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報|“綠色”陽光城:做穩健的長期主義者
升級“綠色智慧家”戰略、“牽手”萬物雲、踐行ESG可持續發展……這些成為陽光城上半年發展軌跡中的亮點。
8月25日,陽光城集團發佈了2021年半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陽光城實現全口徑銷售金額1013.14億元,同比增長12.56%;權益銷售金額648.80億元,同比增長11.92%。結算方面,陽光城上半年實現結算營業收入299.32億元,同比增長24.10%;合併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9.94億元,同比增長17.08%。
今年上半年,在業績穩增長的情況下,陽光城一方面主動擁抱行業變化、進一步降低負債,使得財務指標更加穩健;另一方面,苦練產品品質,升級綠色產品家戰略,這一系列動作體現了陽光城要做長期主義者的決心。
半年降負債答卷
今年上半年,隨着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不斷加碼和“三道紅線”融資新規的實施,降負債成為房企的重任。那麼,陽光城的半年降負債答卷如何呢?
據財報顯示,截至6月末,陽光城有息負債規模953.23億元,較上年末進一步下降10.11%,非銀融資佔比21.94%,穩定在較低水平,負債結構良好。同時,其有息資產負債率降至26.61%,較2020年底減少3.49個百分點,並進一步降低淨負債率至93.84%。
現金流方面,今年上半年,陽光城繼續嚴格遵守現金流預算管理,實現全口徑回款856億元,平均回款率84.51%;實現經營性淨現金流入79.93億元,繼續保持正值。截至6月末,賬面貨幣資金403.73億元,全額覆蓋263.83億元的短期有息負債,現金短債比1.53(扣除受限資金及預售監管資金後,現金短債比為1.03),現金狀況保持穩定。
按照“三道紅線”融資新規,陽光城2021年中期指標一項超閾值,保持“黃檔”行列。
在降負債取得顯著成效、現金流充足的同時,陽光城也堅持以銷定投,謹慎投資。今年上半年,陽光城共以權益對價123.72億元合計補充權益土地儲備約429.18萬平方米。
截至6月末,陽光城累計土地儲備總計4371.32萬平方米,其中一、二線城市預計未來可售貨值佔比75.52%,累計成本地價4118.63元/平方米。
在熱點城市“集中供地”政策的推進下,房企拼殺更為激烈,盈利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而陽光城則堅守謹慎投資的原則,“不盲目追高”,較低的土地成本也在行業中持續保持競爭力。
升級“綠色智慧家”
近年來,陽光城貫徹“品質樹標杆”戰略,以品質提升增進公司核心競爭力。今年上半年,陽光城繼續加大對綠色、科技建築的研發,截至6月末,陽光城已在全國落地96座“綠色智慧家”項目,為超10萬户家庭帶來綠色智慧的生活方式,用綠色科技助力客户提升生活品質。
為響應國家低碳戰略,陽光城進行產品技術升級,“綠色智慧家2.0”三恆系統研發在上半年得以落地。據悉,該系統是一種保持室內舒適的恆温、恆濕、恆氧“一體化韌性恆定的‘温濕度獨立控制’系統”,可以長期全面維持室內環境舒適。
面對後疫情時代疊加最嚴政策窗口期,陽光城早已做好準備——“數字化變革”成為了其應對未來十年的“最強光驅”。
2021年,陽光城財務、人力、IT三大職能將率先推行“ABC戰略”,最終實現共享服務“五化目標”(標準化、平台化、智能化、數字化、生態化)。與此同時,陽光城持續加碼數字化營銷,在線銷售工具“陽光房寶”也進入2.0時代,累計客户資源800萬,累計貢獻銷售額370億元,成為營銷的利器。
向綠色發展轉型
地產行業在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後,目前已進入緩步慢行的存量博弈期,做大不再是房企的唯一追求,健康可持續的穩健發展成為主旋律。陽光城以品質為基礎,圍繞以“綠色智慧家”為核心的品質工程做提前佈局,利用科技創新不斷迭代賦能,使企業在整個行業往綠色發展轉型的跑道上佔據“內圈”地位。
近期,陽光城將旗下物業板塊與萬物雲進行股權合作,並聯手打造“萬物陽光”新品牌。據瞭解,萬物雲的前身即是萬科物業,目前已從傳統物企轉型為科技平台,其技術、數據、標準、產品等核心能力均位居行業前沿。陽光城透露,此次選擇與萬物雲換股,正是基於雙方自身戰略、業務佈局及價值觀一致性。
繼今年初發布首份ESG報告以來,陽光城進一步落實社會責任工作,積極參與社會公益,關心社區發展,投身志願服務,傳遞“陽光”能量,為實現“共同富裕”的使命承擔企業公民的責任。
今年上半年,陽光城聯合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壽山鄉人民政府發起“同沐陽光下,心耕萬畝田”良田愛心認領公益助農項目,助力鄉村振興;開展捐資助學等行動,捐贈廈門大學1億元,捐贈福建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400萬元,支持教育發展;同時,發起“心有陽光,一路同行”困境兒童關愛項目,開展多樣的公益活動,促進困境兒童健康成長。僅今年上半年,直接慈善捐款超過1550萬元。
陽光城表示,將繼續深耕主業,發揮自身經營上精準、靈活、高效的優勢,始終遵循長期主義和穩健發展策略,在促進銷售增長的同時,將產品力與服務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新京報記者 徐倩
編輯 武新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