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非權宜之計 新舉措助力穩外貿穩外資
為應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近期穩外貿穩外資方面的政策不斷加碼。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聚焦貿易新業態發展、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鼓勵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給予外貿外資企業金融支持等方面,推出了15條有力措施。(8月13日《上海證券報》)
按照傳統經濟理論,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下滑、保護主義上升、國際市場萎縮,給我國外貿外資發展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對於經濟增長非常重要,尤其是將其放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考量,此次推出的15條措施又有超越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於穩就業。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外貿產業鏈帶動的相關就業人數高達1.8億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貿企業壓力很大,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外貿企業壓力更大。可以説,穩外貿,事關就業穩定、民生改善以及經濟平穩增長,對於疫情防控全局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意見》提出“進一步擴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出口信貸投放”“加大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支持力度”等舉措,穩企保崗的政策意圖非常明顯。
二是有助於擴內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擴大內需,繁榮國內經濟。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就是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外貿外資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淨出口增加了,外貿從業人員收入就有了保障,外貿從業人員掙到的錢就會轉化為國內的購買力,增加國內的消費能力,順暢國內循環。《意見》提出“拓展對外貿易線上渠道”“進一步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等措施,正是為了支持外貿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增加淨出口。外商投資直接形成國內需求,是國際循環融入到國內循環的重要渠道,也是國內循環必不可少的部分。《意見》提出“加大重點外資項目支持服務力度”,有助於穩定外商投資,形成對內需的有力支撐。
三是有益於調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內循環質量,必須持續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外資擁有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高質量引進外資、用好外資有助於產業結構調整。《意見》提出“鼓勵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降低外資研發中心享受優惠政策門檻”等舉措,意在引導外資助力產業結構調整。
“雙循環”戰略並不是疫情之下的權宜之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關鍵要辦好自己的事,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動力。外貿企業也應該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從眼前的危機和困難中捕捉新商機。(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