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圖
一個半月前,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三份修改提案,旨在提高對新興市場來到納斯達克尋求上市公司的掛牌要求,由此也引發了中概股迴歸潮。
得益於中概股的迴歸,上半年香港證券交易所(下稱“港交所”)的籌資額得到了大幅提升,迴歸的兩隻中概股網易與京東約佔上半年籌資總額的62%。
7月2日,港交所股價收盤上漲6.06%,報350港元,創下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了4437.42億元,港交所也正式拉開了與其他交易所爭奪新經濟企業的大幕。
美國或損失巨大
5月19日,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三份修改提案,以提高新興市場的公司前來上市的要求,這也被市場認為是針對中概股之舉。
“在過去一段時間裏,美國立法、政府機構一直在計劃如何限制中國企業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兩黨迅速通過了一條法案,禁止無法做到財務透明、配合審查的中國企業今後在美上市。即便是美國兩黨對峙,在針對中國這一層面上,他們卻做到了團結一致。”CNN在一篇報道中如是寫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旦中概股大批量在美退市,美國將損失巨大。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此前就表示,如果中概股摘牌,國際投資者,特別是美國投資者和一些機構投資者的利益會受到損害。對美國方面,特別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來説,如何體現他們保護美國以及國際投資者的利益也將是一個考驗。
安永華明審計服務合夥人劉國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亦表示,“如果中概股大面積迴流(退市),美國投資者會失去分享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新經濟成分公司增長增值的機會,對雙方都是不利的。目前,有超過200家中國企業採取美國存託憑證(ADR)的形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等地掛牌和交易,其總市值超過1.5萬億美元。”
港交所新機遇
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港交所似乎成為了中概股的最佳棲息地,亦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下半年還將會有更多的中概股赴港上市。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今年將是首次公開發行(IPO)重要的一年,包括來自中國(內地)的超大規模IPO,很多是我們稱之為從美國迴流的企業。”
得益於中概股的迴歸,上半年港交所的籌資額得到了大幅提升,回巢的兩隻中概股網易與京東約佔上半年籌資總額的62%。
在劉國華看來,中概股迴歸港股市場,也符合了港交所2019-2021三年戰略規劃的目標。“這將豐富港股的市場結構,提升成交量,並且讓交易量逐漸大規模向亞洲時段轉移,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的到來”。
不僅如此,劉國華還表示,“中概股的回巢將有利於增加香港上市公司中新經濟公司的比例,港交所成為新經濟公司上市的重要交易所之一,對香港市場進一步發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捍衞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為了迎接更多的中概股赴港上市,港交所還進行了制度上的革新。日前,李小加表示,“我們已經從根本上對上市制度的許多方面進行了改革,使我們變得更加靈活。”
2018年,港交所允許了雙重股權的企業赴港上市。2019年末,港交所就迎回了闊別多年的阿里巴巴,而這也被視為中概股回巢的重要制度保障。
隨着中概股企業在上半年的不斷回巢,劉國華表示,“港股上市制度再次進行了改革。目前港交所擬將‘雙股雙權’制度擴大至‘企業版’,即擁有特殊投票權的股東範圍從個人擴大至企業或法團實體,並且港交所也已經在5月1日結束了有關法團身份的同股不同權公司赴港上市的諮詢文件。”
開啓博弈新時代
中概股的迴歸給港交所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拉開了港交所與其他交易所之間爭奪新經濟企業的大幕。
劉國華表示,不可否認,交易所之間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競爭,“在當前科技驅動經濟轉型和發展的大環境下,交易所都希望吸引優質的新經濟公司上市”。
但劉國華同時指出,以上交所和港交所為例,兩者在新股上市方面既有相似點也有差異。“上交所更多面對國內優質企業,港交所則強化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角色,希望連接中國與世界多頭並進打造亞洲領先交易所。港交所目前正致力於通過‘外資 內企’以及‘內資 外企’雙模式,強化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角色,與上交所形成差異化競爭”。
此外,吸引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一直是港交所的一大重要戰略規劃。然而,今年有消息指,美股IPO將大規模鎖定醫藥公司,納斯達克再次成為港交所的一大競爭對手。近年來,諸多生物科技公司也依託納斯達克藉助資本的力量成功飛躍。
劉國華表示,“無論是納斯達克還是港交所均希望吸引優質的生物科技公司來上市,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在選擇上市地的時候,公司通常經過比較,再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劉國華也強調,“自2018年4月,港交所允許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改革吸引了眾多生物科技醫藥公司赴港上市,目前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因此,在生物科技領域,港交所仍然極具競爭力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