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美國反思種族歧視浪潮愈演愈烈。近日,美國社交媒體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臉書因未能有效監管其平台上的種族歧視、仇恨性和誤導性內容而受到嚴重詬病。這也使多家大型公司重新評估自己的廣告投放策略。
上週,繼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上百家企業宣佈暫停在臉書投放廣告後,據CNBC報道,6月28日,星巴克也宣佈將暫停向社交媒體投放廣告。
6月29日,據CNN報道,針對近日“抵制臉書”的活動,負責全球事務和通訊的副總裁尼克•克萊格接受專訪時表示,臉書“沒有動機”允許仇恨言論存在,臉書也並未因此獲益。克萊格辯護稱,臉書會“加倍”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百家公司抵制一直以來,臉書被認為對其平台上的仇恨性、歧視性以及煽動性言論監管不力,不僅被多次曝出種族歧視者的不善言論,對於相關廣告和虛假視頻也不加鑑別。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witter將抗議者稱為“THUGS”(暴徒),並警告稱,軍隊正在前往明尼阿波利斯的路上。對於這條推文,Twitter貼上標籤,警告用户注意暴力言論,同時禁止了用户“喜歡”或“轉發”這條推文。而臉書並未對特朗普發佈的類似帖子採取任何行動。臉書內部員工對此表示不滿,進行了線上罷工。
隨後,自由新聞社(Free Press)、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改變顏色”(Color of Change)和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等美國民權組織發起了“Stop Hate for Profit”(停止以仇恨牟利)活動,目的是“對臉書長期以來允許種族主義、暴力和可證實的虛假內容在其平台上猖獗的做法作出回應”。
該活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單獨的審查程序、提高報告仇恨言論事件數量的透明度,以及停止從有害內容中產生廣告收入等。
從上週開始,越來越多的大公司站出來支持此活動,承諾暫停在臉書平台上的廣告支出,以敦促該公司加大力度打擊仇恨言論和虛假信息。
6月26日晚,可口可樂公司表示,“從7月1日開始,可口可樂公司將在全球所有社交媒體平台上暫停付費廣告至少30天”。
可口可樂公司CEO詹姆斯·昆西在聲明中寫到,“我們將花時間重新評估我們的廣告標準和政策,以確定是否需要在內部進行修改。我們需要對社交媒體合作伙伴寄予更多的期望,以擺脱仇恨、暴力和不適當的內容”。
當天,本田汽車美國公司也發表聲明稱,本田美國公司將在7月撤回在臉書和Instagram上的廣告,“這符合我們公司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聯合利華、可口可樂、本田汽車、好時、電信巨頭Verizon、李維斯、星巴克等160多家企業宣佈,將暫停在臉書上投放廣告。
與此同時,活動發起者正準備將這場戰鬥從美國市場推向全球。Free Press聯席首席執行官傑西卡·岡薩雷斯(Jessica Gonzalez)表示,她已經聯繫了美國主要的電信和媒體公司,要求他們加入這一活動。
Common Sense Media首席執行官吉姆·斯泰爾(Jim Stey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將開始號召各大企業在歐洲地區加入抵制活動。與此同時,希望藉此鼓勵歐洲監管機構對臉書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歐盟委員會於6月宣佈了針對包括臉書在內的科技公司的新規,要求其就其如何處理疫情錯誤信息提交月度報告。
臉書陷入危機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臉書正努力勸説其主要廣告商不要暫停在該社交網絡上的支出。臉書高管在過去一週與廣告商和廣告公司的郵件和電話中傳達了他們正在認真對待民權組織對其平台上仇恨言論和虛假信息氾濫的擔憂。
截至上週五美股收盤時,Facebook股價暴跌了8.3%,創下了近3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市值減少約560億美元。
臉書CEO扎克伯格在上週五的直播中宣佈,計劃禁止廣告中的仇恨言論,並更好地保護移民等羣體免受攻擊。他還表示,公司將為違反其政策、但因被該平台認為“符合公眾利益”而保持發佈的帖子(例如政治人士的某些演講)加註標籤。但他沒有直接回應廣告商的抵制,這可能也是導致股價大跌的重要原因。
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巨頭,臉書擁有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三大平台,全球活躍用户數超過30億,廣告是其收入支柱。
財報顯示,去年臉書的總收入為706.97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達到697億美元,廣告客户超過800萬家。今年一季度,臉書的營業收入為177.37億美元,其中廣告收入174.4億美元,佔比高達98.3%。
分析人士認為,臉書其實左右為難,如果不修改原有規則,則可能面臨大客户流失;如果修改原有規則,則存在一些用户因為言論自由原則受到破壞而離開的可能性,從而導致整體流量下降。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儘管扎克伯格作出了讓步,但其他一些公司也加入撤銷廣告支出的名單,並誓言更廣泛地削減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支出。此舉可能打擊Snap、Twitter和新進入該行業的TikTok等規模較小的公司打擊。
記者 李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