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高純晶硅價格上揚
下游硅片企業新增產能釋放
通威股份8月7日晚披露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7.39億元,同比增長16.2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1億元,同比下降30.35%。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形成高純晶硅產能8萬噸,太陽能電池產能27.5GW。其中,高效單晶電池24.5GW。
通威股份透露,隨着下游硅片企業新增產能釋放,高純晶硅供應愈發緊張,價格明顯上揚。目前公司高純晶硅月產量已超過8000噸,產能持續提升。
終端需求延遲釋放
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光伏行業面臨復產用工緊缺、物流效率低下、原輔材料供應緊張等壓力和挑戰。由於光伏終端需求延遲,導致產業鏈企業庫存有所積壓。落後產能加速出清,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據PVInfoLink數據統計,截至6月底,光伏產業鏈各環節主流產品價格較年初下跌15%-20%。
上半年,通威股份高純晶硅持續滿負荷生產,產能利用率達116%,單晶料佔比達90.86%,平均生產成本為3.95萬元/噸。其中,新產能平均生產成本為3.65萬元/噸。報告期內,公司實現高純晶硅銷量4.5萬噸,同比增長97.04%。在單晶料和多晶料均價同比分別下降14.4%和41.2%的情況下,公司高純晶硅產品平均毛利率達到27.7%,保持較強競爭力。
近期,隨着下游硅片企業新增產能釋放,高純晶硅供應愈發緊張,價格明顯上揚。通威股份表示,將順應市場需求,繼續保持滿負荷生產。公司在建的樂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項目合計超過8萬噸產能預計將於2021年建成投產,將進一步擴大公司高純晶硅的競爭優勢。
根據通威股份《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2020年-2023年發展規劃》,公司計劃高純晶硅業務2020年實現累計產能8萬噸,2021年為11.5萬噸-15萬噸,2022年為15萬噸-22萬噸,2023年為22萬噸-29萬噸。
電池片提價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光伏終端需求延遲釋放,太陽能電池市場價格同比下降30%左右。報告期內,公司太陽能電池及組件業務實現銷量7.75GW,同比增長33.75%,實現銷售收入58.43億元,同比增長0.22%。公司表示,隨着行業需求逐步回暖,目前太陽能電池主流產品價格已較上半年低點提升10%以上。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陽能發佈的8月電池片定價公告顯示,多晶電池和單晶PERC電池全面提價。其中,多晶電池(金剛線157)提價至0.54元/瓦,與7月價格相比上漲8%;單晶PERC電池(單/雙面156.75)提價至0.87元/瓦,與7月價格相比上漲11.54%。單晶PERC電池(單/雙面158.75)和單晶PERC電池(單/雙面166)提價至0.89元/瓦,與7月價格相比均上漲11.25%。
報告期內,公司眉山一期7.5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已投產,可兼容生產21X及以下所有尺寸電池產品,目前正在產能爬坡中。同時,公司啓動了眉山二期7.5GW及金堂一期7.5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預計2021年內投產。屆時公司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將超過40GW。
光伏發電業務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在江蘇泗洪、江蘇如東、江蘇揚中等地開發建設了“漁光一體”基地,共計建成以“漁光一體”為主的光伏電站44座,累計裝機併網規模2127MW,上半年累計實現發電9.71億度。目前公司在建光伏項目的綜合成本已下降至3.5元/W以內。隨着設計方案的進一步優化和技術進步,公司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農業業務板塊方面,上半年公司實現飼料及相關業務收入84.87億元,同比增長19.25%,實現飼料銷量233.29萬噸,同比增長14.95%。
市值突破千億大關
近期通威股份股價大幅上漲,市值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
國泰君安指出,硅料環節漲價預期開啓,通威股份作為全球龍頭將充分受益。硅料環節自2017年12月以來價格連降10個季度,價格長期低於高成本產能的現金成本,導致高成本產能清退,最典型為韓國OCI產能關停、德國瓦克降負荷生產。今年6月以來,隨着高成本產能的清退,硅料供給逐漸緊張,硅料新建低成本產能已經投放完畢,未來新產能釋放要等到2022年初,未來18個月硅料環節無新增供給,硅料價格持續上漲趨勢明顯。通威股份作為全球領軍的硅料企業,年產有望達到9萬噸,將充分受益硅料景氣上行。
國泰君安認為,電池片環節技術迭代,大硅片電池可享受超額收益。大尺寸電池成本更低,封裝功率更高,能夠給電站帶來更高收益。通威股份在大電池領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成都四期、眉山一期均生產166等大尺寸電池,預計產能達8GW-9GW,將顯著增厚公司盈利能力。
東吳證券同樣看好通威股份的成長性,並指出公司單晶料比例高達95%以上,處於行業絕對領先地位。未來電池技術變革或引發N型滲透率加速提升,穩定並高比例供應N型料的硅料廠家將收穫超額收益。預計2020年末公司將實現43%的N型料供應能力。隨着新產能逐步爬坡,N型料比例逐步提升,預計在2021年達到80%。此外,公司向電子級多晶硅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