到了2022年3月25日,這一數字達到了3274.9點,增長264.88%。
《招股書》顯示,2021年,美新科技主營業務成本中,其他成本為7479.95萬元,同比增長72.98%,主要系“海運費大幅上漲”。如果未來海運市場價格持續飆升或處於高位,美新科技的海運費成本也很難有所下降。
上述客觀層面的市場趨勢已經讓美新科技的業績承受一定的壓力,地緣政治帶來的主觀政策變化,或許更令美新科技焦慮。
2018年9月17日,美國頒佈的第二批2000億美元加徵關税清單中,美新科技出口的塑木型材產品就被加徵 10%關税。2019年,這一數字又提升到了25%。
對此,深交所要求美新科技“説明中美貿易摩擦對發行人未來生產經營是否存在持續性影響 ”。美新科技展示的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Q1,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產品佔主營業務收入的30%左右,“對產品銷售造成一定影響”。
圖源:美新科技招股書
上述海外市場的壓力合力,帶來的一大影響就是,雖然美新科技的營收和淨利潤在穩步增長,但是最核心的綜合毛利率卻呈下跌態勢。《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Q1,美新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5.05%、31.45%以及27.03%。
美新科技募資難解困境在技術並不夯實、海外市場持續承壓的背景下,美新科技試圖衝擊IPO,通過資本的力量破局無可厚非,但問題是,美新科技募資的主要用途是“擴大規模”,這或許很難解決上述矛盾。
《招股書》顯示,美新科技擬募資9.58億元,其中5.1億元用於“美新科技新型環保塑木型材產業化項目(一期)”,佔總募資額的53.23%,“擬新建生產廠房、倉庫、辦公樓、 宿舍樓等建築”。
但問題是,美新科技的產能利用率並沒有飽滿。《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Q1,美新科技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1.18%、80.15%、86.27%以及78.66%。近幾年的產能利用率一直徘徊在80%左右。
圖源:美新科技招股書
此外,2019年-2022年Q1,美新科技的產銷率102.78%、96.67%、97.09%以及 98.13%。除了2019年,近幾年美新科技的產銷率一直在100%以下。考慮到美新科技的產能遠未飽和,在渠道並不穩固的基礎上,斥巨資新建生產項目,或許並不如加強研發投入,夯實核心競爭力。
遺憾的是,研發並不是美新科技募資的重點。《招股書》顯示,美新科技的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你投入0.44億元,僅佔總募資額的4.5%。反觀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都佔據了總募資額的42.22%。
美新科技大手筆的“重倉”營銷,已經是老生產談的問題,其進一步補充流動資金,或許是因為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持續為負。《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2年Q1,美新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0.84億元、-1.16億元、-2.14億元以及-0.37億元。
雖然短期來看,近10億元的募資,可以從產能、營銷以及流動資金等方面迅速提升美新科技的影響力。但是結合前文來看,美新科技並沒有徹底解決核心競爭力不夯實、海外渠道變數多的困局。
即使登陸資本市場,沒有在長線上描繪出想象力的美新科技,想必也難以博得投資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