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賺錢?淨值低=便宜?對基金的這些誤解 你有嗎?
愚人節來了,如果你是一個市場上的資深老韭菜,你一定已經波瀾不驚了。對市場滿腔熱忱,市場卻常常對你報以老拳,甚至在愚人節當天的上漲你都覺得是在開玩笑。
在基金投資中,你是不是也經常被“愚”,傻傻的以為基金分紅就是賺錢、買了淨值低的基金就是撿到了便宜?那麼本文就來幫大家揭開基金投資的迷霧,不要再對基金有這些誤解啦!
一、分紅=賺錢?
“分紅”這兩個字本身理解起來,可能時會讓人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和誤會,那就是:分紅不就是將基金的收益分給我們嗎?那我豈不是應該要多賺錢了?
實則不然。
首先,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能夠進行分紅,説明基金已經獲取了一定的收益。處於虧損狀態的基金是無法進行分紅的。
對於基金而言,基金總資產=基金淨值*基金份額。簡單來説,基金所有的資產就是所有持有人的資產總和。分紅是從基金總資產中分出的,因此從持有人的角度來説,其資產總額是不變的。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舉一個極端值的例子:我持有某基金100份額,分紅前基金淨值1.5元,此時我的資產總額為150元。
現按照每份份額分配0.5元來進行分紅,那麼分紅之後基金淨值為1.0元。那麼,我將會收到0.5*100=50元的分紅,持有的基金總金額為1.0*100=100元,實際上總資產依然是50+100=150元。
不少基友們在分紅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資產變少了,但是一查銀行卡也沒有收到現金分紅,便會很疑惑,我的錢去哪了?
實際上,從除息日到資金到賬是有一定的時間的,一般是2個交易日到賬,因此無需對此擔心,但也不用對於分紅有什麼特別的期待,畢竟分紅對於我們的資產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對於基金經理而言。基金分紅後,基金的資產規模會有所下降,因此對於基金經理來説也可以更好的進行調倉等活動,便於基金的管理。
對於投資者而言,基金分紅有現金分紅和紅利再投資兩種方式。現金分紅即分紅以現金形式發放給投資者,這部分資金是不需要收取贖回費的。紅利再投資則是將分紅折算成基金份額,這部分基金份額也不需要申購費。
當市場處在上升期,如果你看好當前的市場前景,打算長期投資,用紅利再投資的方式不僅能省去申購費,而且也不存在最低申購額度的限制。這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説,就比較划算了。
二、淨值低=便宜?
實際上,淨值≠價格,總結了一下關於基金淨值常見的幾大誤區,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誤區一:買1塊錢的基金,比買2塊錢的基金更划算
誤區二:淨值低的基金比淨值高的基金,更容易漲
誤區三:基金淨值跟股票價格其實差不多是一碼事
來給你們舉個簡單粗暴的例子!
A基金(單位淨值)1元,B基金(單位淨值)2元,同樣花10000來買,忽略手續費:A基金可以買到10000份,B基金買到5000份。
看上去好像是A基金買到的多,但如果A基金和B基金採取同樣的投資策略(不考慮分紅等情況),一年後,獲得同樣的收益率,都是漲了20%:
A基金的單位淨值就變成了1*(1+20%)=1.2元,B基金單位淨值變成了2*(1+20%)=2.4元,A基金賺到的錢是1.2*10000=12000元,B基金賺到的錢是2.4*5000=12000元。不論是買A基金還是B基金,總的市值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説,其實並不一定份額多掙的就多。我們獲得的收益是相同的。
基金淨值的高低和收益沒有直接的聯繫。買基金不應該看淨值的高還是低來投資,還是要看基金的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的風控能力及基金的盈利能力等來選擇基金。
基金淨值只是一種“資產體現”,基金投資的關鍵是緊扣收益,平衡回撤。基金的價格(淨值)高低不影響投資收益,和風險也沒有必然的聯繫。
所以大家買基金不必有“淨值恐高症”,看到好的基金研究其內在價值是不是物有所值再下手,也不要貪便宜都去買淨值低的基金哦!
三、長期持有=穩賺?
基金確實需要長期投資、長期持有,收益才有望逐漸顯現,從而體現出基金投資的價值。但這裏並不是説,買了基金就必須要長期持有,僵化的持有反而不利於投資收益的積累。是否需要改變長期持有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當市場整體行情即將發生變化時。比如處於即將牛轉熊的時候,這時可以適當的將手裏的基金進行贖回。
2、當基金髮生異常情況時。如基金經理變更了或者某隻主題類基金因政策原因收益率或將受到影響等。這就需要經常關注基金公司信披的公告等法律文件,也需要關注市場和政策走向。
3、對持有的基金組合進行調整時。調整的依據不單單是看基金盈虧,還要看業績穩定性、整體表現,還要看基金的投資風格與當前的市場環境是否契合。
基金是適合於中長線的投資產品,但長期持有並不等於買入後不聞不問,更不等於僵化的持有。是否長期持有還是要綜合考慮市場走勢、投資風格、盈虧情況、預期收益目標等多種因素。
持有時間長可以省去一些費用,比如説贖回費。可以若是後續業績不好,也就別那麼堅持,該放手時還是要放手的,投資又不是結婚,無需白頭偕老。
四、持有數量多=分散?
飯就那些,人多了分到每個人碗裏的不就少了,同樣道理,持有基金的數量過多,過度分散持倉,除了分散風險之外,往往還分散了盈利,吃到的“米”減少了。
如今,一個人若沒有持有20只以上基金產品,簡直不配談投資。
不過,大部分投資者分散配置操作可能是這樣的:聽專家建議,確實把雞蛋放到10個以上的籃子裏分散風險,卻又讓同一輛車拉走了。
實際上,數量多不等於分散。如果你買多隻基金都是一種路徑,一個方向的。或者看好一位有名氣的基金經理,他的每一隻產品都買,感受追星的感覺。那你等於只買了一隻基金。
手持二、三十隻基金,只是看起來投資組合很豐富,但買的都是權益類資產,收益過分依賴於股市,風險趨同。這是對分散的一種誤解。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一般也不會出現太大的風格偏離,持倉比較相近。並不能起到分散的效果。
正確的基金組合是區別於單一基金的不同基金產品的集合。值得注意的是,組合內部基金的選擇是有講究的。簡單地多買幾隻基金構建出來的組合,就像是散兵遊勇,隨便一個衝擊都無法頂住。構建基金組合需要通過選擇不同行業、不同風格的基金,分散投資、揚長避短,平滑整體組合的波動性、增強投資的穩定性。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3~5只即可,資金量較大的選擇5~8只也足以分散風險了。
五、規模大=好基金?
就像人的體重一樣,基金也有合適值的。
如果規模太大,原本的規模效應遞增又會變成規模效應遞減,反而收益率會下滑。再比如説,比如一箇中小盤基金的規模超過100億元的時候,基金經理就很難挑選中小盤股票,因為那些小股票盤子太小,你一買它就容易漲,所以基金經理就被迫去買大盤股。那你這個中小盤基金不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了嗎?
但過小也不好,這樣會導致攤薄到每一份基金上的成本提高,而且每年都有若干只迷你基金由於規模太小,基金公司管理成本太高而被清盤。
所以如果你想投資中小盤的基金,一般規模在20億元左右比較合適;想買投資大盤股的基金,規模在40億-80億元比較合適,規模超過100億元的基金最好就避而遠之了。
另外還有投資者認為買“老基金”不如買“新基金”、基金只買漲不買跌、買基金只買短期排名高的等等,這些都是投資基金的誤區,多學習,多實踐,你永遠賺不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少追熱點,少人云亦云,祝你早日成為投資路上的老司機,而不是任人宰割的小韭菜!
(文章整理自財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