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家明星基金再度透出人才流失信號?年內111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為何離職擋不住
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又一名基金經理被坐實離職。
近期富國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於洋因個人職業發展離職。同時卸任富國醫藥成長30股票、富國生物醫藥科技、富國醫療保健行業、富國精準醫療、富國新動力基金經理。值得注意的是,這距離於洋擔任富國醫藥成長30股票基金經理僅57天。
此前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例如東方紅林鵬因個人原因離任再度引來外界對公募業內人事變動的關注。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來,有將近71家基金公司出現基金經理離職現象,數量達111人。
又一明星基金經理離職
富國基金6月6日公告稱,基金經理於洋因個人職業發展離職。同時卸任產品包括:富國醫藥成長30股票、富國生物醫藥科技、富國醫療保健行業、富國精準醫療、富國新動力。
此前於洋所管理的基金均已增聘基金經理。其中,富國精準醫療、富國醫藥成長、富國醫療保健增聘孫笑悦,富國生物醫藥科技增聘曾新傑,富國新動力增聘劉博。
而按慣例,增聘基金經理被認為是原基金經理可能變動的前兆。不過,這距離於洋擔任富國醫藥成長30股票基金經理僅57天。
公開資料顯示,於洋自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任第一創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醫藥行業分析師、自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任華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醫藥研究員、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任安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2015年11月起加入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高級行業研究員,2017年10月起任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2017年11月起任富國精準醫療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2018年2月起任富國醫療保健行業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於洋於2017年10月起管理基金,任職期間其管理的多隻基金業績翻倍,算是一名新興的明星基金經理。其中,其掌舵的富國精準醫療任職期間回報超150%。
而在A股3-4月的寬幅震盪中,於洋所管理的基金也有着不俗的表現。在2744只可對比的主動管理型偏股基金中,在4月的震盪中,有586只基金業績年內排名躥升超過100個名次。其中,業績排名提升最快的是富國基金旗下的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C,該基金4月份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為5.90%,截至4月底年內回報率為29.56%,業績排名由三月底的1213名,迅速提升782個名次,至431名,躋身同類基金前五分之一。緊隨其後的是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A,該基金4月份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為5.89%,截至4月底年內回報率為29.68%,業績排名由三月底的1200名,迅速提升779個名次,至421名,同樣躋身同類基金前五分之一,兩隻基金的基金經理均為於洋。
“日常的業績排名很少會讓基金經理有年終排名時處心積慮,因而某種角度而言,往往更能彰顯基金經理的實際操作能力。畢竟,在股市震盪期間,基金淨值的變化能如實反映出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擇時能力。”北京一基金分析師認為。
基金經理競爭壓力加大
近期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此前東方紅資產管理副總經理、公募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林鵬也已從公司離職,再度引來外界對公募業內人事變動的關注。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來,有將近71家基金公司出現基金經理離職現象,數量達111人。
此外,近期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中庚基金均紛紛發佈增聘基金經理或聘任基金經理助理的公告。涉及的知名基金經理有劉格崧、傅友興、張坤、丘棟榮等。這也讓投資者擔心會不會通過增聘基金經理的模式,從而造成人事變動。
業內人士表示,行業中確實出現過通過增聘基金經理為原基金經理卸任乃至離職提供條件的案例。但是當下一些基金公司為明星基金經理增配助手,大多出於為基金經理“減負”的目的。一些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龐大,需要通過共同管理等方式,為其減輕負擔。此外,基金公司也可以通過共同管理基金的模式,實現基金經理間的以老帶新,為公司培養後備力量。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募業內人事變動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位明星基金經理增配助力的消息,從側面上也反映出當前業內競爭的激烈程度及基金經理們所面對的壓力,事實上,2019年就有234位基金經理離職。
而成為一位基金經理則是非常不容易的,公募基金的晉升機制包括研究員助理、助理研究員、行業研究員、高級行業研究員、行業主管或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七個晉升等級,所以從新人到基金經理這個職位少説也要七八年,熬到一個基金經理其實並不容易。也正因如此,個人能力優異的基金經理,在職業發展上擁有很多好機會。
近年來基金公司投研人才頻繁流動其實早已不再是新鮮話題。要想留出核心人才,不僅需要高薪酬、股權激勵、事業部制等物質方面的激勵,還需要在投研平台建設、考核制度優化、文化建設等方面綜合施策,為人才的成長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從部分小公司的情況來看,目前的困難是平台的發展跟不上人才的成長速度;對部分大公司而言,則面臨着企業文化、薪酬制度、晉升軌道無法滿足所有基金經理的個性化需求。“整體而言,基金經理的流動是市場資源自我配置使然,對行業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不利影響或有限
事實上,針對基金經理離職後的“出路”,有業內人士坦言,“有能力奔私是少數的,更多的會跳到一些規模稍小的公募平台,去獲得更為靈活的考核機制和發揮空間。”
事實上,從2007年起,包括趙軍、江暉、陳家琳、王亞偉、邱國鷺、鄧曉峯、楊東在內的多位公募基金大佬出走私募。2018年之後,“公奔私”的話題一度沉寂,直到近日林鵬離開東證資管,計劃創辦私募的消息傳出,“公奔私”的現象在業內再度引發關注。
私募基金的持有人關心基金經理從公募離開後,脱離了平台支持的他們能否繼續保持此前的優秀業績。
而作為基金經理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後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對於公募基金持有人來説,最關心的核心問題還業績的持續性。明星基金經理離開之後,投研後繼是否有人,能夠持續帶來可觀的回報。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投研實力較強的公司,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僅是依靠個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團隊。這樣即便基金經理離職,新任基金經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響的可能性比較小。因而單一基金經理離開確實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在團隊成熟度已經較高、制度保障依舊高效的情況下,其實不利影響事實上也是有限的。
不過,面對頭部基金不斷髮力佔據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的情況,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渠道資源等方面稍顯不足,加之人才流失問題的日益嚴重,未來彎道超車壓力料進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