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中國多發貨幣卻為何沒造成通脹?房地產存量價值300萬億

  人們關心貨幣政策的表述方式,比如2017年“去槓桿”,2018年開始“穩槓桿”。事實上,如果不做任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槓桿在中國是難以去掉的。

  原因何在?中國的金融是信貸推動的增長,信貸對一年後的GDP增長有決定性作用。通俗一點講就是,錢多了,GDP就表現好,信貸和GDP二者高度相關。這是大家都承認的,統計數據也驗證了這種增長方式。

  過去四十年,為什麼貨幣增長速度快,就在於不停投資。從2010年至今,每年廣義貨幣M2供給增速比GDP高出6.1個百分點。當然其中有3個百分點左右是物價因素,但也超出了3.1個百分點。

  問題來了,這些多發的貨幣卻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它們去哪兒了?

  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特點是,這些年隨着政府拍地,有了商品房,用土地、房地產做抵押品,這種投資極其擴大了土地和房產的貨幣化。也就是説,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是以銀行信用擴張下的貨幣金融為主導。多年來發行如此之多貨幣,卻未出現令人擔憂的通貨膨脹,背後機理正是土地、房地產等基礎設施做抵押品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貨幣化、資本化。

  這些形成房地產存量部分的價值,按照一些中介機構的計算,接近300萬億人民幣。

  但當經濟主要動能發生轉移,經濟增速開始下降,再保持這一貨幣供應速度就可能出現問題。我們需要思考未來金融發展,需要對前四十年金融擴張的路徑和模式做出新的探討、新的評估。

  要問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的答案是:槓桿率問題!

  宏觀槓桿率即全部債務除以GDP,倍數越高則宏觀槓桿率越高。目前中國和美國水平相當,在2.6~2.7倍,日本已達到4倍,法國3.5倍。

  但中國,僅非金融企業的債務便達到GDP的1.5~1.6倍。粗略估計,企業貸款成本利率平均在6.3%~6.4%,這意味着中國企業支付利息達到GDP的10%。這樣一種金融體系是不健康的。如此之高的企業債務怎麼降,是一個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為什麼中國企業債務如此之高?因為投資效率太低,進一步可歸結為兩點:一是經濟微觀基礎薄弱,二是金融資源錯配。

  從上市公司來看,投資資本平均收益率只有3%,也就是説,金融體系投給其一塊錢,一年下來上市公司賺3分錢的税後利潤。

  大家想一下,炒股票或者買理財產品都希望6%、8%甚至是10%的回報,上市公司怎麼給,只有繼續借錢加槓桿。從這個角度,實體經濟發展已跟不上投資者的慾望,可謂“靈魂走得太快,身體已跟不上”。在此情形下,企業家拼命借錢,雪球滾得越來越大,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就越來越高。

  再從金融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往往是那些投資回報高的不容易獲得資金,投資回報低的卻資金太多。上市公司中,民企投資回報不到4%,而國企只有大概2%。但從金融資源配置上看,2018年中國新增貸款只有14%配置到民營企業;存量上,2018年末民營企業的貸款餘額佔所有人民幣貸款存量比例僅25.8%。

  關於民營企業的貢獻,有一個富含深情的總結是“56789”,即民營企業貢獻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創新,80%的就業,90%的新增就業。

  國有企業和民企負債率,在2008年是轉折點,自此國企槓桿水平超過民營企業一騎絕塵,而民企則是“蛇形爬行”。也就是説,真正能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部門處於資金飢渴狀態,不得不説,這是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長此以往,泡沫將越來越大。

  “去槓桿”是不是要一刀切?或者換一個角度描述,槓桿是否有好壞之分?如果有,什麼是好的,什麼又是壞的?我的答案是,能夠提升一個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的槓桿就是好槓桿;反過來,讓一個國家賬務越來越大,還款意願越來越弱的債務,就是壞的。進一步説,“去槓桿”也應該因槓桿不同而分開施策。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院長劉俏,節選自《我們熱愛的金融》讀者見面會上的演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6 字。

轉載請註明: 劉俏:中國多發貨幣卻為何沒造成通脹?房地產存量價值300萬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