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買買”到“賣賣賣”,在新能源造車上一路高歌猛進的恆大汽車,如今正面臨着被出售的命運。
最近,有消息稱多家實力超強的國資和民企正與恆大就在香港上市的恆大汽車和恆大物業入股事宜進行深入洽談,預計合作很快就會落地。
對此,8月10日晚間,中國恆大亦發佈公告承認,公司正在接觸幾家潛在獨立第三方投資者探討有關出售公司旗下部分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出售公司上市附屬公司恆大汽車及恆大物業的部分權益。截至公告日,尚未確定或訂立任何具體計劃或正式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公告發布的前一天,即8月9日,恆大汽車發出2021年上半年盈利預警,預計上半年淨虧損約48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期淨虧損24.5億元的兩倍。
事實上,更讓市場感到“恐慌”的,是恆大汽車的市值,已從最高點的5000億元下滑至目前的1200多億。
於是,身陷資金危機的恆大,對於已然投入數百億元的造車業務也不得不“斷臂求生”。
然而,恆大汽車方面對媒體表示,此次意欲出售的是部分資產,並非全部出售。為此,恆大對於造車或仍抱有一定的希望。畢竟此前斥巨資打造起的一條從上游到下游的完備產業鏈,仍具備一定的價值。
同時,在目前一車未出的情況下,恆大汽車到底對外向誰“販售”怎樣的優質資產,也引起了行業的注意。
要回答“誰將接手恆大汽車?”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好好梳理一下,恆大投入造車的這兩年裏,到底什麼才值得買?
(1)兩年虧174億的恆大汽車,打造起什麼?
根據恆大汽車的計劃,今年第四季度,恆馳汽車將全面進入試生產階段,明年大規模交付。
然而,恆大汽車在8月9日發佈的那則2021上半年盈利預警,似乎成為了壓垮其最後的一根稻草。
公告表示,上半年淨虧損主要由於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處於投入階段,購買固定資產及設備,研發等相關費用增加及利息支出。
事實上,這並非恆大汽車錄得的首次虧損。今年3月25日,恆大汽車發佈的2020年財報顯示,2020年,恆大汽車營收154.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5%;實現淨虧損76.65億元,去年同期為49.47億元,虧損同比擴大54.93%。換言之,截至今年上半年,恆大汽車在汽車業務上的虧損已然高達約174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汽車產業作為一項門檻高、投入巨大,同時對資金和產業鏈又有着極高要求行業來説,每位進場的玩家都必須做好“燒錢”以及“持續輸血”的心理準備。
好比特斯拉也是掙扎了十年才能開始獲利盈利,而像蔚來、小鵬、理想這些後續崛起的新勢力,如今雖然銷量上來了,但如今依然面臨着虧損。
財報顯示,理想汽車2018-2020年三年虧損總額為41.23億元,小鵬汽車2018-2020年虧損總額超過78億元,蔚來汽車從2016年到2018年淨虧損分別為25.73億、50.21億、96.39億元。
雖然一邊虧損,但恆大汽車也一邊在加大新能源車的投入。
今年3月恆大2020業績溝通會上,恆大管理層透露,恆大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投入474億元,其中用於收購核心技術和研發投入為249億元,用於工廠建設、設備採購、零部件採購等225億元,超出此前恆大3年內投入450億元的規劃。
目前,恆大汽車在上海、廣州的生產基地都已達到試生產的條件。這兩個按照工業4.0標準打造起的智能汽車工廠,無疑是恆大汽車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
同時,這也是一家汽車生產企業的命根,如果恆大將其出售,無疑也是斷了其後路。為此,功夫汽車猜測,恆大汽車意欲出售的更有可能是其在三電技術上的資產,畢竟這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資本市場更好估值的部分。
在今年6月恆大汽車舉行的夏季測試啓動儀式上,恆大電池研究院院長李浚秀(原韓國SK集團電池研究院院長)曾透露,恆大汽車自主研發的動力電池已達到世界領先技術水平,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量產。
資料顯示,恆大全球電池研究院重點佈局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電池材料、BMS以及下一代電池技術的前瞻開發及應用,擁有材料合成、電解液研發、固態電解質合成、模組與Pack研發、熱管理等40個專業研發及測試實驗室,測試點位超15000個。
除了電池技術,恆大汽車目前在動力和軟件領域擁有的技術優勢,也或是受市場青睞的兩個好標的。
例如此前,恆大與擁有動力總成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及最頂尖研發製造團隊的德國hofer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應用全球領先的三合一動力總成核心技術,並在中國打造全球最先進的研發生產基地。
最後,恆大汽車如其持有FF汽車20%的股份、佔股廣彙集團(汽車銷售)40.964%,動力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58%,收購NEVS公司(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等,都是可以出售的對象。
如今,按FF汽車市值40.87億美元計算,恆大這部分股權賬面價值約8億美元,不過這顯然對於恆大目前龐大的債務來説顯得有點“杯水車薪”。
(2)抄底的好時機?
雖然自今年4月起,恆大汽車的股價開始大幅下滑,但是恆大汽車這兩年在資本市場還是“躺贏”的。
事實上,早在2018年6月25日,恆大健康正式宣佈向新能源車進軍之時,當天收盤每股價格僅為4.6港元。
有媒體作出統計,若截至2021年5月21日41.2港元的收盤價計算,恆大健康的股價升幅已達795.7%,市值從398.3億港元暴漲到4024.8億港元,漲幅高達911%。
即便如今跌至12.92港元(2021年8月12日收盤價),恆大汽車的市值仍然較起步是漲的。
另一方面,恆大汽車目前跌至1200多億港元的市值,對於國內大部分上市車企來説實則也並不低。
例如此前收益華為概念騰飛的小康股份和北汽藍谷,如今的市值也不過一個是832.9億元,一個是579.6億元。
當然,你也可以據此認為“抄底”恆大汽車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根據目前媒體的報道,截至目前,恆大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8萬億港幣的流動負債和7400億港幣的應付賬款及票據。恆大在信用以及融資環境急劇惡化之下,喪失了借新還舊的能力。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恆大面臨的只是流動性危機,而非償付性危機。若恆大的資產足夠優秀,只要不出現恐慌式的擠兑,那麼假以時日,相信以許老闆的能力,恆大還是有望能熬過此次生存危機,迎來重生。
為此,此時是否是抄底的好時機,功夫汽車在此持謹慎的態度。
若恆大真的能等到“白衣騎士”,重整經營和士氣,那麼此時抄底無疑是有着很好的回報前景;但等不到,面臨被國資接手重整,那麼此時抄底顯然則會把自己“埋進去”。
(3)堂主曰
恆大從聲勢浩蕩地進軍新能源車,到如今斷臂求生,有人説是再一次印證跨界造車的風險所在。
雖然恆大此前喊出的“2025年實現年產銷超100萬輛,2035年實現年產銷超500萬輛。”宏偉目標仍言猶在耳,但我們事實上也應看到,恆大汽車通過“買買買”搭建起的新能源車產業鏈,從研發資質、底盤架構、動力總成、電池、技術、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再到人才等上下游產業鏈,當中並不乏亮點。
新能源車市若少了這樣一位別具一格的“玩家”,又似乎多少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