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賀
閲讀所需約5分鐘
11月24日,距離2021年結束還有一月有餘,杭可科技(688006.SH)批准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簡稱“2021年激勵計劃”)。該計劃授予價格為28元/股,即在2021-2023年完成每期業績考核後,被激勵人員可以28元/股的價格購買杭可科技增發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杭可科技收盤價為122.46元/股,是授予價格的4.37倍。
鋰電後端設備翹楚
借勢連推低價股權激勵
這不是杭可科技第一次推出股權激勵。作為第一批登陸科創板的企業,杭可科技於2020年4月底曾推出《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後於8月27日正式通過。通過日收盤價是授予價格9.78元/股的5.72倍。
超低的價格令人咋舌,如果還沒有相應的考核標準,就起不到激勵作用。
與2020年激勵計劃僅有2期考核且以2017-2019年平均營收或淨利潤為基數不同,2021年激勵計劃共三期,公司層面每一期業績考核均以2020年營收或淨利潤為基數。具體上,2021年營收增速不低於65%或淨利潤增速不低於30%;2022年營收增速不低於165%或淨利潤增速不低於100%;2023年營收增速不低於300%或淨利潤增速不低於280%。
數據來源:杭可科技公告
考慮到杭可科技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70.96%,且營收可根據在手訂單及交付、驗收週期來推斷,因此2021年的考核並不算難。不過,2022年和2023年的業績考核目標,就具有真正的激勵作用。
作為鋰電後端設備龍頭,杭可科技在行業大爆發之時推出這樣的股權激勵,與其自身業務情況不無關係。
在鋰電池生產線中,前道、中道和後道工序成本佔比大約分別為40%、30%、30%。杭可科技業務主要涉及後道工序的化成、分容、檢測等工序,核心產品為充放電設備和內阻測試儀等其他設備,可提供鋰電池生產線後處理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與同行相比,杭可科技在後端設備的競爭力十足,其2020年收入規模接近15億元,遠高於泰坦新動力(先導智能子公司)、利元亨、星雲股份、韓國PNE Solution等可比公司後端設備收入。
而且杭可科技國內外收入較為均衡,2020年境內、外收入佔比分別為58.85%和41.15%。客户覆蓋三星、LG、日本村田、寧德新能源、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比克動力、寧德時代等知名鋰電池生產企業。
不過,也正是看似抗風險能力較強的收入結構,造成杭可科技業績的波動。
受疫情影響,杭可科技海外客户生產及擴產受到較大影響,設備購買需求減少,導致其2020年訂單結構中國外客户訂單下降明顯,僅為3成左右。從2021年上半年收入結構看,其境內收入佔比已經高達95.46%。
不僅如此,杭可科技產品有很大比例應用於消費鋰電,消費鋰電收入佔比在2018年為54.43%,相比2016年的70.84%有明顯下降,但比例依然較高。2020年雖然未公佈具體數字,但考慮該比例應不會太低。
這意味着,杭可科技在當前火爆的動力電池領域的佈局有所欠缺。今年6月,杭可科技與寧德時代4.8億元訂單因原合同技術協議發生變更而解除,就是其中一個反映。不過,根據2020年年報披露,杭可科技在動力電池領域,已經覆蓋了LG、比亞迪、國軒高科、天津力神和寧德時代等頭部廠商。這對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拓展十分有利。
業績增長遭遇瓶頸
毛利率破新低
從杭可科技2021年激勵計劃的考核條件看,總體營收增速要快於淨利潤增速。不過,在第三期考核條件中,對淨利潤增速的要求已經接近營收增速。這意味着,杭可科技認為,未來兩年還是以投入為主,不過也會在2023年進入到收穫期。
從近幾年杭可科技的業績增速看,倒也確實有一些困難。
2017-2020年,杭可科技營收增速三連降,從87.95%下降至13.7%;歸母淨利潤增速更是從101.31%下降至2020年的27.73%,其中2019年甚至接近於0增長。
2021年,杭可科技營收增速明顯恢復,前三季度同比增長70.96%,但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滑22.63%。
營收增速的恢復,是杭可科技在2021年激勵計劃的重要原因。不過,產能擴張也很重要。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杭可科技IPO募投項目中,“鋰離子電池智能生產線製造擴建項目”已經全部投入使用,產能逐步釋放中。在100%達產後,該項目將年產鋰離子電池智能生產線後處理系統30條,進一步提升杭可科技的整合配套能力和產能。
不過,杭可科技還有其他問題待解。
儘管與同行業廠商多采取的外協加工、自主組裝不同,杭可科技的產品多為自制,在生產管理和產品交貨期、質量控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面臨國內鋰電設備企業的激烈競爭以及上游原材料的大幅上漲,杭可科技2021H1毛利率同比下降22.53個百分點至28.4%,其中二季度僅為23.76%。
儘管三季度毛利率環比提升9.01個百分點到32.77%,盈利出現拐點跡象。但能否延續還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