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觀:今天道 葉青手撕姚笛折射的是娛樂圈的道德勢利

  近日,有消息稱電視劇《蔓蔓青蘿》已經將女主定為姚笛,加上之前在《跨界歌王》裏低調復出,沉寂許久的姚笛似乎找到了形象突破路徑,重回娛樂圈。但第二天,女演員葉青就在微博爆料,《蔓蔓青蘿》女主這個角色原定是自己,並藉此攻擊“有些人”強盜、貪婪,而葉青的經紀人則直接指名道姓,讓姚笛管管自己家的粉絲,“《蔓蔓青蘿》的事情前因後果是怎麼回事你自己最清楚!我們一直在忍讓!”當然,這種陽光下惡鬥的狗血劇情,大多會以當事人高調發言、後又默默刪除微博來告一段落,留給媒體自行發揮。

  撕X事件在娛樂圈裏常有發生,有時候是情感表達,有時候是口不擇言,有時候甚至是營銷合謀。這種刺激的爭鬥最容易吸引大眾和媒體的眼球。但因為角色爭奪這種事到微博直接點名開撕,還是比較罕見的。娛樂圈説到底是勢力圈、人情圈,凡是有點名氣的從業者,互相之間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通過六個人就能連上彼此的六度分割理論,在這裏可以降低到三度分割:通過一個經紀、一個導演、一個製片人,就能聯繫進入對方朋友圈。正因為如此,出現不共戴天的死敵非常罕見,像陳冠希公開手撕林志玲這種稀奇真稀奇的事件之所以能夠發生,也是因為陳冠希早已是無所顧忌的圈外人。

  所以,我們在台面上、鏡頭前看到的,大多是深度合作、強強聯手、聯袂主演這樣的互利共贏,是互相鼓勵、為你站台、推廣借勢的一團和氣,每一個劇組、每一檔欄目都是一個臨時的利益共同體。即使真的發生不可調和的利益爭執、零和角逐的資源糾紛,當事人大多也會私下解決,或放眼長遠、後會有期,不會當眾撕裂,畢竟“來説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的道理,公眾人物都很清楚,以公開爭鬥獲得的勝利,最多也是慘勝,更多時候是觀眾反感、兩敗俱傷。

  實在忍不住想搞個大新聞怎麼辦?頂多找媒體點個不指名道姓的炮,或者採取成本更低的方式:微博手滑點個贊就可以了。前段時間歐陽娜娜“不小心”點贊黑微博,當事人範爺更是寬厚大度,反過來安慰她,贏得滿堂彩,最後大家都漲粉漲人氣,壞事變成了好事。這是典型的娛樂圈糾紛解決機制。

  只有極少數情況下,當事人才會不顧後果,火力全開地攻擊開撕,點燃火藥,這種情況下,往往意味着某一方佔據了某種絕對優勢,尤最好用的就是道德優勢。葉青手撕姚笛就在此類:項目角色更換在業內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想獲得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角色,競爭者都會調動所有的資源:比拼演技、名氣、角色與形象契合度、宣傳點,還有不足為外人道也的人脈關係。名利場上,本來不能談絕對公平,也不能不把場外因素不當實力。拋開一切不談,在預算允許、形象契合的前提下,劇組選擇名氣更大的演員做主演再正常不過。

  即使有其他因素作用改變了結果,出局者也不宜將對手掛在微博上,在道德層面上進行吊打。舉個例子:馮小剛今年新片《我不是潘金蓮》選角,此前有媒體報道由白百何任主演,並已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後來馮小剛又在微博徵集女演員,最後突然換成了范冰冰,更有媒體爆出範爺和導演組共進晚餐的現場照。白百何為什麼沒有到微博直接開罵?很顯然,投資方、製片人、導演的選擇必有理由,而演員能做的只是儘量爭取、成敗隨緣。對於任何一個有自信的演員來説,並沒有勢在必得的角色、非演不可的大戲。

  葉青手撕姚笛,無非是兩方面原因:一是道德優勢在手,宣泄情緒。姚笛因為出軌事件長期沉寂,目前正在艱難的人設重建期,一頂小三帽子要摘下談何容易?至今她的微博下還是滿滿的謾罵攻擊。尤其是文馬已經破鏡重圓、彌合傷痕,剩下她自己成了尷尬食苦果的人。而葉青正是看準對方的負面新聞影響未退,索性來了一次痛打落水狗,並且相信出手就能贏得居委會衞道士們的附議和歡呼。

  另一方面,即使這次手撕不太文雅,無法達到獲得這個角色的預期效果,也會在過程中被廣泛傳播並收穫額外的關注——這可能是演五部《蔓蔓青蘿》也未必能獲得的曝光收益:發幾條微博吊打小三上位者,這是一次低成本的現成紅利收割。

  手撕姚笛,反映的是娛樂圈裏的道德勢利。利用道德優越感充滿底氣地借題發揮,靠攻擊對方在道德層面的弱點來贏得勝利,吃相併不那麼好看。這種公開扭打式的曝光刷出的關注度,當心消化不良。雖然現在是頭條即王道、眼球是經濟、曝光皆勝利的新娛樂時代,“火了”似乎成了唯一標準,但成為大眾談資並不一定比踏實演藝更好用:在這一點上,經過“週一見”的姚笛,應該比葉青更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6 字。

轉載請註明: 娛樂觀:今天道 葉青手撕姚笛折射的是娛樂圈的道德勢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