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基建加速金融業數字化變革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偉光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基建並非單純着眼於以投資拉動經濟發展,還可以側重連接供需兩端,注重發掘消費升級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推動技術創新。新基建將加速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變革,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不是信息系統建設,而是組織的全面轉型。在實踐中,各金融機構因其業務規模、戰略目標及科技實力不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也不同。

  着眼佈局2030年發展

  中國證券報:新基建在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劉偉光:當前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是在線化、生態化和智能化。今年的疫情則進一步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節奏,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無接觸式金融服務、在線醫療、在線政務服務等發展大大加速。無論是融通各方數據進行疫情監測和態勢研判,還是廣大中小微企業依託各類平台拓展獲客渠道、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組織在線管理,可以看到,政府精準管理和企業高效運營都需要技術能力和數據資源,像需要水、電能源一樣,“呼”之即“來”,“來”之能“用”。此類由技術和數據構建的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相對於傳統基建,新基建並非單純着眼於以投資拉動經濟發展,而是側重連接供需兩端,注重發掘消費升級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推動技術創新,着眼於佈局2030年的發展格局;從內容來説,新基建是硬件基礎設施和平台化軟件能力的充分融合;從內容和參與主體來説,新基建具有平台化的典型特點,將融入更廣泛的行業領域,推動各行業的數字化進程,並鼓勵更多市場機構參與,進行技術和業務模式創新,結合各領域的運行構建多層次相互支撐的技術體系。新基建從多個層面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由新技術和新架構武裝起來的強大底座,是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器”。

  中國證券報:新基建將帶來哪些新的改變或影響?

  劉偉光:新基建將推動產業邊界、格局和方向發生一系列變化,一是邊界模糊:信息技術產業融入各產業,產業之間及產業鏈上下游的機構間融合度加深;二是格局分化:產業鏈的核心機構將成為信息匯聚和技術服務的主體,具有面向同業機構和上下游機構提供信息服務和具有行業特色的技術服務能力,中小機構則可以依託大機構的平台服務,專注於細分業務領域的創新,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三是發展方向具有更多不確定性:數據要素成為與資本、土地、勞動等並列的生產要素,數據融合和交換產生的價值將為各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

  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數字新基建將為各產業機構提供便捷、彈性的服務,幫助各產業機構實現業務在線運營和組織在線管理;同時,可以降低信息化成本,縮短建設週期,做好安全保障,屏蔽底層技術細節,能夠更專注於產業本身的運行。當然,對於新基建的觀察和理解,社會各界都還在逐步深化和迭代的過程中。

  孵化金融服務新模式

  中國證券報:金融業是數字化轉型的先頭部隊,新基建對金融領域將帶來什麼影響?會有哪些新的機遇?

  劉偉光:新基建將加速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變革。一是金融科技對業務的全面賦能。隨着一系列數據智能,區塊鏈,生物識別等Fintech技術的發展及分佈式技術架構等技術的發展演進,科技與業務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數據驅動型的業務會層出不窮,很多傳統業務也將被逐漸重塑,雲和Fintech的相互結合能夠給業務帶來能力和模式的雙重改變,並能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合規運營成本。各個領域的金融機構都將大踏步擁抱雲計算和Fintech的技術。從雲計算發展的角度看,混合雲模式將有利於形成集約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的規模優勢,並能充分支撐好未來線上和線下結合的金融業務發展趨勢。

  二是萬物互聯激發創新活力。5G IOT(物聯網)等技術的成熟度提高將讓金融業務和傳統產業的連接更加緊密,圍繞產業辦金融服務將更加平滑和通暢,同時能讓傳統金融場景有足夠的創新空間。新的IOT技術和生物識別技術的結合運用,會對金融的網點數字化轉型起到巨大助力作用,通過新的數據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等技術的結合,金融服務能力將更廣泛、便利前置到生產生活等交易場景。多方安全計算促進數據資產的價值紅利,讓更多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變得完全數字化和快捷化,而且衍生出今天不存在的業務形態,催生更豐富的業務和產品創新。

  三是數據處理能力的增強將提升風控和監管能力。數據治理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整合金融機構的全量數據為業務提供準確的支撐,數據實時計算和AI建模能力需要提升,不但為各類業務提供有效的風控和營銷支撐,同時為跨業態、跨市場的數據穿透式分析提供了技術支撐,金融機構的風控合規和監管機構的科技監管將以更為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形式呈現。

  四是新基建孵化金融服務新模式。5G的信息高速,催生遠程視頻服務、AR、VR等沉浸式技術提供新型場景化服務體驗,創新銀行與客户的交互模式,創造全新客户體驗;IOT產生豐富而真實的數據,打通了數據溯源的最後一公里,結合區塊鏈實現跨節點的無損傳遞和智能合約,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體流、商流的“四合一”,讓生產經營數據全流程可視化、可控化。產品改進、營銷、運營監控、商業決策通過更精準的數據,讓決策變得更有效。數字信用讓風險管理更全面、智能、高效和精準,讓金融服務更便捷普惠和無摩擦。

  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路徑各異

  中國證券報:大型金融機構和中小型金融機構在實踐數字化轉型路徑和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差異?

  劉偉光: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不是信息系統建設,而是組織的全面轉型,需要結合業務發展戰略,建立起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規劃,融入數字化管理理念和組織文化,配套數字化的管理和決策流程,打造出一支專業化人才隊伍。在實踐中,各金融機構因其業務規模、戰略目標及科技實力不同,數字化轉型的路徑也不同。

  大中型金融機構,尋求科技創新引領數字生態建設。大型金融機構,本身具有較大的客户基礎與市場規模,信息系統規模大,科技實力雄厚,技術儲備多,應用場景豐富;其轉型的戰略目標多為以技術引領構建智慧化、平台化、生態化體系。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例,數字化轉型常伴隨組織架構的調整,各大銀行陸續設立了數據管理的專業部門,逐步完善數據資產管理和數據分析利用的流程;優化科技體制,設立市場化運行的金融科技公司,突出技術研發和應用的自主性,全面升級IT規劃,通過數據中台、智能網點、智能營銷、數據風控、組織在線等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同時,搭建平台為中小機構和政府機構提供多層次技術服務,開展政務與金融數據的綜合利用。證券行業,各大交易所的數字化程度也比較領先,並已着手構建行業雲,為行業機構提供多層次雲服務,幫助中小機構有效控制IT成本。

  中型金融機構包袱輕、轉身快、能夠充分融合內外部的科技力量打造雙模IT管理模式。兼顧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滿足監管要求,為推動產品服務創新,一些券商機構已經建立全新的互聯網業務能力,包括全新的移動前台、融合產品中台、資產中台、客户中台等業務中台,依託分佈式技術,快速響應產品和服務創新對技術和數據能力的需求。

  小型金融機構,以商業模式實現差異化競爭。小型金融機構面臨大中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等多層擠壓,既要滿足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金融需求支撐地方的建設與發展,又要滿足地方零售業務的個性化服務要求,比如進行本地化城市繳費、支付、社保、公積金等特色服務。因此,小型金融機構逐步開展局部轉型,比如以精準營銷拓展獲客渠道、打造精品和差異化服務,以AI等新技術實現高效風控,運營好存量客户防止流失。有些機構會通過構築行業聯盟與各類外部渠道開展合作業務。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