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寶鋼:積極打造“智慧”冶金運營服務“先行者”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實施了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頒佈了一系列以“智能製造”為主題的國家戰略。智能製造工程作為五大工程之一,也成為我國全力打造製造強國的重要抓手。從2019年開始,中國寶武全面推進智慧製造戰略落地,打造高效安全的智慧鋼廠。

站在時代史變革新起點,以冶金運營服務為核心主業的中冶寶鋼,主動搶佔變革先機,緊密依託科技創新,爭做“智慧冶金運營服務”領域的先行者和行業“智慧標準”的制定者,為企業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智慧”人才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智慧製造風起雲湧的當下,企業新舊動能能否順利轉換,關鍵在於能否鍛造出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以此為抓手,中冶寶鋼2016年以來年均培訓員工3.63萬人次,累計提升高級工860多名、中級工2800多名。2019年12月,212名公司級領軍人才順利通過年度貢獻考核評價,全部收到公司委託第三方機構存管的首期中期激勵。

中冶寶鋼相關負責人認為,此舉意味着,公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為建設覆蓋冶金全工藝鏈、技術過硬、忠誠可靠的鋼鐵“醫生”隊伍、打造全生命週期的冶金運營服務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2018年6月,寶武集團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鋼鐵智慧製造標準體系,明確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鍵化”為手段,倒逼流程優化、體制改革,打造極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鋼廠。中冶寶鋼也以此為契機,依託互聯網和大數據平台開展科技創新,全面提升智慧檢修、智慧運維、智慧物流等領域的技術服務能力。

具體而言,中冶寶鋼相繼開發了遠程診斷服務平台,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實現總部對駐外單位的遠程技術支撐,解決項目施工中的“卡殼”問題;上線了遠程培訓平台,應用BIM等新技術對設備檢修工藝進行施工流程可視化調節,解決項目施工人員“不會幹”和技能提升困難的問題,為新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撐;打造了項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實現了項目施工管理全過程資料的可追溯和易共享;上線了“生產管理”模塊,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規範生產過程管控,為生產組織提供準確依據……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成功推動中冶寶鋼核心主業向智能化、網絡化、少人化、安全化轉型變革,打造出“智慧製造”時代冶金設備運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中冶寶鋼緊緊抓住智慧製造發展機遇,緊跟中國寶武集團智慧製造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公司智慧製造、智慧檢修、智慧服務戰略,打造智慧產業、智慧車間。

作為寶武集團寶山基地最大的行車“管用養修”一體化總承包單位,中冶寶鋼行車分公司在寶鋼無人化智慧工廠創新發展進程中,全方位參與無人化行車技改、調試、使用維護等,同時不斷探索其施工質量驗收、操作和運維的標準,積累了全流程的核心技術服務經驗。2016年,行車分公司集中專業力量,先後參與了寶鋼冷軋、熱軋等區域行車的施工改造、運維工作,大力推進行車無人化新科技的引進和使用,有力助推了寶鋼加快實現“智能化”工廠轉變。

開拓傳統礦石集散港“智慧運維”之路

位於浙江省舟山的馬跡山港年吞吐量6300萬噸,平均每天進出貨17萬噸。龐大的吞吐量下,料場能否被充分利用、料堆重量和地址是否準確,會直接影響港區生產節奏。然而,為避免出現裝卸作業待料,操作人員的估料往往會非常“保守”(平均誤差20%—30%),此舉造成的後果則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工程機械(滿載20噸/車)和人員進行倒駁。

根據近三年的統計,馬跡山港平均每年的倒駁料在35萬噸以上。

為了減少駁料投入、降低正品礦損耗,提高料場操作精準度和料場利用率,中冶寶鋼與上海北斗導航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建立合作團隊共同攻關,採用“無人機+AI+北斗”的方案,以低成本、高質量堆場數據獲取技術成功實現了料場的無人化精準估料。

此外,該團隊還採用深度學習的數據處理方式,為智能化管理提供自我學習、自我演進的決策支撐,在數據獲取和處理上增強了技術應用創新。

比如,在料場選擇標定點、劃分無人機飛行掃描區域,實現料場變化快速掃描、實時掌握動態信息、獲取無人機圖像數據等功能;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應對多種不確定因素,如對料堆體積、密度、含水量、撒料損失比等進行分類,快速、準確地計算出料堆的具體噸位,實現智能評估計算。

2020年1月3日,馬跡山港智慧化料場辦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實現無人機代替人工進行估料操作。通過與實際裝卸量結果進行對比,相關誤差被控制在5%-8%。智能精準估料的實現,不但為港區生產計劃和調度提供可靠依據,更是散貨料港口的首次應用,填補了行業空白。

與此同時,中冶寶鋼還積極參與科研成果研發。同樣位於舟山的中冶寶鋼李偉偉技能大師工作室創立以來,已為生產操作各崗位培養53名高級工與技師,同步為項目部貯備了一批高質量的操作技術人才,3年來獲得市級以上科技創新獎項8項,國家級以上科技創新獎項9項。

尤其在去年,工作室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提煉出“輸送帶翻面的驅動裝置及技術”,大大延長了港區輸送帶使用的壽命,減少輸送帶物料成本達百萬元以上。

引領冶金無軌化運輸裝備“智慧潮流”

中冶寶鋼旗下的“中冶重機”品牌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冶金大物流裝備製造品牌之一。

“1995年成立的時候,它還是一家定位於場內維修車輛技術支持的小企業,現如今已經發展成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特種機械和配套裝備,並且能與多家歐美傳統領先企業同台競爭的大品牌。”中冶寶鋼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2014年以前,抱罐車和鐵水車的海外市場基本被美國KRSS和德國KAMAG壟斷。面對強勁的對手,“中冶重機”通過自主攻關,萃取多年無軌化冶金裝備製造技術精華,成功突破大噸位集中載荷、多軸線液壓機械同步轉向、整車遙控全覆蓋等多項技術難題,共實現專利61項,且在2015年獲得了該行業最高認證——歐盟CE認證。

今年2月,“中冶重機”品牌抱罐車宣佈首次中標塞爾維亞紫金波爾銅業採購項目,成功進軍歐洲市場;此外,近年來,中冶寶鋼積極征戰“一帶一路”市場,在鞏固國內項目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其於今年上半年中標的大韓製鋼採購項目,實現抱罐車在韓國本土市場的“梅開二度”,也是其成功進軍發達國家的重要拳頭產品。

作為公司核心產品之一,“中冶重機”生產的PBC系列鐵水運輸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產品規格實現從80噸至380噸的全覆蓋,其中380噸是全亞洲相關產品可實現的最大噸位。憑藉高質量、高性能、優質售後等優勢,目前其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鋼鐵冶金領域,累計向國內外用户銷售近百台。

當前,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智能化已成重要發展趨勢,鋼鐵冶金行業企業對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等板塊技術要求越來越突出,冶金大物流裝備行業也在不斷髮展變革。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冶重機”苦練內功,通過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積極迎合外部市場變化鞏固品牌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中冶重機”加大了在研發、設計、製造、銷售、售後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中冶重機”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旗下“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技術研發中心。

多重努力下,“中冶重機”完善和豐富了鐵水車產品序列,實現了遠程遙控“無人駕駛”、最小半徑轉向、鐵水保温、自動稱重、全功能遙控和無線通訊全顯示等“智慧”功能,使冶金大物流智能管運系統、鐵水運輸管理系統、車輛遠程信息管理系統日趨完善,成為國內同行業“智慧潮流”的先行者。

作為國內首家以從事冶金運營服務為主的專業公司,中冶寶鋼如今已經構建了覆蓋華東、華南、華中、西南、華北以及東南亞等區域的“七大區域市場”,成功解決困擾企業多年的“做大之後如何做強做優”的發展難題。未來,在智能製造成為行業發展主頻道的背景下,中冶寶鋼還將繼續做優做強核心主業,打造世界冶金運營服務新標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冶寶鋼:積極打造“智慧”冶金運營服務“先行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