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基金髮行市場火熱,銷售渠道在不斷擴容。作為投資者信賴的傳統金融機構,銀行的基金代銷業務也蓬勃發展,已逐漸成為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相比去年,今年銀行的基金銷售情況相對平穩,但這也並不妨礙一季度銀行系力量穩居基金銷售的主力軍。
根據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披露的2021年一季度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數據,銀行仍然佔據了基金代銷規模的“半壁江山”。
銀行基金銷售情況平穩
作為中間業務的一類,基金代銷業務為不少銀行貢獻了可觀的非息收入。與保險、券商等各類金融機構相比,銀行一直是代銷基金的“主力軍”。
去年以來,由於基金行情相對較好,投資者對於購買基金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某股份行客户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説,“去年行情火熱的時候,很多客户都會提前三天就預約新發基金,一旦開售,要不了幾分鐘就能過億元。甚至很多投資者此前並沒有基金投資經驗,僅憑腦門一熱,哪隻基金搶手就買哪隻”。
記者梳理銀行的年報發現,有不少銀行都在其年報中提到其代銷基金業務增長帶動了手續費收入的增長。例如,工商銀行2020年代理銷售基金為6856億元,相比上年的5892億元增長了近1000億元,同比增幅為16.36%。招商銀行基金代銷成績也較為亮眼。年報顯示,2020年該行全年代銷非貨幣基金6107.04億元,較2019年的2197.7億元同比增長177.88%。這足以看出去年銀行在代銷基金業務上的“實力”。
記者採訪了身邊的大部分基金投資者之後發現,相比互聯網金融平台渠道的投資者,銀行渠道的基金投資者在面對基金行情波動時似乎更加的“淡定”。
“春節後客户對於基金的投資熱情明顯下降,不少客户開始關注起收益率相對穩定、風險較低的產品。但總體來説並未出現頻繁贖回基金的現象,因為銀行客户在投資基金的理念上大多都是長期持有,並不會因為短期波動而出現恐慌情緒。”上述銀行客户經理對記者表示。
某銀行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銀行的手續費不如互聯網銷售平台優惠,但銀行大户的購買力很強,更在乎的是服務感受和操作系統的便捷程度。雖然獨立銷售機構代銷的基金數量更多,但客單價低。
私募基金中匯潤生首席特約研究員吳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銀行傳統來看,基金代銷的優勢主要在存量用户上。銀行代銷雖然有用户規模優勢,但是還是存在部分長尾銀行缺乏運營營銷互聯網人才和技術人才的投入,同時銀行的佣金費率相對其他互聯網金融平台高,特色服務並不是很明顯。
銀行仍是基金銷售的主力
近期,中基協發佈2021年一季度銷售機構的公募基金銷售保有量規模前100名名單,這是協會首次將公募基金存量銷售規模對外公佈。記者注意到,其中銀行系機構佔據銷售保有規模半數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銷售機構也佔據了不小的銷售規模。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在股票和混合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前10名中,銀行佔據8席。在前100名中,有47家券商、31家銀行、21家第三方銷售機構以及1家保險公司上榜。
從基金銷售的保有規模上看,在股票和混合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中,31家銀行合計保有規模達3.32萬億元,21家第三方銷售機構合計保有規模為1.21萬億元,47家券商合計保有規模為0.87萬億元,銀行及第三方銷售機構的銷量還是遠大於券商。非貨幣基金銷售保有規模中,銀行系合計保有規模3.78萬億元,第三方銷售機構合計保有規模1.79萬億元,券商合計保有規模0.92萬億元。總體上看,銀行系公募基金銷售合計保有規模佔比超過50%。
如果單看股票和混合型基金,招商銀行以6711億元保有量佔據第一。螞蟻(杭州)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保有量規模達5719億元排名第二,工商銀行保有量規模達4992億元排在第三位。建設銀行、上海天天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位於第四至第十名,保有量均超過1500億元。
光大科技創新總監、社科院研究員王碩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銀行代銷基金規模較大主要源於三個方面優勢。一是歷史長,存量大。相對於券商和第三方而言,銀行代銷基金具有悠久歷史,存量規模較大。二是基礎好,客户多。銀行龐大的客户規模,是其他金融機構暫時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對於資產保值增值的客户而言,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也是一種習慣。三是聲譽強,銷售好。銀行的客户經理可以與客户進行面對面交流,自然帶來天然的親近感和信任,對於中老年客户和大客户尤為關鍵。
同時,雖然得益於互聯網平台的發展和線上支付的普及,第三方銷售公司異軍突起,特別是依靠費率低、便捷化和智能投顧等吸引了一批年輕客户羣體,但與銀行相比,由於其在客户積累,特別是高淨值客户的積累上尚存在一定短板,所以短時間來看,銀行代銷仍將佔主流。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