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醖釀“五大變局”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經濟參考報》22日發表傅雲威撰寫的文章《世界經濟醖釀“五大變局”》。文章如下: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如同“黑天鵝”,遮蔽世界經濟,衝擊全球市場,讓全球供應鏈經歷嚴峻考驗。

聯合國日前發佈報告預測,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萎縮3.2%。在低迷表象下,世界經濟格局暗流湧動,原有運行秩序和競合邏輯醖釀鉅變,世界經濟格局或已接近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變局一:供應鏈深度調整。

全球範圍內的供應鏈佈局一直處於動態調整中,疫情更倒逼各國和企業反思佈局策略。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全球供應鏈佈局可能出現兩種趨勢:一方面,某些經濟體將更加重視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從而促使某些供應鏈區域化集聚;另一方面,人們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會更加重視對供應鏈實施多元化佈局。

這些趨勢都是供應鏈佈局的演變而非終結。伴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那些原有供應鏈承接關係緊密且率先與合作伙伴達成供應鏈恢復安排的國家和區域將佔據先機。有分析人士認為,疫情或將加速區域一體化趨勢。

變局二:觸及壟斷痛點。

當前,疫情使世界經濟復甦“脱軌”,重創眾多產業部門,中小企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以往經驗,各國救助政策和寬鬆措施不論初衷如何,往往更利好大企業集團,這難免引發“馬太效應”,強化資源壟斷,中長期來看,或遏制經濟活力。

過去十餘年,資源壟斷現象與世界經濟如影隨形。去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2000年至2015年,三分之二的新增利潤來自佔據重要市場地位的供應商,而非創新型的新市場主體。分析人士擔憂,疫情影響下,債務惡化、金融歧視、“劫富濟貧”的政策等因素很可能會惡化中小企業處境,導致其遭到大量兼併和清算,重蹈“危機加劇壟斷”的戲碼。

此外,隨着不少大企業也陷入困境,產業結構或將複雜化。迄今,在全球已提出債務重組和破產保護的企業中,不乏美國惠廷石油公司、澳大利亞維珍航空、新加坡興隆集團等知名企業。這或將觸發政府參股、金融資本控制實體經濟等深層問題,難免挑戰公允的市場競爭。

變局三:公共產品來源多元化。

國際社會普遍渴望以多邊合作抗擊疫情,儘早控制疫情,實現有序復工復產。然而,貿易保護主義者借題發揮,或推動“脱鈎退羣”,或背棄國際責任,凸顯全球公共產品供需缺口。為此,新興力量正努力補位。

在疫情影響下,“一帶一路”等新型全球公共產品將更受倚重,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方將更為多元。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日前刊文説,“一帶一路”上的走廊、港口和物流中心等幫助中國打造抗擊疫情國際合作的“健康絲綢之路”;此外,亞投行設立了初始規模為50億至100億美元的新冠危機恢復基金;中國正在加大對世界衞生組織等多邊機制的支持力度。

變局四:中國經濟影響力增大。

作為“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中國在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後復工復產,使中國經濟成為“穩定可靠”的代名詞,為全球各類市場參與者提供了寶貴避險選項。疫情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可能增強中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疫情當前,各國經濟抗風險能力有別,政策取向各異,防控能力和施策效率直接影響市場預期和投資信心。中國擁有堅韌完整的產業鏈、高效穩定的社會治理和廣闊開放的消費市場,疫情後有望擔當全球經濟治理的改革者、國際供應鏈的樞紐站、跨國資本技術要素的集納方,以強大的兼容力、吸引力、整合力,為開拓後疫情時代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國際共贏格局貢獻中國力量。

變局五:產業競爭趨於白熱化。

疫情劇烈衝擊下,傳統行業應聲下落,新經濟力量悄然生長。“雲端經濟”、數字經濟、無接觸零售、共享員工……這些新業態、新模式在提升經濟免疫力的同時,有望在疫情結束後產生持續增長動力。

疫情的鏈式反應也讓各國看到,未來產業發展將更依賴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新基建”。某種程度上,誰掌握先進信息技術、擁有數據優勢,誰就控制了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誰就將主導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隨着新科技和產業之爭日趨白熱化,技術之爭、數據之爭、標準之爭、知識產權之爭預計將日益成為左右國際經貿爭端乃至地緣政治的重要因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8 字。

轉載請註明: 世界經濟醖釀“五大變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