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失足賠百億?“中國版ZARA”拉夏貝爾為何迎來至暗時刻?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財經

“中國Zara”危險了。

6月30日,趕着在年報披露規定時限的最後一天,拉夏貝爾公佈了2019年年報。2019年,拉夏貝爾營收76.66億元,同比下降24.66%;虧損21.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虧損20.1億元,同比下降達1258.07%。

由於連續兩年虧損,財報發佈後的第二天,拉夏貝爾戴上了退市預警的“帽子”,代碼變更為“ST拉夏”。停牌一天恢復交易後,拉夏貝爾連續3天都跌停,市值定格在13億。要知道,巔峯時,它的市值達到120億元。上市3年,市值蒸發超百億。

被稱為“中國版ZARA”的女裝第一股拉夏貝爾,如今卻難以爬出虧損。財報數據顯示在2019年拉夏貝爾依舊處於虧損當中。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拉夏貝爾的悲哀,也是國產快時尚的集體凋零。

拉夏貝兒風光難續

2000年以前,中國服裝市場鮮少有品牌可言。也就是説,第一批國產品牌的服裝公司,是在“地攤貨”上建立起來的。正如北大教授陳春花所言:“中國企業那幾年的增長,更大程度上來源於市場的緊缺,而不是能力。”拉夏貝爾創始人邢加興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拉夏貝爾成為“首家A+H紡織服裝股”之後,股價一度上漲,市值曾突破過160億元。在這種強勁勢頭之下,定位大眾消費市場的快時尚品牌,拉夏貝爾更是被看做“中國版ZARA”。

當初,為了擴大自身版圖,拉夏貝爾開始採取了“多品牌、直營為主”的打法。2011年時,拉夏貝爾旗下門店數量為1841家,到2017年年底就擴展到了9448家,擴張速度十分驚人。

但拉夏貝爾在2018年開始盈利出現滑坡。拉夏貝爾在2018年實現營收為101.76億元,同比下降2.58%;淨利潤為-1.60億元,同比下降132%。

“多品牌、直營為主”的打法雖然讓拉夏貝爾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後續隨之而來的問題同樣讓其面臨巨大的挑戰。

拉夏貝兒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1、直營模式下,門店擴張速度太快。五線城市店面租金成本低、人員配置開銷小,與之對應的卻是物流壓力大,小鎮門店不夠賺錢。這就導致五線城市不賺錢的店面拉低了一二線城市賺錢的店面。

2、瘋狂的擴張,導致大量的庫存積壓。去庫存下尾貨太多,品牌形象大打折扣。遺憾的是,新產品的更新迭代也沒有跟上,最終導致品牌老化。

3、子品牌沒有辨識度,沒有收購品牌的能力。

很多品牌都推出多品牌的策略,其中安踏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安踏的主品牌發展穩健,FILA主攻中高端市場,還有國外專業運動品牌始祖鳥,也是安踏家族中的一員。可以看出,安踏的每一個收購,都是有層次感的,且用户畫像非常清晰,在不同的消費層都有覆蓋。

拉夏貝爾的子品牌們在服裝風格和用户畫像上都高度一致,沒有較強的辨識度。多品牌意味着大量的費用支出,而拉夏貝爾沒有一個穩定的現金牛品牌。

不懂用户,是拉夏貝爾們犯的最大的錯。與其關店止損,不如專注於店鋪精細化;與其甩賣尾貨,不如真正做好品牌規劃與定位,用心研發符合中國消費審美的產品。快時尚正在老去,但有情懷的國貨、懂用户的國貨將常青。

快時尚的自救,面對的不僅需求下行以及行業效率本身存在的瓶頸,更是在潮流趨勢不斷變換之間如何俘獲Z世代,這對於“拉夏貝爾們”而言無疑會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