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車叔觀察:車圈Q3財報公佈,最不掙錢的竟是車企自己?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財經

最近,汽車行業的整車製造企業、供應鏈相關企業相繼公佈了Q3季報或業績預告。截止撰稿時,A股共有23家乘用車上市公司公佈了三季報,而其中實現盈利的有12家車企,實現淨利潤同比上漲的則有9家。

另一邊,與汽車市場關係緊密的寧德時代也發佈了Q3季報,第三季度,寧德時代除了創下單季度歸母淨利潤歷史新高,還創造了單季度淨利潤超上半年總和的成績。此外,寧德時代的“上游”鋰礦企業,也紛紛延續了增長態勢。

回想起7月時廣汽集團董事長的“打工論”,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似乎對車企並不友好。

翻看已經公佈Q3季報的主要車企,我們能發現車企在燃油車和新能源市場,有着不同的悲與喜。

比如上汽集團,2022年第三季度,得益於銷量方面的提升,上汽集團營業總收入2114.2億,同比增長13.3%。但與此同時,上汽集團的淨利潤卻只有57.4億,同比下降幅度十分明顯。

對此,上汽集團表示,受疫情封控、供應資源緊張、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多重不利因素的疊加影響,今年以來公司盈利水平大幅承壓,雖然第三季度整車銷量有顯著增長,但產銷結構的改善和產品毛利率的恢復仍有滯後。

具體來看,受到影響較大的是上汽集團的合資板塊,尤其是上汽通用,其淨利潤同比去年前三季度下降了14%。不過上汽集團淨利潤的下滑,除了合資板塊的下滑,還有一方面原因在於新能源板塊的盈利能力偏弱。

第三季度,上汽集團的新能源車銷售業績優異,Q3銷量達30.6萬輛,同比增長66.7%,佔總銷量的比重為19.9%。不過問題在於,上汽集團主銷的宏光MINIEV的定位較低,拉低了新能源板塊的單車利潤。而上汽集團後續的表現能否提升,就得看高端新能源市場的智己L7、飛凡R7以及凱迪拉克的LYRIQ鋭歌等車型了。

和上汽集團有着相似境況的還有廣汽集團,不過好在廣汽集團旗下的合資品牌表現還都比較給力。廣汽集團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聯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達到121.4億元,同比增長51.8%,單三季度聯合營企業投資收益為37.3億元,同比增長122.3%,預計主要是由於廣汽豐田銷量增長帶來的投資收益增厚。

當然,廣汽菲克與廣汽三菱的虧損也不可忽視,不過近期廣汽集團已經同意了廣汽菲克向法院申請破產。在甩掉廣汽菲克這一負資產之後,廣汽集團未來的業績可能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而在新能源板塊,廣汽埃安前三季度銷量達到18萬台,月均銷量較造車新勢力品牌高出一籌,也正因如此埃安總愛以此為噱頭散佈“新勢力一哥”言論,殊不知這種田忌賽馬的文字遊戲有多麼幼稚,世人誰不知埃安就是傳統車企轉型而來,非要跟一眾新勢力比銷量排名,有膽量就跟真正的新能源一哥比亞迪比比。此外,我們也發現廣汽埃安的兩款主銷車型AION S和AION Y都集中在20萬元以內的市場,並且B端網約車銷量佔比很高,其中9月AION S的B端佔比更是高達80%。

如果我們扣除掉廣汽集團三季度公司聯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廣汽集團的淨利潤將為負值。這也就意味着,廣汽集團的自主板塊並未實現盈利。尤其是廣汽埃安,高端化進程不及預期,再加上新能源上游原材料成本增長,導致新能源車虧損超過預期,短期內難以扭虧為盈,為此埃安整天為了上市融資使出渾身解數,不是混改就是引進戰略投資人。

在新能源市場沒有實現盈利的車企還有很多,比如長安汽車,阿維塔和深藍品牌均處於發展階段,研發投入都比較高。再加上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的表現未達預期,第三季度扣非後淨利潤7.39億元,同比下降26.1%,環比下降10.9%。

和車企這邊在新能源市場的虧損不同,曾被車企瘋狂“吐槽”的寧德時代在第三季度實現了大豐收。季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寧德時代營業收入達973.6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32.4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突破9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88.42%,創下寧德時代單季度歸母淨利潤歷史新高。

雖然第一季度疫情的反覆以及鋰礦等原材料的供應緊張,讓寧德時代的淨利潤一度下滑了23.62%。但隨着寧德時代在第二季度開啓調價,憑藉穩固的市場地位和龐大的裝機量,寧德時代的淨利潤快速回升。

回想今年7月舉辦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公開表示,動力電池產業鏈上游過高的價格,直接導致動力電池成本佔到整車生產的40%-60%,並直言“那我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而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則回應道,漲價源於上游電池材料價格飆升,寧德時代也只是“在盈利的邊緣上掙扎”。

雖然寧德時代在第三季度已經成功翻身,但吳凱的話並沒有錯。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動力電池是汽車最為主要的動力來源,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都離不開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等鋰鹽材料。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張,汽車產業對於鋰鹽、鋰礦等動力電池原材料需求的激增,推動了其價格的大幅上漲。

而其中收益最多的,無疑是鋰礦企業了。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多數企業第三季度營收、淨利潤增幅均超100%。其中,鋰礦巨頭贛鋒鋰業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1.68億元,同比增長340.48%;實現歸母淨利潤75.41億元,同比增長614.05%;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76.12億元,同比增長291.45%;實現歸母淨利潤147.95億元,同比增長498.31%。

這組數據,相信多數車企看到了都會眼饞。在本來就已經很“卷”的新能源賽道中,又要拼設計又要拼配置,智能科技性能一樣也不能落下。結果大家內捲了半天,回過頭來一看,錢都被挖礦的和賣電池的賺去了,估計哪家車企心裏都不好受。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解決這一現狀?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車企自己保證動力電池供應鏈安全可控。説起來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自己挖鋰礦、自己造電池。雖然縱觀當下的新能源車企,真正能做到這兩點的寥寥無幾,但主機廠紛紛買礦佈局動力電池生產的大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蔚來就注資20億元成立了電池公司,同時還投資6億元用於阿根廷San Jorge的鋰項目的開採;比亞迪入場的時間更是可以追溯至2010年,通過收購或入股鋰礦企業,比亞迪如今已經手握豐富的鋰礦資源。與此同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電池製造商,也開始下場搶礦。比如寧德時代就在今年4月拿下了宜春一處鋰礦勘探權;國軒高科今年5月也與阿根廷一礦業公司簽約合作。

車叔總結

從汽車行業相關企業的Q3季報來看,目前多數車企的主要盈利板塊仍是燃油車市場。儘管新能源汽車的熱度居高不下,銷量也持續處在高位,但絕大多數車企走量車型的單車利潤並不高,這就導致很多車企的營收數據看起來不錯,淨利潤卻難以提升。同時,疫情反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也是車企淨利潤下降的關鍵。不過,如今很多車企都處於轉型階段的陣痛期,業績上出現波動也屬於正常現象。不過,進入Q4,整個汽車行業或許又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哪款產品能夠在高端市場獲得更多訂單、哪家車企能率先完成全產業鏈的佈局,將是車企能否突出重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