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視財經
編輯:西貝
瑞幸的未來,仍有變數。
在經歷數月的狂風暴雨,甚至是口誅筆伐後,我們驚訝的發現瑞幸的門店依舊忙碌,顧客絡繹不絕,讓人無法拒絕的折扣券也能照舊使用。
另外,瑞幸咖啡股價也在坐“過山車”。自5月20日復牌以來,先是連續三個交易股價大跌,隨後卻出現多個交易日暴漲。6月4日,該公司股價大漲21.6%,6月5日大漲36.05%,收盤價為5.51美元,已經超過停牌前的4.39美元。6月17日,瑞幸股價再次微漲1.25%。
或許,我們習慣了從資本的角度看瑞幸,但這次轉到消費者的身邊,像筆者這樣——單純喜歡瑞幸咖啡口感的用户也在思考:瑞幸的故事是否還能繼續講下去?是否已完全失去用户信任?這個讓人用十塊錢、十五塊錢左右的價格就能喝到一杯咖啡的企業,是否被完全判了死刑?是否還有翻盤的希望?
這兩年,瑞幸俘獲很多用户,也備受資本市場青睞,所以在瑞幸自曝財務造假後,出乎所有人意料,但筆者認為,不應該一棒子被打死。
瑞幸最初講的是對標星巴克的故事,又通過資本投入快速擴張,起點非常夢幻。和其他咖啡公司相比,瑞幸所有交易均通過app完成,提高了交易流程的效率,還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用户數據。
同時區別於傳統的咖啡廳,用户購買咖啡離去後,品牌企業其實不知道這個消費者是誰、喜好是什麼,評價如何。瑞幸用App和新型的零售方式和客户產生了聯繫。客户端、門店端和供應端三者的打通,可以幫助其提高整個運營的效率,在成本上產生巨大的優勢。三者的打通,信息系統是瑞幸的強有力支撐,顯然,數據和技術帶來的高效率和人性化更符合這個時代的調性。
所以瑞幸本身是跑的太快,操之過急,而不是跑錯了方向。
當瑞幸的事件猶如一聲“炸雷”在空中響起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等着看瑞幸的笑話,看其如何兵敗如山倒,但隔天,瑞幸的微博上就發了一條“今天也要元氣滿滿”的動態。評論有人質疑“你們還能元氣滿滿”嗎?
事實上,即使已經過去了兩個月,消費者的的折扣券、充值優惠都可以正常使用,而對員工而言,在“脈脈”上,可以看到瑞幸甚至還提前發放了工資,供應商層面也如期收到了貨款,比起一旦面臨危機就深陷各種官司的企業而言,瑞幸在暴雷後並未一味地掩蓋事實,而是想法自救。
不少投資人對瑞幸的處境表達了惋惜。比如,聯創資本CEO、管理合夥人高洪慶最近就談到了瑞幸咖啡,他認為,瑞幸咖啡作為一個新零售的標本,用18個月的時間開了5000家店,最高市值達到800億人民幣。瑞幸咖啡用數字化的邏輯重構了供應鏈,用數字化的邏輯改變了零售的方方面面,包括選址的邏輯、營運邏輯等,給整個新零售行業探索了一條數字化零售的標本。但可惜的是,就跟一個學生期末考試可以考99分,他為了考100分偷看了,舞弊變成了0分,特別可惜。
其實,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瑞幸事情的討論,我們不應該脱離當下的大背景。尤其當涉及到中概股、納斯達克上市等關鍵詞時,我們不由會將其與國際貿易環境相聯繫。
況且,瑞幸之後,愛奇藝等中概股等接連被做空,從表面看本質,從個體看整體,被做空事件背後也還有資本之外的考量,時代的塵埃落在企業身上也是一座山。
但是將其他中概股的做空完全怪罪到瑞幸上就是“欲加之罪”了,甚至有甩鍋的嫌疑,畢竟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納斯達克作為一個成熟的機制,考量的是每個企業自身的問題。
另外,做空機構本身也是一個盈利機構,做空機構的初心也並不是為了保證股民的利益,更不是關心股市是否健康發展,事實上,如果瑞幸真的退市,機構投資者和散户投資者也是血本無虧。
筆者認為瑞幸仍“留有青山在”,是基於三點考量:
《都挺好》裏,蘇大強一句“我想喝手磨咖啡”的梗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兩年前,瑞幸橫空出世的時候,“現磨咖啡”也被認為是新的方向。
回顧中國咖啡市場的發展史,1989年,雀巢集團在中國推出了“1 2”速溶咖啡,掀起了中國第一波咖啡浪潮。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傳達了深度烘焙、現磨現泡意式咖啡理念。鮮有人會在喝“速溶”的過程中是為了獲得滿足感,滿足的更多的是功能性需求,但隨着咖啡文化的不斷髮展,以及人均gdp不斷上升,消費者對咖啡的品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高大上”的現磨咖啡市場也在國內逐漸擴張。
外媒引用的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報告顯示,中國咖啡市場最近幾年的增速保持在15%-20%,而同期全球市場的增速不過2%。增長几乎都是在現磨咖啡。
在《2018-2019中國咖啡消費藍皮書》中顯示,現有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價格範圍集中在16-35元之間,在潛在的消費者中,16-25元可接受的比例是最高的,達到了36%。
整體來看,現磨咖啡的面向的消費人羣也逐漸成熟,並有較強的消費能力。
而正如當初星巴克指出“中國咖啡市場,依然容得下任何競爭者”。所以,沒有理由容不下一杯物美價廉的“小藍杯”。
很多人和小藍杯故事的開始都是“一杯免費的咖啡”,這是通過邀請新好友獲得的。
即使之後沒有了免費的待遇,瑞幸還是會通過公眾號,或者在APP內發放大量的優惠券,很多都是低至1.8折,所以往往一杯有品質的咖啡,再加上一道輕食甜品也不會超過20元。隨着門店逐漸入駐高校、寫字樓,師生、白領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喝到一杯真正的咖啡。而這個用户教育進行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即使在被爆後,瑞幸的門店依舊門庭若市,甚至在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依然有很多消費者在做瑞幸的“自來水”。
而藍皮書也指出,瑞幸咖啡作為新零售咖啡,82%的國內消費者都願意去嘗試,而相同品質下價格更低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正如錢治亞在納斯達克上市時説到,國外街頭飲品沒必要賣成中國奢侈品,而選用了阿拉比卡豆、進口牛奶,並且開拓了無限的消費場景的瑞幸可以國內人們的新日常。
瑞幸的用户也不僅僅是“優惠券”用户,在一次次的購買和品嚐中,在接受了咖啡文化的薰陶後,他們也建立了對瑞幸的品牌忠誠度。
瑞幸用了兩年做了星巴克20年完成的事情。如今瑞幸的門店已經超過了4000多家,和星巴克旗鼓相當。根據“DT財經”,從門店分佈的城市範圍上來看,無論是農村包圍城市,還是城市包圍農村,瑞幸都棋高一着,另外,除了門店外,瑞幸還有設備、網點和新零售的數字化設施,這都是實打實的實體資產,尤其在當下互聯網紅利殆盡,“線上 線下”模式不斷被探索的時候,毫無疑問,門店有巨大價值。
除了4000多家門店外,在兩年的打拼下,瑞幸還積累了大量的用户數據,瑞幸開始就將流量全部彙集於app,建立了完善的會員體系。據“雲海淘金”統計,疫情前使用瑞幸app基本保持在每天170萬用户,而在危機爆發後,活躍用户甚至高於之前日常下單量。全球經濟都在經歷數字化轉型,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之後第四個關鍵的生產要素。
而4000多家門店和龐大用户數據,或許可以成為自救的最大資本,以及讓瑞幸等來自己的“白衣騎士”,路透社在一則報道中透露,瑞幸有三個潛在買家:百勝中國、Tim Hortons、喜茶。
消息真偽難辨,但是説明了瑞幸依然是有價值的,依然有再次出發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只要做到以下三點,瑞幸的未來仍大有可為。
瑞幸的故事想要説下去,建立在還能正常運轉的基礎上,穩定供應商的心,加強供應商管理勢在必行,另外,也是時候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了,在未來,瑞幸應該不斷優化的自己的門店數量,加強管理,提高數字化管理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也給用户帶來更多更良好的體驗。
正如藍皮書中將瑞幸定義為“零售咖啡”,瑞幸在新零售的道路上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從對標星巴克開始發展,瑞幸如今應該改換賽道了,事實上,從瑞幸app開始售賣AirPods時就已經初見端倪,此次的618大促也沒有錯過,已經開始為活動預熱,瑞幸獲可以成為新時代的便利店,和電商的結合,也擁有了更多想象力。
“自曝”後,對於瑞幸來説也許剛好是一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機會,整合優勢,重新選擇賽道再出發。
瑞幸的隕石拿鐵等是有口皆碑的明星單品,時至今日,好的產品才是瑞幸立身的根本。之前在知乎上就有高贊,自身測評師@一直咖啡狗,從價格、咖啡的醇厚度、咖啡的濃度等多個層面比較了瑞幸和星巴克,兩者幾乎不相上下,所以繼續推陳出新的優質產品能夠維繫瑞幸價低質優的形象,並且有力維護有好奇心的年輕消費羣體。
從狂熱到逐漸冷靜,現在的瑞幸最大的前景或是來自用户,而非資本,這些支撐有可能幫瑞幸再燒上一把火。其實資本與資本、品牌與用户本來就是兩個故事,而資本之間的鬥爭局外人往往只能道聽途説,不能看的分明。
在雲裏霧裏之間,作為一個忠實的用户,我不希望瑞幸倒掉。
化危為機,留得“青山”處處景,只要不死, 瑞幸的未來仍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