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孫韶華)當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什麼?制約國內經濟大循環的瓶頸是什麼?如何深挖供給和需求的潛力,儘快鞏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羣。
張立羣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思想是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堅持抓牢抓好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堅持謀劃好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只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讓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實起來,不斷讓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日益堅實起來,我們就一定能夠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張立羣強調,儘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考驗,但形勢越是嚴峻,機遇就越會凸顯。面對疫情這一重大災難,中國率先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中國在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戰略性成果,為率先恢復經濟提供了必要條件。如果中國經濟能夠克服困難,率先鞏固持續增長勢頭,則不僅對第一個百年的圓滿收官和第二個百年的良好開局至關重要,而且對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對經濟全球化戰勝逆流也至關重要。
“儘管外部環境錯綜複雜,風險增大,但中國仍然具備鞏固經濟增長勢頭的充要條件。”張立羣指出,從必要性看,中國國內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羣體之間差距仍然很大;大城市人滿為患而中小城市人氣不足。作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所遇到的困難、取得的成就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獨一無二的。全面消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仍然需要時不我待的精神和持續較快的經濟發展。
他同時指出,從可能性看,中國有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強大的生產和供給能力、比較充裕的人力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保障;有14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以及巨大的投資需求。只要把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潛力充分動員起來,就可以形成供給與需求相互適應、相互推動的運轉格局,能夠促進中國經濟國內大循環全面暢通、並有力帶動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良性互動,確立起經濟的持續增長勢頭。
“制約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關鍵問題是需求不足。”張立羣認為,今年疫情對出口、投資和消費等三大需求造成了嚴重衝擊,需求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他指出,需求對供給能力釋放和國內經濟大循環順暢運轉有決定性作用。需求不足,微觀看會惡化企業市場預期、抑制生產經營活動擴大;宏觀看會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和資源利用效率下降。因此暢通國內大循環、帶動內外雙循環、鞏固經濟增長勢頭的關鍵,是牢牢把握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儘快解決需求不足問題。
“市場不好時,企業不會擴大投資;在就業和收入情況不好時,居民不會擴大消費。”張立羣表示,企業和居民等市場主體具有順週期的行為特點。面對需求不足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宏觀經濟政策逆週期調節作用,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緊密配合,有效提振政府投資,進而帶動市場需求好轉,帶動企業、居民行為特點轉變。
張立羣指出,面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建設高水平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保設施的任務迫在眉睫。要把提振政府投資與補短板、強基礎的任務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長遠綜合規劃大量增加重大工程項目儲備,利用財政貨幣政策形成的充沛資金,儘快啓動補短板、強基礎的宏大工程,鞏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勢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