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多大程度上傷害全球經濟,正成為經濟學家的研究焦點。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鴻海講席教授魏傑近日提出了中國經濟復甦的三階段論。他認為,沿着修復經濟、刺激經濟和深化改革的路徑,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恢復到5%以上不成問題。
放眼全球,魏傑認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將不降反升。因為產業鏈形成的背後是利益原則,而中國廣闊的市場和製造的優勢足以讓產業鏈留在中國。“只要中國能為世界提供利益,世界就無法和中國脱鈎。”他説。
以下是魏傑分享內容精編:
口述:魏傑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鴻海講席教授
編輯:婧雯
來源:正和島精編自搜狐智庫
01、疫情並未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明年我國經濟將逐漸恢復正常
這次疫情表明,非經濟因素引發的經濟破壞遠遠高於經濟因素,造成的經濟衰退遠超過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現在來看,第二季度經濟增速轉正要畫個問號,因為目前復工復產的情況還可以,但還談不上覆業,像旅遊、酒店、餐飲等服務業基本上都還沒起色。而服務業去年貢獻了50%的GDP。
從5月經濟數據判斷,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轉正仍不確定。受此影響,三階段論的時間節點會整體推遲。但全國各地情況不統一,有些地區已進入刺激經濟階段,三個階段可以同步推進。
但是第三季度經濟增速轉正應該沒問題,我估計第三、第四季度增長率是4%-5%左右,今年全年增長2%左右。
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基本面所造成的創傷不大。明年我國經濟將逐漸恢復正常,恢復至5%-6%左右的增速。
第一,我國經濟增長動力還在,中國人追求財富的積極性仍然很高。
第二,市場主體還在。這一次受疫情衝擊最大的是中小企業,大企業沒受多少影響。通過減免税費等紓困政策,中小企業大部分都生存下來了。
第三,產業鏈、供應鏈仍然是完整的。
第四,市場需求還在,且有上升趨勢。只要限制政策放開,需求就會起來。
第五,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在,尤其是最近提出的都市圈建設。
第六,中國的改革紅利還在。只要減少對經濟的行政干預,經濟還會增長。
主要難處還是在是否會出現第二波疫情。應當藉着疫情趨於穩定,儘快恢復應有的服務。
02、中國經濟將如何逐步走出疫情影響?
我提出的我國應對疫情衰退的三階段論,即修復經濟、刺激經濟和深化改革。
在刺激經濟階段,分別考察出口、投資、消費這三項。
消費需求暫時起不來,恢復需要一個過程。主要還是依靠投資,投資分兩部分,一是公共產品,即政府投資;二是經營性投資,即企業投資。
政府投資的四大項,一是傳統基礎設施;二是新基建,包括信息類基礎設施、融合類基礎設施和科創類基礎設施;三是都市圈建設;四是公共衞生體系建設。
在未來幾年內,我們應該加快四大都市圈建設,一是長三角都市圈,二是大灣區都市圈,三是京津冀都市圈,四是成渝都市圈。這四大都市圈建設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經營性投資方面,四大產業應該是我們要強調的。
一是戰略型新興產業,即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5G、人工智能等;二是現代製造業,即航天器、航空器、高鐵、核電裝備,數控機牀等;三是服務業;四是房地產業。
經營性投資加上公共產品投資加起來總共八項,我國明年經濟增速拉到5%以上不成問題。
03、要堅守3%的財政赤字率,消除後遺症
這次疫情應對帶來兩個後遺症。一是宏觀負債率上升,二是流動性太多,通脹壓力較大。
國家的財政壓力最大,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非正常支付(即抗疫支出)的增加。
這次疫情下,國家的財政壓力最大,一方面是因為疫情期間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非正常支付(即抗疫支出)的增加。
因此,政府、企業和個人都增加了負債,導致宏觀負債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會有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
所以我一再告訴好多人,不要亂借錢,最終還得還錢。我估計從2022年開始,我們可能又得去槓桿。
第二個後遺症是流動性太多,通脹壓力較大。有人強調中國實行負利率,我一直反對。
有兩個數據很嚇人:3-5月連續三月M2增速在兩位數以上,也就是財政沒有增長,貨幣增長了。我認為,差不多明年就開始反映出通脹壓力。
中國在未來幾年內還得消除抗疫的後遺症,這是大事,不要因為過去就過去了。
未來財政赤字率一定會降下來的。按照宏觀經濟學的原理,財政赤字率原則上不能超過3%。今年財政赤字率提高至3.6%是因為疫情影響。
到2021年或2022年後,要逐漸解決抗疫過程中出現的後遺症,比如將宏觀赤字率降到3%以下。宏觀赤字率不降不行,要恢復正常。
04、如何補貼,是個問題
對於如何補貼中小企業和農民工,我認為:完全停工停產的企業,根據其去年納税情況進行補貼;個人補貼即領取失業救濟金。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第一季度新就業崗位減少了93萬人,但由於農民工很少繳納失業保險,加上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手續太複雜,導致領取的人數不多。
我建議,按照去年底就業的單位,給農民工發放補貼。給城裏人補貼沒多大意義。
05、地攤經濟,不同城市要分開討論
我認為,搞地攤經濟的言下之意是降低商業成本。
疫情期間,我們有許多閒置的商業設施,那國家完全可以拿錢補貼商業流通領域,降低樓宇房租成本。
過去我們缺少商業設施,沒有辦法,只能弄個車拉貨賣,擺地攤。這存在許多問題:假貨,逃税,垃圾滿天等。
舉例而言,北京的商業設施成本太高,比如地鐵口的商鋪租金很高,店主承擔不起高租金,只能撤走。但如果給他補貼不就行了?
這種形式雖然不叫地攤經濟,但本質其實是一樣的。要是大家都拉着車滿街擺地攤,這解決不了問題。
一線城市實際上不適合擺地攤,不同城市的不同情況要分開討論。相比起“地攤經濟”的提法,我認為“疫情期間應該減少政府管制“的提法更好。
減少政府管制,意思是隻要由市場存在就行了,政府別去管市場。一個人下班了,他願意去擺街邊小吃攤位,讓他去搞就行了,也不要弄牌照限制,只要把環境弄好就行了。消費者自然會形成監管。
06、疫情下,人們改變的三個觀念
在這次疫情中,受損最嚴重的羣體是非城市化的農民工,他們沒辦法在城裏領取失業救濟金,大部分農民工都返鄉了。
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經濟韌性強的原因,因為農民工家裏還有土地和房子,他們回去後的基本生活不成問題。
過去我們認為農民工應該把土地都上交,都到城裏來,現在發現這個觀念錯了。我們發現,農地是保證農民生存的地方,農民可以把農地租給別人種,但還得留有土地,萬一在城裏混不下去,還有退路。這是中國經濟韌性強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既有觀念認為,儲蓄不是好事,應該促進居民大消費才行。
疫情暴發之後,我們發現個人儲蓄很重要,個人在投資之外必須要有儲蓄餘存。中國的高儲蓄率也是中國經濟韌性強的原因之一。
再一個,疫情使得人們認識到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是房子。房子不是投資品,首先是消費品。最近人們報復性買房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另外,人們開始注重買高品質房子,因為大家基本都知道,一是由於M2增速大幅增長,人民幣有通脹壓力,錢將變得不值錢;二是因為住房過多,房子將不再值錢。
在這種情況下,財富如何保值尤其令有錢人糾結,最終他們的首要選擇是找稀缺性房地產。人們買房不是為了買房子本身,而是想購買房子的稀缺性和增值機會。
未來4大城市圈——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都市圈的房產便屬於稀缺資源。這也是導致房地產行業逐漸分化的原因。最近一批房地產企業都要倒閉了,就是因為他們出現了戰略性失誤,這些房企的商品房都不屬於稀缺房源,加上拿地面積又多,導致資金鍊斷裂。
07、GDP作為宏觀經濟評價指標會存在,但不一定作為追求目標。
今年“兩會”罕見取消了GDP考核目標,但GDP作為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無法取消。
觀經濟指標有三,一是價格,一是就業,一是增長。按宏觀經濟學角度來講,GDP考核目標是要存在的。宏觀經濟的三大指標要做到協調才行。決定這三個指標的背後因素是總需求和總供給的關係,而三大指標的背後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社會政策等一套宏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
GDP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們不能因為遇到問題就不承認規律。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從來不談GDP指標,一直到2000年後,我們才陸續對此有要求。每年政府報告中,上述三個指標是必須得有的。
對於政府來説,不設既定的GDP目標在未來可能會成為常態,而作為分析結果的GDP指標是肯定存在的。宏觀經濟的分析是有一套規範的方法,全世界都一樣,GDP是評價經濟增長最合理的指標。
總之,不將GDP作為發展目標,和將GDP作為分析工具是兩回事。GDP作為宏觀經濟評價指標會存在,但不一定作為追求目標。
08、疫情之下,世界產業鏈不會有根本變化
我估計這次世界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高新產業上,高新產業的變化會促使世界產業鏈進行一定的調整,但總體而言,世界產業鏈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世界產業鏈背後的原則是利益原則,是不會改變的。產業鏈的組成實際上一是製造,一是市場。只要這兩條沒有受到衝擊,就不會有大的改變。
維繫當前世界產業鏈的核心在於,要給世界提供利益。
中國維護產業鏈的主要辦法是把握好中國製造和廣闊市場的優勢,這就要求我們繼續開放國內市場。我估計,目前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中的地位可能不會下降,反而會加強。
因為我國市場廣闊,但還無法生產好多產品,這些外國商品不賣到中國,那還賣給誰?在半導體、5G等領域,中國會舉全國力量搞研發,逐漸削弱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度,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產業鏈的成長。
中國要堅持全球化和互利共贏的原則。
只要中國能為世界提供利益,世界就無法和中國脱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