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眼》系騰訊新聞聯合優質媒體,關注全球金融風暴下宏觀、資本、產經、投資圈的危與機。
本文由騰訊新聞與金十數據聯合出品,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金錢”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東西,伴隨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聽到關於金錢的種種抱怨。
稍微上了點年紀的人會説:“我小時候1塊錢就可以買到一碗牛肉麪,現在1塊錢只能買到一包紙巾或一包促銷的榨菜了。”
年輕人可能會説:“前幾年100塊還能買到件像樣的衣服,現在完全買不到了。”
諸如此類的抱怨有很多,而其背後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通貨膨脹導致“錢不值錢”了。
(圖片來源 | 子圖網)
1.美聯儲“大放水”,擔憂的是通脹還是通縮?
當一個國家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時,百姓的財富就很可能會被吞噬。而一個國家之所以會出現通脹,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貨幣需求低於供給引起的貨幣貶值,簡單來説就是“錢印多了”。
最近,以美國為首,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了擺脱經濟衰退,紛紛開啓印鈔機進行大量印鈔。其中,美國甚至不惜通過“無限印鈔”來擺脱危機,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擔憂:美國這樣無止境地印鈔,難道就不怕引起惡性通脹嗎?
早在今年4月份,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就曾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表示:“通脹過高並不是我們近期優先考慮的事情。”
而數據也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雖然過去半年美聯儲已經“印鈔”3萬億美元,但是美國非但沒有出現通脹,反而還面臨着通貨緊縮的風險。
上週五(5月29日)的數據顯示,衡量美國通脹水平的核心PCE物價指數年率僅為1%,遠遠低於前值1.7%;而核心PCE物價指數月率更是降至-0.4%,觸及逾18年低點。
事實上,從美國、日本和歐洲央行近期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看,這些央行目前更為擔憂的問題其實是通貨緊縮,而非通貨膨脹(否則這些央行就該收緊貨幣政策,而非放寬)。
2.“錢印多了”反而面臨通縮威脅,什麼因素在作怪?
那麼,為什麼全球央行“大放水”非但沒有帶來通脹,反而可能引發通縮呢?
要弄懂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引起通脹的因素究竟有哪些?一般來説,引發通脹的因素有2個:一個是物資供應短缺導致物價全面持續上漲,另一個則是上文提到的“錢印太多”導致流通貨幣過剩。
從物資供應方面來看,目前全球並未出現大規模的物資短缺問題。相反,在經濟衰退疊加疫情的影響下,就連向來喜歡超前消費的美國人,近期的儲蓄率也創下近40年新高,因此消費需求正在下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通脹出現的可能性。
從貨幣流通方面來看,央行大規模“放水”是否就一定會導致流通的貨幣增加呢?恐怕未必。因為只有當資金進入消費者手中,消費者積極消費,物價才能漲起來。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消費者手中的錢並沒有因為央行“放水”而增加,反而因為失業、減薪等因素而出現收入減少的情況。
問題是,錢沒有進入消費者手中,又會流到哪裏去了呢?
事實上,受到疫情影響,債台高築的美企正為資金週轉問題犯愁,如果這些企業因資不抵債而倒閉,那麼將進一步拖累美國的就業率。因此,美聯儲印的鈔,大部分都用於拯救美企了。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説,資金都進入實體經濟了,這很好啊。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美企負債率過高,美聯儲印出來的錢,都被企業拿去還債了。有分析認為,如果沒有美聯儲的救助,現在很多企業都已經倒閉了,而美聯儲的錢,只是推遲了這些企業倒閉的時間而已。
美企負債率究竟有多高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美國知名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4月份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企業債務佔該國GDP的比例高達47%,幾乎是該國經濟規模的一半,而其中“垃圾債”在美國非金融公司債務中的佔比近年來持續攀升,2019年已經接近三分之二了。
這些債務就像“黑洞”一樣,將美聯儲釋放的資金源源不斷地吸走,導致資金無法進入市場流通,因此美聯儲印鈔並沒有引起流通貨幣大量增加的情況。
千萬不要以為,美企拿美聯儲的錢還債,就可以“無債一身輕”了。
其實,美企拿到的錢,也是向美聯儲借的,説白了就是“借新債還舊債”,早晚還是要還的。而如果美國經濟無法復甦,大部分美企賺到的錢將越來越少,負債也將會越來越嚴重。因此,美聯儲“放水”只能為企業續命,根本無法起到提振需求,刺激經濟的作用,因此也就無法幫助美國擺脱通縮的威脅了。
3.“大放水”之下,美國會成為“下一個日本”嗎?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大規模印鈔非但沒有引起惡性通脹,反而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並不新鮮,因為日本近些年來就一直處於這種“怪圈”之中。
早在2013年,日本央行就宣佈實行QQE(量化質化寬鬆),每年為日本增加80萬億日元(按目前的匯率算,約合7425億美元)的基礎貨幣量,並與2016年將基準利率下調至-0.1%。這麼寬鬆的貨幣政策,本質上是讓日本經濟擺脱通貨緊縮的威脅。
然而,OECD(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自1990年自2018年,日本CPI在G7國家中表現最弱,仍未擺脱通縮的困擾。5月22日的數據則顯示,儘管近期日本央行3月份已經宣佈“放水”12萬億日元,但是4月份日本核心CPI年率反而跌至-0.2%,離日本央行2%的通脹目標越來越遙遠。
同樣採取負利率和更為寬鬆貨幣政策的歐元區,目前似乎也在步日本的後塵。
數據顯示,歐元區5月CPI年率初值已經降至0.1%,而月率更是錄得-0.1%。對此,意大利央行行長兼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維斯科(Ignazio Visco)顯得憂心忡忡,他表示,必須採取措施來應對低通脹和經濟活動顯著下降的風險,因為通縮可能會威脅歐元區經濟復甦。
和美國的情況一樣,日本和歐元區也面臨着債務過高的問題。維斯科表示,由於整個歐元區的公共和私人債務水平很高,這可能會引發價格下跌和總需求下降的惡性循環。不幸的是,目前經濟學家似乎還未能對這一問題開出更好的“藥方”,因此這一問題暫時“無解”。
如果企圖通過大規模“印鈔”來避免危機的日本和歐元區都面臨着通縮的威脅,那麼這一模式的開創者——美國能否避免來自通縮的威脅呢?
眾所周知,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美國就曾通過印鈔來刺激經濟,而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印鈔美國印鈔引發的通脹風險是由全球共同承擔的。那麼,美元霸權能否幫助美國避免通縮呢?
這一次,答案是No。
與引發通脹的因素相反,導致通縮的因素包括社會需求下降及貨幣供應量連續下降。在美聯儲“無限印鈔”之下,貨幣供應量連續下降顯然不可能。然而,受到疫情和經濟衰退的影響,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正大幅下降。
PBS News Hour上個月曾指出,隨着CPI下降,人們開始擔憂美國將陷入通縮之中。近期數據顯示,雖然今年4月份美國個人收入月率意外增長了10.5%,但是美國個人支出月率卻下降了13.6%。這就表明,就算美聯儲印鈔能增加人們的收入,但是如果無法改善經濟前景,那麼依然無法提振該國的需求,以擺脱通縮的威脅。
要知道,美國此前之所以能夠輸出通脹,是因為其擁有美元霸權。在該國不斷印鈔之後,美元持續流向全球各地,這就為其他國家帶來通脹。然而,此次美國面臨的通縮威脅是由該國需求下降引起的,而且光憑印鈔似乎是無法解決的。也就是説,美國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危害遠比通脹還要大。PNC Financial Services首席經濟學家古斯·弗徹(Gus Faucher)就曾表示:“如果通貨緊縮滲透到經濟中,那麼連根拔起的難度可能非常大。”
在通縮面前,就連擁有美元霸權的美國可能都無能為力,而一旦讓經濟陷入通縮之中,未來美國的霸權地位還能否維持也將被打上問號。看到這裏,或許我們更能理解,為什麼鮑威爾會聲稱,通脹過高並不是其近期優先考慮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