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捱罵的總是華晨宇?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娛樂

5年前,華晨宇發表了一首頗受好評、自我風格也很強的歌叫《異類》,開篇便是兩句很有個性的歌詞:

“如果你不喜歡聽我的歌請閉上耳朵,接下來要大開殺戒穿透你的耳膜。”

沒想到5年之後,30歲的華晨宇問鼎《歌手》,而這句歌詞也完美概括了兩個月來他身上粉粉黑黑的爭議。

01

“難聽”VS“是你們不懂”

《我是歌手》辦了8季,華晨宇可能是被罵“難聽”最多的一位冠軍。

這一季他的參賽作品裏,除了比較温柔治癒向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和《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後一天》,幾乎每首都得到過網友非常不客氣的評價:

“鬼哭狼嚎”、“跳大神”、“神神叨叨”……

到了總決賽憑藉《哥譚》(原名《七重人格》)奪冠,本來曲風和題材就很小眾的一首歌又精準踩中了大眾雷區,讓這段時間的積怨一起爆發了。

其實,華晨宇這些歌如果只聽音源,好像並沒有太多槽點。

但《歌手》畢竟是現場競演的舞台,而華晨宇並不完美的現場唱功,搭配上他非常投入、情緒化甚至看起來有點神經質的表演風格,或許才是引發許多觀眾叛逆的根源。

而且這種看起來很炸、很炫又很玄的氛圍,集中在一檔節目的舞台上每週都能看到,幾乎不可避免會帶來審美疲勞。

於是許多人對華晨宇的反感漸漸多了一個原因:老來這套。

“開頭裝神弄鬼神神秘秘,中間突然爆炸rap,結尾閉眼飆高音,麥克風拿在手裏就像漏了電”。這種被總結出來的舞台風格雖然跟歌寫的好不好聽沒啥關係,卻也已經成為他“難聽”的一個鐵證。

但華晨宇在這季《歌手》的成績又一直都不錯,於是,他的歌到底“難不難聽”成了一個懸而未決、能引發800條對罵的話題。

粉絲的追捧和路人的黑人問號之間,顯然有一條不可彌合的巨大裂痕。

粉絲盛讚他的表演上天入地的好,從創作理念誇到舞台風格,是真心將這個才30歲的創作歌手當做難能可貴的寶貝來欣賞。

但在欣賞不來的人看來,自己並沒有在華晨宇的表演中得到視聽的享受,面對他的高票數只有疑惑:

“這啥玩意兒啊,不能好好唱歌嗎?”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兩種評價同時存在很正常。但是要知道,當今的大眾越來越叛逆。

尤其是面對粉絲站在審美鄙視鏈上游的按頭安利,最能立刻引起大戰的莫過於“你不喜歡是因為你水平不行”

華晨宇本來一直也不求大眾多麼愛他,自己都在歌裏唱了:“超越一切,不再膽怯,不需要你們的理解”;

但一些粉絲面對旁人的質疑和批評,給人的觀感宛如:不行,必須理解,你們不理解就是因為沒聽懂。

正是因為這些關於審美鄙視鏈的衝突,使得華晨宇的路人風評極速下降,場面之激烈快要趕上吳亦凡、蔡徐坤當時被主流網友集體diss。

究其根本,或許不在於人們有多反感華晨宇,而反感的是這種反感竟然不被允許,又被強大的、不由分説的粉絲力量壓制了

就像一位虎撲網友所説:

“沒説他一無是處啊,但是你不能剛出華山就天下無敵吧,令狐沖都不帶這麼吹的。”

02

“成”也特別,“敗”也特別

有趣的是,像華晨宇這樣的爭議在當下的華語樂壇,也挺少見的。

他這段時間被罵的情況,不同於“蔡徐坤粉絲大戰周杰倫粉絲”時,純粹是粉絲經濟內外的兩羣人在對抗;

也不同於《驚雷》等土味神曲遭到全網diss時,壓根沒人覺得它跟華語樂壇的興衰有什麼關係。

因為當華晨宇成為風暴中心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願意當他是個“歌手”,而非一腳將其踢到笑話、鬧劇、流量明星等範疇。

華晨宇做歌手走到今天這個知名度,本就跟他的“特別”分不開關係。

2013年快男海選唱了一首讓評委大跌眼鏡的無字歌,他是頭一個;

2014年在《花兒與少年》裏因為痴愛音樂反獲得罵名,這個“人設”他也算是頭一個;

後來因為實力而收穫的第一波好評,就是在2016年的綜藝上貢獻了《齊天大聖》和《我的滑板鞋》兩個比較出圈的舞台。

一個靠的是意想不到的炸裂和態度,一個靠的是天馬行空的改變能力。最後呈現出來的,都是一個新生代歌手的“不安分”。

但華晨宇又逐漸和大眾走遠,也是因為太“特別”。

離大眾的視線越近,人們越發現,什麼朗朗上口的旋律、抒情易懂的歌詞,除了寫給抑鬱症患者的歌需要温情治癒的時候,它們在華晨宇的創作世界裏愈發沒有那麼重要。

他的格格不入也壓根不是從這季《歌手》才開始。最著名的、也是口碑最分裂的,莫過於那首在演唱會上表演的《癌》。

全程沒有歌詞,甚至都很難聽出音調,只有絕望的呻吟嘶吼,和表演者本人的顫抖掙扎。

有人會為這種超前的實驗性而震撼,當然也有更多的人不屑一顧,嘲它“不是陽間人看的東西”。

在所謂的後華語樂壇黃金時代,那些能被大眾喜愛的歌手們,沒有一個人會像華晨宇這樣在舞台上“作妖”。

想一想,同為創作歌手的李榮浩、毛不易、梁博……哪怕是風評早已一落千丈的薛之謙,他們最受歡迎的歌曲與表演都講究的是悦耳與易傳唱,在四平八穩中戳中聽歌人最能共通的感情。

但唱跳Rap只佔了兩樣的華晨宇,從來不想安分地唱歌,永遠致力於在他的舞台上拿出翻天覆地、絕不配合的架勢,唱艱澀難懂的歌詞唱到聲嘶力竭。

不管喜歡與否都只能承認華晨宇的特別,也正是這份格格不入的特別造就了終於在今年《歌手》爆發的勢同水火:

愛他的人特別愛,懂他的人特別懂。反過來,也一樣。

03

還不如讓“華晨宇”們多一點

對於華晨宇,人們討論他目前的水平配不上歌王之位也好,説他奇奇怪怪的音樂難以接受也罷,總歸是圍繞着一個東西:

他確實是華語歌壇的“異類”,有人肯定他體現出的進步,也有人批評他自身的侷限性。存在這種不夠和諧的音符,而且還在不斷創作,其實對於華語樂壇這個無精打采的現狀是有價值的。

但越是圍繞着華晨宇去爭吵“他怎麼這樣”和“他憑什麼不能這樣”,我們其實越該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翻來覆去只有一個華晨宇在被捧、也被罵?為什麼只有他一個人的“特別”被看到了?

這其實也挺悲哀的——因為這幾年只有一個華晨宇,把什麼都趕上了。

出身於末代選秀,華晨宇一上來就打響的“孤僻創作小子”名聲已經很難複製。

畢竟如果不是尚雯婕第一時間就力挺,這段吟唱可能也會在若干年後變成“快男奇葩海選大賞”的一段素材。

你説他一直在面向自己的小眾世界裏玩,可是他也頻頻和麪向大眾的綜藝節目發生交集。

從《花少》裏性格被罵反而被罵出了知名度,再到在音樂節目上因為舞台逆襲,這個跌宕起伏的成名之路,並不是每個劍走偏鋒的音樂創作人都能擁有。

而且華晨宇的自身特質還踩中了兩個buff:

能唱高音,能炸場子,而這基本上就是現在歌壇最“有水平”的象徵。

最重要的是,粉絲經濟的力量,華晨宇也趕上了。

他本人堅持着自己的創作路線,與世俗留了一段清高的距離,同時又擁有忠心狂熱的粉絲在一線衝鋒陷陣,做着打投、控評、反黑等飯圈要做的髒活累活。

漸漸地,和大眾保持着兩種距離的華晨宇陷入了這場紛爭中最微妙的癥結:

問題不在於歌曲難聽、唱功高低與否,而是在流量打底的世界裏,還手握對藝術的解釋權。

説白了,就是讓很多人覺得“他也沒有強到那個地步啊”,可是既無法證明他不強(因為實力還是有的),又無法逃脱出粉絲築起的“他就是最好”的銅牆鐵壁。

這種情緒和困惑第一次小規模爆發,發生在劉柏辛帶着《Manta》奇襲華晨宇失敗後。

《Manta》這首歌當時得到了樂評人們的盛讚,驚豔了大量網友,也因為票數90:409的對比過於慘烈而讓人驚訝。

而許多人在這之前根本不知道劉柏辛和這樣一首歌的存在。如果不是她和李佳琦的親戚關係,怕也是不會對這種籍籍無名的冷門創作歌手感興趣。

這次的交鋒讓人突然意識到,走着先鋒、前衞、新潮路線的中國新生代歌手從來不止華晨宇一個,但留給他們的機會,還遠遠不夠——

如果這是一個有更多華晨宇能被看到和認可的環境,那麼華晨宇也許就贏不了劉柏辛。

因為,如果能有越來越多與眾不同的“華晨宇式歌手”激活華語樂壇,去碰撞、突破、爭議、大放異彩,擁有一個更寬容的成長環境。

那麼中國青年歌手的天花板,和那些過載的讚美與謾罵,一定不會停留在這唯一的一個華晨宇身上。

就連如今這個一半人罵、一半人愛的華晨宇,也是大眾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部分地接納了他。

華晨宇現在的確還嫩,扛不起什麼新領軍人物的大旗。但如果有一天華晨宇不再單槍匹馬地顯得不一樣——

那麼凋敝的華語樂壇,可能就會真的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