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富士產經商報》7月20日發表題為《歐洲“去中國化”進退兩難》的報道,內容編譯如下:
在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歐洲供應鏈依賴中國的風險凸顯,出現了謀求“去中國化”的動向,但歐洲企業多數認為無法與中國分割,歐洲面臨成本增大、構築供應鏈需要時日等嚴峻課題。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去中國化”的氣氛高漲,歐盟正加快重新構築離消費地近的供應鏈。
▲7月18日,75097次中歐班列(鄭州)停靠在中鐵聯集鄭州中心站等候發車。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歐盟委員會正探討,作為總額達7500億歐元的經濟對策的一環,確保主要產業部門“戰略自立”和增強地區供應鏈。歐洲將調整醫藥品等採購方法列為重點課題,在新制藥戰略中提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暴露的地區生產能力侷限性等風險。
然而,將計劃付諸實行並非易事。據德國施塔達藥品股份公司統計,中國醫藥品有效成分生產份額約佔世界40%。該公司負責人解釋説:“中國是供應鏈的重要部分,但我們公司數月來除了增加保質期較長的醫藥品成分庫存外,還推進開拓採購渠道。”
歐盟成員國也在推進供應鏈調整。例如,德國17%的生產依賴國外,強化供應鏈恢復能力是緊急課題。該國計劃今後數月內出台對策,解決主力產業面臨的供應鏈斷裂風險。
企業將生產基地撤回歐盟的動向正在擴大,部分成員國積極吸引歐盟企業。波蘭和羅馬尼亞等積極加強與西歐企業的聯繫,以用人成本低於德國的優勢招商引資。羅馬尼亞為擴大綠地投資,正策劃面向大企業的政府保證項目。
不過,諷刺的是,“去中國化”的動向越擴大,歐洲離不開中國的現實越凸顯。據歐盟商會調查結果顯示,約九成受訪歐洲企業回答“並沒有探討撤出中國市場”。
其理由之一是,中國工人生產的產品質量高,生產成本低。1910年創立的意大利巴爾蒂尼尼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國生產的運動鞋品質好,生產成本比意大利低75%,除非意大利政府大幅削減國內税金和降低人工費用,否則我們不會做出其他選擇。”
▲7月20日,工人在河北省灤南縣長凝鎮的一家紡織廠生產車間裏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中國市場存在感逐年增強,不容忽視。德國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佔全世界總銷量的40%左右。
在推進企業生產基地向歐盟和本國迴歸之際,降低成本也將成為課題。荷蘭央行行長克拉斯·克諾特5月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近年過度依賴世界供應鏈,過度追求效率,其結果是供應系統逐漸沒有餘力。減少對他國依賴、更加重視供應安全的時刻可能已經來臨,但成本也很高。”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