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即將開始,很多諮詢:國企與私企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找工作選國企還是選私企?很多人只會説表面現象,什麼國企安穩、旱澇保收,什麼國企福利好、待遇高,等等。其實,這都是外行話,作為內部人,今天把這8點區別徹底説明白了、説透了。看懂了,你就知道怎麼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了。
【一】管理體制不同。
國企是以國有資產為主體,包括獨資、控股的國有企業。國企是地方政府獨資或控股,由當地國資委管理。國企中的巨無霸企業,由中央直接管理和控股的,叫做“央企”。國資委管理90多家(這個數字每年都在變化),還有財政部代管的幾十家金融央企(比如五大銀行),另外還有少量其他部門管理的央企(比如鐵路、郵政、煙草、黃金、出版等集團)。
私企,就是私人企業。
國企(包括央企),就是國家的產業。以前叫做全民所有制企業,字面意思是屬於全國人民的企業。國企是税收和財政的主要來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二】政治屬性不同。
私企姓私。
國企姓黨。
國企特別是央企,是黨執政的物質基礎。和平時期,國企也要經營也要盈利。關鍵時期,當黨需要的時候,國企央企的經濟利益必須服從政治責任,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徹底放棄經濟利益。
比如,這次疫情中,國企央企不計成本轉產防疫物資。比如,對抗金融攻擊時,國企央企必須團結一心、合力抗擊。比如,國家出現危機,國企央企必須挺身而出,不顧一切,保衞安全。
私企,以盈利與發展為根本目的。當然了,一些優秀的私企,也會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讓出部分經濟利益。但不太可能願意徹底放棄經濟利益,不太可能做到無條件付出。
【三】肩負責任不同。
國企,尤其是央企,企業責任主要是: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
第二段,已經寫了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私企與國企都是一樣的,企業的核心是盈利和發展。這一段區分社會責任。
私企,主要責任是:經濟責任,兼顧社會責任,兼顧社會責任的目的,還是為了經濟責任。歸根到底就是盈利,這是天經地義的。比如,私企也會搞慈善,搞捐助,搞綠水青山,目的是贏得當地民眾好感,獲取更有利的營商環境。
舉一個小例子:
某私企在某貧困山區捐助希望小學,給當地修水壩,儘管有善意的成分,但最終目的還是贏得當地民眾好感,以便下一步在當地投資建化工廠。履行社會責任,更多的是為了品牌建設,獲取更好的發展環境。
國企央企,在偏遠山區、高原地區,也會建設加油站、通訊塔、郵政點、高壓電,等等。這些投資,基本都是虧本的。但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國企央企必須做,賠錢也要做,這就是真正的社會責任。
再舉一個小例子:
私企對員工負有“有限責任”,國企對員工幾乎負有“無限責任”。
比如,現在很多盈利能力很強的知名私企民企,毫不留情地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只因為他們的性價比不如年輕人高而已。把大量員工辭退,把就業壓力轉移到社會上。
國企要履行社會責任,一般不會辭退員工。不是國企不想辭退員工,而是上級要求國企要承擔社會責任,主動消化就業壓力,不把就業壓力推到社會上。
【四】內部治理不同。
私企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家族型企業,一種是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一種是內部實行科學治理的私企。不管哪種類型,私企的內部治理以老闆意志和董事會意志為主導,也就是説,老闆、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説了算。
國企主要有三種:一種國有獨資,一種是國資絕對控股的合資公司,一種國資相對控股的上市公司。不管什麼類型,國企主要由黨委會説了算。有人説,董事會具有法定的決策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董事會開會之前,還有一道黨委會前置程序。重大事項,先由黨委會研究決定後,再開董事會,確保董事會決策符合黨委會決議。然後再開總經理辦公會,研究具體的執行措施。
所以,從2017年開始,國企尤其是央企,全部實行董事會與黨委會治理機制改革,基本實行黨委書記兼董事長的管理體制,更加強化了黨對國有企業的絕對領導。
以上是宏觀方面的區別,微觀層面主要區別也有四點:
【五】選人用人程序不同。
國企的選人用人制度,基本參照黨政領導人員選拔任用管理條例。國企提拔領導人員,執行醖釀、初始提名、民主推薦、組織考察、黨委會研究、公示、任命、宣佈等規範程序。程序非常嚴格。私企,即使是實行了科學治理的私企,也沒有這麼嚴格、這麼固化的程序,那種不實行科學治理的私企,基本就是老闆、經理層説了算。
【六】選人用人標準不同。
私企裏,基本以能力和業績論英雄,只要你能賺錢,老闆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
國企裏,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主要考察“德能勤績廉”五大指標。你要有能力,要有實績,還要有羣眾口碑(民主測評),更要有“德”。這個“德”,主要體現在政治素質上。如果你不是黨員,被提拔到管理層基本不可能。因為現行的國企治理結構,逐步實行黨委會與班子會高度重疊機制。你不是黨員,不能參加黨委會,就沒有重大決策權,所以,不會提拔你進入班子。
【七】崗位職責不同。
私企的崗位職責,基本都圍繞一個核心,就是市場化盈利的職責。
國企的崗位職責,要比私企多得多。
比如,某國企總經理,並不是企業一把手,企業一把手是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沒有董事會的國企,現在也逐步實行“企業代表兼黨委書記”體制了,強化黨委書記的一把手地位。2017年從央企推行,逐步向國企推開,未來國企基本都會執行這種管理體制。
這位總經理,一般還兼副書記。總經理兼副書記,必須履行“一崗雙責”,這個“雙責”包含很多職責:黨建、廉政、穩定、安全、環保、風控、審計、節能、綜治、三基,等等。
私企的總經理只想着如何讓企業盈利和發展,國企的總經理則要承擔很多很多職責,哪一項不抓,都不稱職。哪一項出了問題,都要承擔領導責任或管理責任。國企管理人員要鍛鍊“千手觀音”般的能力,承擔的風險也更多。
【八】薪酬空間不同。
私企的薪酬,完全市場化,下不保底,上不封頂。有些私企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年薪過億,如果還有股票的話,身價的彈性非常大,公司一旦上市,身價暴漲幾十倍,幾十億的高級“打工仔”也不是沒有。
國企的薪酬,在有限空間內與市場化接軌,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國企在薪酬制度上,有三大規定:工資總額制度,限薪制度,薪酬結構制度。
比如,某國企,上級核定工資總額為一億元,限定高層管理人員最高50萬元,最高與最低比例不能超過10倍。年薪50萬,也要執行固定部分和浮動部分3:7的比例,不能隨意變動薪酬結構。
國企的薪酬制度比較僵化,各行各業都有明顯的天花板。如果你想發大財,就不能來國企了,對於絕大多數國企來説,年薪百萬就是封頂,而且比例很小、概率很低。你入職國企,指望年薪百萬,相當於抱着買彩票的思想。
私企的想象空間很大,風險也很大。假設你是985的名校生,進入國企,拿到年薪50萬的概率要小於進入私企拿到年薪百萬的概率。但是,國企的安穩性、兜底性等優勢,又優於私企“失業”的高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