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新冠疫苗賽道,復星站在創新聚變前夜
文 | 華商韜略 樂天
8月27日,復星國際發佈了2020中期業績公告。
郭廣昌以2019年公司全新的定位“創新驅動的家庭消費產業集團”,來闡述過去半年及未來發展。復星也在“史上最難”消費季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市場對復星這半年的最大關注卻是復星在新冠疫苗研發中的突破性進展,這也成為了此次中期業績發佈的突出亮點之一。
8月27日晚,復星醫藥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已經與Jacobson Pharma Corporation Limited(雅各臣)達成合作意向,將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向雅各臣供應1000萬劑mRNA新冠疫苗。
早在今年3月,復星醫藥便獲得了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的授權許可,可以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進行新冠肺炎疫苗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也就是説,BioNTech的疫苗獲得成功後,復星將獨家擁有其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市場。
7月底,郭廣昌在其個人公眾號“廣昌看世界”中透露,獲BioNTech授權引進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BNT162b1)在泰州啓動I期臨牀試驗,並完成了首批36位志願者的接種。截止8月19日,在中國進行的BNT162b1疫苗1期臨牀試驗的144例受試者都已完成了第一次接種,其中72例年輕成年組受試者已完成第二次接種。
在海外,BioNTech疫苗已到了取得最後成果的關鍵階段,此前,BioNTech已與其在除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進行聯合開發的合作伙伴輝瑞(Pfizer)共同宣佈,獲得美國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資格的新冠mRNA疫苗(BNT162b2)正式啓動2/3期臨牀研究,預計將於9月底10月初公佈臨牀試驗結果,這也是全球首批進入Ⅲ期臨牀試驗的疫苗之一。
如果順利,該款疫苗有望最快於今年10月成功在海外上市,進而成為第一批在全球上市的新冠疫苗。對於新冠疫苗的研發來説,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安全,而且科學和疫苗無國界。率先成功的企業也將因此“先入為主”,贏得商業開發的先機。
據世界衞生組織最新統計,目前全球共有約169種新冠疫苗正處於研發過程中,此前並不以疫苗知名的復星,憑什麼能在這場新冠疫苗創新研發的“競速賽”中跑在前面?
【產業積累練就“火眼金睛”】
在與BioNTech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復星在大健康領域深厚的產業積累成為了其最有力的一張“底牌”。
據復星國際聯席CEO、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啓宇介紹:“在武漢宣佈封城的前一天,郭廣昌董事長就連夜召開電話會,探討復星如何能與全球疫苗研發領域的領先企業建立合作。在瞭解到復星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以及商業化推廣能力後,多家企業向我們拋出了橄欖枝。綜合了研發效率、安全性、規模生產可能性等多種因素,復星最終選擇與來自德國的BioNTech公司進行疫苗聯合開發。”
據悉,復星醫藥與BioNTech該項合作將耗資1.35億美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但若獲得成功,它能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則將是巨大的。
而復星在大健康領域的創新突破與成果還不止於此。
以復星醫藥為例:截至2020年6月末,復星醫藥已有累計10個小分子創新藥產品、11個適應症於中國境內獲臨牀試驗審批,5個小分子創新藥、5個適應症獲境外臨牀試驗審批;今年4月,復星醫藥首個引進的小分子創新藥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蘇可欣)獲批上市;今年2月,復星醫藥與Kite Pharma合營公司復星凱特遞交了益基利侖賽注射液的上市申請,這也是國內首個報產的CAR-T療法。
復星國際的中期業績公告也梳理了復星在大健康領域的研發模式。可以發現除了自主研發之外,國際合作、創新孵化、專利授權引進、VC投資也都是復星進行創新研發的重要手段。對此,郭廣昌毫不避諱:“我們敢於投資、善於投資,但所有的投資必將服務於產業。復星將重點佈局產業週期兩端的項目,比如早期科技前沿方向的項目。”
復星在大健康領域的產業積累可以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
當時,乙肝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傳統的檢測方法卻十分複雜,準確度也不高。1992年底,郭廣昌的創業夥伴、現任復星國際聯席董事長的汪羣斌帶領着一批研發人員成立了公司的研發部,探索核酸技術在乙肝病毒檢測中的應用。1995年底,復星研製出了第一款能直接從血清中檢測病毒性心肌炎的“PCR乙肝診斷試劑盒”,這款產品也幫復星賺到了第一個1億元。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復星已經成為了擁有藥品製造與研發、醫藥分銷與零售、醫療器械與診斷以及醫療服務的大健康全產業鏈“行家”。
醫藥大健康領域創新的投資佈局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若無復星這樣在全球深耕大健康領域的經驗,即便投入再多成本,也容易一不留神就在創新的發展方向和合作夥伴上“看走眼”。相反,復星在以大健康為代表的眾多領域深厚的產業積累,使其在判斷前沿創新領域的成長性時擁有更獨到的眼光,同時也更容易得到領先創新企業的合作互信。
有時候,學會“借力”也是一門藝術,而“借力”的背後離不開幾十年如一日深耕產業所練就的“火眼金睛”。
【撬動全球創新的力量】
十餘年全球化戰略的實施,也是復星的創新能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這讓它能夠放眼全球,尋找並利用先進技術和資源,而且能利用自己的全球化能力將看到的創新機會化為現實。
根據復星國際2020中期業績公告,復星旅文旗下的三亞亞特蘭蒂斯在疫情之後恢復迅速,今年暑假酒店的入住率與房價都遠超去年同期。據瞭解,三亞亞特蘭蒂斯7月份營業額1.48億元,入住率接近九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亞亞特蘭蒂斯還在今年暑期創新推出了水世界夜場嘉年華活動,將“失落的文明”主題水族館、水世界、海豚島與漂流“鴨”活動、水幕秀、璀璨煙花等一系列互動內容相結合,成為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的網紅打卡點。
復星旅文集團董事長兼CEO錢建農表示,“三亞亞特蘭蒂斯的設計理念以及技術水平已經超越了前兩家(編者注:前兩家分別位於迪拜與巴哈馬天堂島),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斷在給亞特蘭蒂斯開創新的遊玩內容。”
而在2014年之前,三亞的精品休閒遊玩產品十分匱乏。一次偶然的機會,郭廣昌帶着家人去迪拜亞特蘭蒂斯酒店度假。與普通的豪華酒店不同,迪拜亞特蘭蒂斯酒店擁有海豚灣、巨型水族館以及水下套房等一系列創新的產品和服務。體驗完這一鉅作之後,郭廣昌當即決定,要把亞特蘭蒂斯這個“新玩意兒”搬到中國。
經過幾年的精心策劃,總投資約110億元人民幣的三亞亞特蘭蒂斯於2018年在海棠灣正式開業。開業兩年來,三亞亞特蘭蒂斯通過不斷創新基於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持續迭代升級內容體驗,一舉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頂級旅遊度假綜合體的代名詞。
頂尖的科學技術在全球,領先的知識體系在全球,創新的商業玩法也在全球。在近20個國家與地區擁有深度產業佈局的復星,相比於其他企業,更擁有一張“無邊”的創新地圖,能及時發現最前沿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將全球動力嫁接上全球的資源。
除了三亞亞特蘭蒂斯之外,復星國際的中期業績公告中也出現了許多全球化創新的身影:復星醫藥與全球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領導者Intuitive Surgical(直觀醫療)合資成立的直觀復星,正在研發與製造針對早期肺癌的手術機器人;復星與美國高端養老產業運營商Fortress(峯堡)合資成立的高端養老社區星堡,通過創新的組合產品與運營模式,從0到1率先跑通了國內養老產業單體盈利模型;今年7月,復星收購的全球領先的柔性自動化生產線解決方案提供商FFT(愛夫迪)在上海嘉定開工建設全球總部,探索“中國-全球創新雙總部”模式。
不難發現,郭廣昌正在利用復星的全球化這根“槓桿”,撬動更大的創新力量。
【創新背後的那些事兒:機制、人與文化】
一家企業有什麼機制,用什麼人,傳承什麼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骨子裏的基因。
今年7月初,南鋼JIT(Just In Time)+C2M(Customer-to-Maker)智能工廠正式投產,這也是世界首個專業加工高等級耐磨鋼和高強鋼配件的智能工廠,能全面滿足用户在產品個性化定製、輕量化、綠色環保、供應鏈穩定等方面的需求。此外,今年南鋼的專利技術在全球排名13位,還與蒂森克虜伯、鞍鋼等企業一同被評為世界鋼企技術競爭力A級企業。
這一系列創新成果的背後,離不開復星給予的企業治理機制賦能。2003年,復星在對“老國企”南鋼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後,推動其內部的體制機制的“更新換代”,大力倡導員工薪酬改革、高管股權激勵、全員競合機制、開展行業競爭排名、全球研發基地佈局,讓“老樹”開出了“新花”。今天的南鋼已經成為了鋼鐵行業中技術創新領先、人均噸鋼數一數二的典範。
在今年2月的復星大年會上誕生了一位最年輕的全球合夥人,她叫何川,今年33歲。2017年,她帶領着復星一支內部孵化的科創團隊杏脈科技,拿到了全球醫療影像大賽的第一名,致力於探索麪向未來的AI+醫療科技可能性。
“全球合夥人”是復星對所有員工授予最高的“榮譽”。但這更像郭廣昌手中的“指揮棒”,號召着所有復星人向創新進軍。對於創新人才,復星不論年齡、不論國籍,都一以貫之地重視和任用。郭廣昌深知,人對了,可能一切都對了。
熟悉復星的人都知道,生物類似藥獨角獸平台復宏漢霖是郭廣昌在創新領域又一筆得意之作。
復星國際2020中期業績公告顯示,復宏漢霖自主研發的“漢曲優(HLX02)”今年先後在中國以及中國與歐洲獲批上市,開闢了中國醫藥企業參與單抗生物類似藥“世界盃”比賽的先河,並且於8月24日成功開出了首張處方。去年,“漢利康(HLX01)”作為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也成功上市。
而早在2009年,郭廣昌就在美國找到了復宏漢霖團隊的創始人劉世高博士和姜偉東博士,立志研發出一款中國人自己的生物類似藥。經歷了10餘年的持續投入與潛心研發,復宏漢霖成為了生物類似藥領域的領軍者與獨角獸。
不畏投入,勇於試錯,坐得住冷板凳,不達目的不罷休,是對於“企業家精神”最好的詮釋。這樣的“企業家精神”幾乎是從上到下每個復星人身上共有的“味道”,創新的種子也更容易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
“做對的事,難的事,需要時間積累的事”。這是郭廣昌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創新,尤其是商業領域的創新,亦是如此:過程艱難而複雜,需要不可估量的投入與付出。然而,一旦當創新從量變躍向質變時,其爆發出的能量將難以估量。
今天的復星,又一次站在了創新聚變的前夜。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