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請搜索:“漢和資本”
@今日話題
每個市場參與者都是理性,充分了解所有決策所需信息,且會基於完整的信息做決策的狀態,只存在經濟學家市場有效的假設模型中。倘若現實中也是如此,那也就不會存在決策上的分歧,即面對同一條信息,每個人做出的判斷是相同的,也就不會發生交易行為了。絕大部分時候,在波動的市場面前,我們所面對的,是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囚徒困境”。我們無法知曉其他參與者獲得的信息的多寡,以及會如何解讀並做出反應,能左右的只有我們自身的行為,從我們的角度出發,去判斷,所有的外在因素對企業本身的長期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本文我們將就投資過程中,對於信息不完全情景下的投資決策的幾點思考。
一、儘可能收集信息,勤于思考
如果説信息都是拼圖的碎片的話,為了儘快拼出完整的圖案,儘量多的蒐集碎片當然十分重要,這是決策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辨別並將其中不屬於這套拼圖的碎片篩選出去,將有用的碎片儘快拼接好。
信息化時代的好處是提供了更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但同時混淆其中的無用信息也是爆炸性的增加,想要快速挑揀,一套完整的篩選框架必不可少,也即需要體系化的梳理,以確保快速而無遺漏的覆蓋。
投資者經常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不夠精通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可以進行該領域的投資麼,會不會很吃虧?知曉基礎知識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世界日新月異,持續學習是不可缺少的品質。但全球知名的投資大家也並不都是行業出身,專業知識的多寡和長期投資結果並不是完全正相關的。巴菲特是會計學出身,芒格曾是一名律師,索羅斯大學時學習的是哲學,他們的領域都不相同,投資也並不只侷限於自己精通的領域。但他們共同具備的能力,是剝離外在表象之後,看透本質的能力,對於投資者而言,這點更為重要。
各人獲取的信息不盡相同,即使相同的信息,解讀也會各有差異,信息不完全是所有投資者都會面對的問題,所以投資成功與否,起關鍵作用的不是獲得了多少信息,而是將信息串聯貫通和透過表象看到本質的能力,也就是把碎片拼起來的能力。
這裏常見的還有一個誤區,是認為收集的信息越多,投資就一定能做得越好,決策就一定越準確。誤把收集信息的過程,當成可以自動生成結論的過程,所以把時間精力的大頭放在蒐集而不是更為重要的思考分析上面。舉個例子,不同的質地兩家公司,都有公告要增持的行為,可能放在各自的框架之內,會指向方向完全不同的投資決策,如果沒有深入的分析,挖掘出表象之下的第二層,甚至第三層的邏輯,那麼即使你收集到這個消息,最終結果也可能與你設想的完全不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者缺一不可。浮於表面現象而不深究,空有思考能力而無內容,都是枉然。
二、不迷信權威,相信常識的力量
無論是投資決策時,還是持有的過程中,懷疑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不迷信權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並不簡單,尤其大浪之下,逆流而上的獨行,那是最艱難的處境。
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想法是獨樹一幟的,並不希望自己的觀點和大多數投資者一致,因為預期越是一致,創造收益的空間也會越小;另一方面,又希望有行業內的專家,或有聲望的人持有與自己相同的,但與大眾不同的觀點,給自己背書;如果他們也持有相反的觀點,總不免對自己產生質疑,我想的對麼?我真的瞭解麼?還是隻有我是錯的。
怎樣面對這種情況?下面這點可能聽起來很簡單,卻很有用:相信常識的力量。
以2007年為例,當時的美國,並不認為房地產次級貸款會產生什麼大的問題。電影《大空頭》中,讓主人公相信次級貸款可能要出大問題的,是他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一户住宅的貸款是以狗的名字申請的,發現一個舞女竟靠貸款買下了5套房子。但凡實地求證一番,便能發現問題,卻鮮有人這樣做。如果説電影有戲劇化的成分在,那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也承認了自己和美聯儲的其他人低估了次貸危機的影響。
美聯儲認為歷史是不會犯錯的,歷史上有效的措施現在還會有效。“次級貸款問題只是部分受到波及的社區和房地產行業擔憂的大問題,不太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評級機構認為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況且如果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會把客户送到競爭對手那邊去;投資者認為評級機構和美聯儲是不會犯錯的,3A評級的債券“閉着眼睛”就可以投,但這個沒有太多人在意的小問題,引發的席捲全球的金融恐慌,至今餘波猶存。
當市場趨於不理性的時候,往往在置身事外的時候回顧,會發現當時羣體性的瘋狂,是多麼偏離了常識,身處其中時卻不自知。沒有誰是絕對不會出錯的,盲點人人都有,看似複雜精巧的準確,也可能是荒謬的,當現實,當多數人的行為與常識相違背時,需要的不是更加複雜的理論、算式,而是刪繁去冗,堅持迴歸常識,立於逆流的勇氣。
三、投資是追求大概率的過程,保持良好心態
每一次投資都是概率問題,正是由於我們始終處於的是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之下,沒有絕對只賺不賠的生意。
投資不是追求做必勝將軍,不需要每一次投資決策的最終結果都是好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成為常勝將軍,贏的時候贏的儘量多,在小概率事件發生,或者判斷錯誤的時候,也能把虧損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即使面對看似非常有誘惑力的選項,依舊要理性的去看待風險,小概率的事件是否是可以承受的,而不要只被好看的方面左右。
面對市場的波動,焦慮在所難免,尤其當市場是向自己期望的相反方向波動的時候,持續的重壓會導致動作變形,最終陷入惡性循環。除了接受投資的結果是不可預測的,長期投資是不斷積累大概率的過程外,角色的轉換也有利於迴歸良好的心態。
如果單純只是聚焦於通過買入和賣出的操作,也即買在低點,賣在高點來獲利的話,那麼證券投資,可以説是一種零和博弈,也就是有賺錢的人就必然會有虧損的人。但假設説,我們把投資轉換為一種經營的心態,作為上市公司所有權的持有者,我們希望和這個上市公司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共同創造價值,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共同成長的回報,那麼投資的目標,會變成最終實現多方共贏。也就是説,我們的角色可以從零和博弈中的勝者,轉而成為多贏局面中的受益方。只要時刻確定前進的方向是對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家公司的價值會不斷累積,那麼短期的波動也就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就變得沒有那麼難捱。
寫在最後:
電影《大空頭》的片頭,引用了馬克吐温的名言,很適合放在最後送給各位讀者,“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説到底,我們並不會因為沒有抓住的機會,沒有做出的決定而虧損,但對能抓住的機會一知半解,在可以避開的陷阱處一錯再錯,卻會讓人吃大虧。與其將時間花在糾結是要撿起還是丟下某些不確定的碎片,不如仔細檢視力所能及的範圍,多看看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