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持續回升至109.9,工業生產、效益、貿易等主要指標均持續向好,其中新產業和新產品的快速成長成為工業經濟運行的一大亮點。兩化融合效果凸顯。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31.2%和39.9%,均大幅高於全部工業平均水平。智能化數字化低碳化改造提速。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微型計算機設備等新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1倍、1.1倍和73.6%,兩年平均增速都超過兩位數。
強勁復甦的同時,工業領域也顯現一些階段性、結構性恢復不平衡現象。一是製造業投資恢復緩慢。一季度,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8%,兩年平均下降2.0%,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長2.9%。二是消費品製造業恢復相對較慢。尤其是與可選消費、文體娛樂密切相關的紡織服裝服飾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等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製造業投資的相對疲弱體現了企業在投資信心上仍有一定顧慮,而消費品製造業受制於國內消費需求尚未完全恢復。不過,工業經濟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短期的不平衡不影響工業長期向好的態勢。
短期來看,多重積極因素支撐製造業投資和消費品製造業復甦。一是製造業景氣度顯著回升,企業投資意願顯著增強。一季度,製造業企業景氣指數達143.8,比上年四季度大幅回升12.6點,製造業投資意願指數達103.1。二是產需兩旺,製造業企業增資擴產的需求增加。一季度,工業訂貨景氣指數為113.2,連續4個季度回升且高於近年同期水平,出口訂貨景氣指數亦持續回升至臨界值。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3.9%和53.6%,高於上月2.0個和2.1個百分點。三是工業企業利潤快速修復,投資活力提高。產銷兩旺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改善企業效益。1月份至2月份,規上工業企業單位成本降至82.9元,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實現利潤1.1萬億元,同比增長1.8倍,兩年平均增長31.2%,企業盈利水平的大幅改善將為企業落實投資意願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內需恢復勢頭不斷鞏固,助力消費品製造業快速恢復。隨着疫苗接種率的穩步提升,國內消費逐步釋放。文化旅遊、娛樂消費的穩步復甦將帶動相關製造業持續恢復。清明小長假期間,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數恢復到疫情前同期的94.5%。
長期來看,製造業投資和消費品製造業都面臨良好的政策環境。“十四五”規劃強調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在此背景下,在“兩新一重”、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等領域,將有大量的投資空間,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將繼續快速增長,成為製造業投資的主要動力。同時,“十四五”規劃提出將全面促進消費,隨着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教育消費、文娛消費、醫療養老消費、智慧生活消費等領域或將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從而帶動相關消費品製造業穩健增長。
解決工業復甦不平衡問題,促進工業全面穩健復甦,關鍵還需提振市場信心,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一要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積極創建更加包容優質的營商環境、便捷公平的創業環境、積極進取的創新環境。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提高投資審批效率,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推進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有效投資。
二要進一步優化財税金融政策,切實降低企業成本。研究針對製造業的專項財税政策,適時下調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所得税率,適當放寬製造業留抵退税條件,加強税收優惠政策宣傳和對財税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指導。持續加大對製造業企業的融資便利。推動製造業銀企對接,加大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支持,建立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部門協調會商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
三要加快數字經濟融合,有效激活內需市場。加大新基建投資以及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擴大生產端和需求端有效供給;推動製造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不斷提升產品質量;推進消費升級,加快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更多消費場景結合;充分挖掘三四線城市、縣鄉消費潛力,支持紡織服裝、傢俱家電等產品出口轉內銷。(經濟日報 呂慶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