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奇霖:被低估的復甦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財經

李奇霖 張德禮

今天剛出爐的10月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還在繼續恢復中。工業生產依然很強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有較快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乍一看有點低於預期,但它主要是受價格因素的拖累,通縮讓消費恢復動能被低估。10月社消實際同比增長4.6%,比9月增速高了2.2個百分點,消費其實也是在強勁修復的。

先來看下生產情況。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6.9%,明顯高於Wind統計的市場預期值6.5%,甚至比疫情前的水平還要高,工業生產真是太強了。

有兩個因素,共同支撐工業數據這麼亮眼。

一是需求在恢復,內需和外需都是這樣,導致工業生產本身就很好。10月官方製造業PMI生產相關指標雖小幅回落,但基本能夠用季節性規律來解釋;二是去年是70年大慶,很多地方出台了環保限產政策,去年的低基數,對今年10月工業增加值的同比讀數也有推動。

分行業來看,工業生產好的大致在以下幾個產業鏈上。

一是汽車,今年國內汽車銷售不錯,也有越來越多的汽車走出國門,帶動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最近半年都在兩位數以上;二是地產,國內終端需求裏地產是最先恢復的,也是表現最猛的,直接帶動了鋼材、水泥這些產品的生產;三是出口,尤其是和防疫相關的醫療物資,如紡織業和醫藥製造業。

工業增加值同比已經連續兩個月高達6.9%了,現在關注的焦點是後面還能否維持這樣的增速。我們認為,生產後續怎麼樣,關鍵還是要看需求:國內消費繼續恢復是毋庸置疑的,畢竟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了,而社消增速距離疫情前的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地產竣工高峯在2022年,房企融資收緊主要影響的是拿地,對開發商儲備土地的新開工和已開工項目的施工,反而可能會是拉動,因此真正創造需求的建安投資短期不會差;出口復甦的邏輯,由於海外疫情二次爆發得到強化。歐美消費的缺口,其它新興市場國家現在補不了,中國製造對它們來説就是剛需。因此,後續需求進一步恢復是確定的。需求強了,生產自然不會太差,因此預計工業增加值還會維持比較高的增速。

分析完了工業生產,再來看終端需求。今年前10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1.8%,相比於前值提高了1個百分點,單月增速則從8.7%大幅回升到12.2%。地產投資、基建和製造業投資的單月增速,也分別從12.0%、4.8%和3.0%,提高到了12.7%、7.0%和3.7%。

房地產數據,除了投資回升外,市場比較關心的銷售和新開工數據也都回升了。商品房銷售方面,1-10月累計銷售面積同比增長0%,累計銷售金額同比增長5.8%,前值分別為-1.8%和3.7%。1-10月的累計新開工面積同比-2.6%,和前值相比跌幅收窄0.8個百分點。

在房住不炒調控基調下,房地產數據依然能夠維持這麼強的韌性,和寬鬆的信用環境有很大關係。政策目標是要控制住信貸流向房地產,引導資金流向實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但當作為優質資產的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和一般貸款利率倒掛後,這種結構性政策的效果可能不會很顯著。我們看到,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到位資金同比,從前三季度的4.4%,回升到了5.5%。

包含電力的全口徑基建投資增速,在經歷7-9月這三個月的連續回落後,10月回升了2.4個百分點,表現和國家統計局領導解讀10月官方PMI時稱“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活動有所加快”一致。

我們認為,10月基建投資單月增速回升,和9月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更改用途有關。之前發行的專項債所募集的資金,可以更有效率地用到項目建設中去,這減少了資金閒置,因而10月基建投資有所加快。

談到專項債對基建的影響,這裏稍微展開一下。今年11月11日財政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財庫〔2020〕36號),做了很多調整,比如建立項目儲備機制緩解專項債的扎堆申報發行、進一步解決期限錯配、加強發行項目評估、可以常態化調整資金用途等,將使得專項債能夠更好支持基建設施建設。

但優質基建項目偏少這個客觀事實,是制約專項債拉動基建投資力度的最核心因素。即使做了更多制度優化,如果沒有好的基建項目,專項債對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也很難有大的改觀。因此,基建投資增速會回升,但對它不應該有很高期待。

製造業投資方面,根據測算,10月單月同比3.7%,和9月相比回升了0.7個百分點。

往後看,支撐製造業投資繼續回升的因素在變多。一是終端需求和盈利持續改善;二是對製造業企業的中長期貸款,正從政策引導變成企業的自主貸款需求,10月M1同比增速和9月相比回升了1個百分點,也顯示企業存款有活期化趨勢,有利於企業加大資本開支;三是RCEP簽署後,中國的製造業優勢有了更大舞台,這對中美貿易摩擦後受傷的製造業企業預期,顯然會有提振。

最後來看下消費。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4.3%,雖然相比於9月增速回升了1個百分點,但是比Wind統計的市場預期值5.2%低了不少。因此,數據公佈後,一些觀點認為中國的消費恢復速度開始放緩了。如果剔除掉價格因素的影響,10月的消費其實並不差,消費復甦動能被通縮低估了。

10月CPI同比只有0.5%,相比於9月的同比大幅下降了1.2個百分點。只統計實物性消費的RPI(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同比,也從9月的0.8%大跌到-0.3%。通縮自然會對名義增速的讀數有拖累,剔除掉價格因素後,10月社消實際同比增長4.6%,甚至比疫情前的2019年12月增速4.5%還要高。

觀察10月社消的各分項數據後,有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餐飲收入同比回升0.8%,疫情後首次轉正,和商品零售同比之間的差額繼續收窄。同時,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零的比重,從24.3%繼續下滑到24.2%。這説明一些消費正從線上回到線下,人們對疫情恐懼的消散,正在驅動服務消費和線下消費加速回暖。

第二,限額以上企業社零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從9月的37.9%回落到34.0%,回到2019年的水平了。這説明限額以下企業的零售加快恢復,中小型企業的處境在改善。

第三,分行業看,拖累社消的主要是石油製品和地產後週期相關消費品。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石油及製品類10月同比-11.0%,主要是低油價的拖累。而地產後週期的相關消費品中,10月傢俱類零售同比1.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2.7%,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同比4.2%,這可能和上半年地產銷售低迷有關。

隨着地產銷售回暖,相關的消費品增速預計也將回升,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消費回升的趨勢是確定的。

總的來説,國內經濟仍在恢復中。往後看,出口、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回升的趨勢比較明確,房企融資收緊向地產建安投資傳導的風險有限,基建投資儘管反彈空間不大,但方向繼續是往上的,經濟復甦短期不會終結。

(作者李奇霖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張德禮為上海市經濟學會金融開放研究院特聘高級研究員)

【來源:華夏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