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髮型對一個人顏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適合的髮型會極大程度提高一個人的顏值,提高人們美的程度。然而,對於娛樂圈中一個個都是高顏值到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舔屏的明星們來説,相信他們在大眾心裏面的感覺便是帥的人,什麼髮型都好看。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這不,現在男星圈中掀起了一股菠蘿頭風。一樣的髮型,不同的人體現的是不同的魅力,給人們大不相同的感覺。

  相信在觀眾們眼中,吳秀波一貫走的便是成熟男士的風格,不少觀眾都被吳秀波的魅力大叔特性迷到不能自拔。這個菠蘿頭一出來,也是一眼就讓觀眾感覺當真把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熟穩重中還能帶點痞氣的,大概也只有他了。

  陳曉現在似乎在轉換造型,改變風格階段。新留的鬍子,紮上的菠蘿頭,全新的造型立馬變讓人們感覺眼前一亮,特別新鮮。人們從這樣的陳曉身上同樣看到了一種痞痞的味道。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作為全民男神金城武,有顏任性的他經常變換各種髮型,並且每種造型都着實讓人們想發自內心的誇讚一句“帥氣”。在頭頂紮上一個半丸子頭出鏡的他自然也不例外。除了帥氣之外,無端還給人們一種狂野的感覺。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魅力男神陳偉霆,既是小鮮肉偶像派又是實力派的他毋庸置疑的擁有一大批迷妹。而這個髮型的出現無疑又讓他的一眾迷妹瞬間星星眼發射。帥氣之餘,掩蓋不住的紳士氣息撲面而來。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而要説到吳亦凡的菠蘿頭,那當真是讓無數人舔屏,移不開眼的存在了。本就高大帥氣的他,掌握各種髮型是輕而易舉,小菜一碟的事情。這次的菠蘿頭出鏡,更是增添了一分他五官的精緻程度,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了留丸子頭最帥氣的男星。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向陽花不笑”:一般不關注這一些,人確實很帥

  網友“Vickywhl”:時尚感爆膨


  2015年11月19日,北京,《舌尖上的新年》主創陳曉卿在京舉辦發佈會。 視覺中國 圖

  一個古董商在巴爾幹半島的一個農民家裏,發現一個十四世紀的盤子,農民用它喂貓。古董商問,你家的貓多少錢啊,我買。然後説怕貓不習慣,我把盤子一塊帶走吧。主人説,我靠這個盤子賣了很多貓。“實際上美食就是這個盤子,你想在這個盤子背後賣什麼東西,其實有很多的選擇。”

  11月19日,紀錄片導演陳曉卿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此前他剛出席了《舌尖上的新年》的發佈會。該片由陳曉卿任藝術總監,沈宏非、蔡瀾等任美食顧問,電影製作班底來自於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原班人馬。據説劇組在全國35個地點,尋訪到60種美食,拍攝了10000多分鐘素材,最後剪輯成電影。該電影將於2016年1月7日上映,選這個日子是為了取“要吃”的諧音。

  發佈會當天正好是陳曉卿五十歲生日,他對澎湃新聞表示,“我希望能為整個紀錄片行業多找到一些可能性。”

  我給《舌尖上的新年》打80分

  澎湃新聞:你是怎麼想到用電影來呈現美食的?

  陳曉卿:實際上,每一個做電視的人都有一個電影夢,你要知道很多做電視的人做着做着最後就做電影了。有名的像陸川,還有一些做紀錄片的導演也都想做一些電影的嘗試,像拍《開往春天的地鐵》的那個導演(張一白)。

  澎湃新聞:你做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是隨大流,還是有自己的考慮?

  陳曉卿:不是隨大流,實際上《舌尖上的中國》結束了之後有很多活找上門來,包括一些掙錢的活兒。我也跟陳磊説了,紀錄片又不養人,我們又要接着做片,那就只能自己找點其他的短期的活兒做一做,但是他不願意做,很有情懷的樣子,説那你們想做什麼,要麼做個電影吧。我説我正好有個電影的想法,我來看看投資有沒有可能。然後找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大故事片的合作方,最後決定做個紀錄片電影,故事片我也不太會做。

  澎湃新聞:當初為什麼會做美食方面的紀錄片,是因為你比較喜歡吃?

  陳曉卿:就是這樣,第一次和蔡瀾先生和沈宏非老師一起做節目,就比較喜歡這個事情。然後我也一直寫美食專欄,混美食界。這個可能給這個片子增加一些厚度。

  澎湃新聞: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到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你覺得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陳曉卿:總體駕馭的方法不太一樣,電影要很大限度地滿足影院觀影的效果,電視裏很多的噱頭甚至都不能用。我們第一次在電影院裏放,就發現有些在電視上看非常舒服、很有呼吸感的鏡頭,在影院裏就有點暈船。因為電影院的屏幕實在太大了。

  澎湃新聞:與《舌尖上的中國》相比,《舌尖上的新年》範圍縮小了很多,怎麼想到做這個呢?

  陳曉卿:我們想的很多,實際上“舌尖上的”後綴還可以有很多,而且我一開始也不想叫“舌尖上的”什麼,因為和很多電視作品離得太近了。我們想做一個比較全新的,比方説《食物裏的新年》這樣温和一點的。但是這個電影和電視台內部的流程不大一樣,它不是我們完全決定的,要尊重投資方的意見。

  澎湃新聞:你們接下來會出類似於《舌尖上的中秋》這樣的節目嗎?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秋》可能不會有,但可能會有“舌尖上的”其他的。不僅僅是時間結點上的,還有空間上的。其實我們的理念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我們可以做“舌尖上的塔里木河”,這不光是一個地點,它很長,又有共同點,又有很多的不同點。

  蔡瀾為《舌尖上的新年》助陣。  視覺中國圖

  澎湃新聞:如何選擇拍攝地點和美食?

  陳曉卿:非常非常難,要説好久。我們有一套調查的方法,每個導演要到不同的地方去找。像我們這次拍了大概七十多個視頻,一路上大概有四十多個。我們調研了很多和春節相關的內容。

  澎湃新聞:怎麼從200個拍攝地點裏最後確定這35個的?

  陳曉卿: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工作方法,像操作手冊一樣,像好玩的啊、有意思的啊,包括主人公表現力強不強、美食覆蓋的面強不強、過去被人提及的程度多不多,有一個綜合評價的標準。

  澎湃新聞:你將來拍的紀錄片會偏向於民俗文化多一些,美食少一些嗎?

  陳曉卿:還是用美食來承載吧。一個古董商在巴爾幹半島的一個農民家裏,發現一個十四世紀的盤子,農民用它喂貓。古董商問你家的貓多少錢啊,我買。然後説怕貓不習慣,我把盤子一塊帶走吧。主人説,我靠這個盤子賣了很多貓。實際上美食就是這個盤子,你想在這個盤子背後賣什麼東西,其實有很多的選擇。

  澎湃新聞:《舌尖上的中國》把美食與人文結合得很好,在製作上有什麼秘訣?

  陳曉卿:多請教專家。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多大能力,更多的能力在於我們能夠把一些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包括美食和科學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大家一起來工作。昨天配完音後,我們的科學顧問打電話來説有兩個地方不準確,需要修改。同樣的,民俗學家如果説我們這個地方不準確,我們都要做一個統一的修改。

  澎湃新聞:這樣會不會有科普片的感覺?

  陳曉卿:不是科普,是讓自己少犯錯誤。電影的工業化並不能確保這個片子成功,而是最大限度的避免失敗。

  澎湃新聞:看完大電影《爸爸去哪兒》觀眾們的普遍感受是,像是在電影院看了一期電視節目,無論內容、形式,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電影《舌尖上的中國》如何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陳曉卿:你要説多大不一樣,還真的沒有。因為製片方要IP的價值,他肯定希望有元素在裏面,但是從我們操作上是太大的不同,控制一個90分鐘的長度和控制一個50分鐘長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很多人看電視版的時候,會出現沒看過癮就結束了的感覺。我們就把大家的幸福時間儘可能延得長一點,背後也做了不少工作。

  澎湃新聞:滿分一百分的話你會打多少分呢?

  陳曉卿:八十分吧。

  澎湃新聞:丟掉的二十分在什麼地方呢?

  陳曉卿:在我們對電影工業的不熟悉,而且我們開始的時間稍微有點晚,我們如果從十月份提前到八月份,樣本挑選、準確度、覆蓋的精彩程度都會更強。

  我今年五十歲,希望能為紀錄片行業多找到一些可能性

  澎湃新聞:比起同期上映的更輕鬆的電影,你覺得這部電影跟其他電影最大區別是什麼?

  陳曉卿:我覺得大家形成了良性競爭關係,都是剛剛冒頭,處於相互攙扶的關係,大家都談不上競爭,只能和故事片競爭,紀錄片都談不上競爭。

  澎湃新聞:第一次做這個會有壓力嗎?

  陳曉卿:當然有,別讓信任我的人賠錢賠得太多。

  澎湃新聞:你從一開始就做好賠錢的打算了?

  陳曉卿:我從一開始談的時候就沒説要掙錢,就是想圓一個電影夢。

  澎湃新聞:那到底是想藝術上把它做好,還是要掙錢?

  陳曉卿:肯定是藝術上做好。

  澎湃新聞:但投資方不同意啊。

  陳曉卿:這個片子是不是先天掙錢,這是目前大家都看不到的。只有在藝術上做到極致,才有可能去掙錢,做得爛糟糟不可能特別賣錢。如果能掙很多錢,但有很差的口碑,那我寧願不去做。

  澎湃新聞:但我看現在蠻多人説,看慣了你以前做的比較硬的紀錄片,現在突然做這個比較軟的民俗文化類的會不習慣。

  陳曉卿:紀錄片分兩種,一種是作者紀錄片,很明顯的作者個性的東西,作品感非常強。還有一種就是商業紀錄片,符合大面積觀眾口味。

  澎湃新聞:你覺得《舌尖上的中國》屬於哪種呢?

  陳曉卿:肯定是屬於商業紀錄片,它只按照電影的工業化流程來做,必須在幾點幾分做什麼,基本都是規定,沒有特別多的變通。

  澎湃新聞:以前都是做比較文藝的作品,現在這樣會不會覺得有背初心?

  陳曉卿:這個不是我一個人,這是很多人都需要轉型的,你要迎合媒體的需求、觀眾的需求,那才會有紀錄片市場。但是我們可能又會有一些,商業紀錄片有一些調動人慾望的部分。

  澎湃新聞:有情懷的東西?

  陳曉卿:對,有人就會用作者紀錄片來要求商業紀錄片,説三觀不正啊,或者又會用商業紀錄片的標準來要求作者紀錄片,你這個片子做得挺好的但是沒收視率啊。實際上這個是很糾結的,它們應該有各自不同的法則。

  澎湃新聞:所以你做這個是有志於改變紀錄片市場?

  陳曉卿:想做這方面的嘗試,但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其實上院線的紀錄片已經非常多了,像《歸途列車》、《喜馬拉雅天梯》、《布達拉宮》已經做了很多了,從國內的反響來看還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突破點。我們可能也是劣勢,但是這種尋找突破點的努力肯定還要繼續。

  澎湃新聞:你之前做過題材偏硬的《遠在北京的家》,到現在做《舌尖上的中國》,中間的轉向是怎樣的,你怎麼定義它?

  陳曉卿:這很久了,是二十多年了的事情了。我年輕的時候,有紀錄片夢想,這是我個人的夢想。我今年五十歲,希望能為整個紀錄片行業多找到一些可能性。行業發展如果沒有產業基礎,這個行業真的很難發展,發展發展就死了。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長江”:應該是社會學

  網友“hu r u”:先是綜藝拍成電影,現在紀錄片也拍成電影…下回頒獎禮也拍成電影,演唱會也拍成電影

  網友“十一”:以前紀錄片倒是經常在電影院放,不過以現在的觀影趨勢,《舌尖上的新年》票房未卜。

  網友“龍駒”:堅決不看中國的記錄片電影,全是失望,只會看大型記錄片

  網友“囯之天嬌”:哇哦!開始變相吸取資金啦

  網友“huoshanas”:除非錢有撿,否則堅決不去電影院看

  網友“TheBigDaddy”:別再出些不倫不類的所謂當地美食啦

  網友“政治經濟公司”:昨天的經驗不可再用。

  網友“鄙名曰D”:這樣多不好。。。你讓一堆人在電影院看這種電影,嘴裏只能吃零食。。。。。。啊啊啊啊人民大眾的唾沫會淹死你的

  網友“olivever”:有病?

  網友“老達”:文章中提到的獸性應該是社會性麼?

  (1970-01-01)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從左至右:陳曉漫、蔡達峯、馮曉源、陸昉

  7月7日,復旦大學召開幹部大會,宣佈教育部關於校行政領導班子副職換屆調整的決定:任命桂永浩、許徵、金力、林尚立為復旦大學副校長;免去陳曉漫的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蔡達峯、馮曉源、陸昉的復旦大學副校長職務。免去陳曉漫、馮曉源、陸昉同志的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常委職務。同時,在新的副校長增補到位前,學校對有關工作暫時分工作了相應安排。

  會上,校黨委書記朱之文作了講話。他代表學校,對陳曉漫、蔡達峯、馮曉源、陸昉四位同志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這次校行政領導班子副職換屆是行政班子任期屆滿後的一次正常換屆,四位同志因到齡到屆或任職年限原因,不再擔任校領導職務。他們熱愛復旦,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恪盡職守,勇挑重擔,為學校改革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場以熱烈掌聲對陳曉漫、蔡達峯、馮曉源、陸昉表示衷心感謝。

  朱之文強調,今年學校改革、發展、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全校要全力深化綜合改革,加快推進事業發展。他對暑期前後學校的幾項重要工作作了佈置:一是深入抓好“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突出問題導向,找準抓手和載體,增強工作實效;二是認真思考和編制“十三五”規劃,進一步細化目標舉措,既要有前瞻性、戰略性,又要有操作性、可行性;三是進一步深化中央專項巡視整改工作,完善制度建設,加強基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四是認真落實安全工作責任制,切實維護暑期學校安全穩定。

  校黨政領導、校長助理,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各院系、附屬醫院、直屬單位黨政負責人,平台基地等獨立科研機構負責人,機關各部處負責人等參加了會議。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逍遙遊”: 今日之復旦,呵呵

  (1970-01-01)


  快過年啦,回家路上,適合讀什麼書?什麼書適合送父母?

  小松鼠邀請到了兩位重量級嘉賓!

  一位是嬉笑怒罵“不正經”的著名專欄作家劉原,一位是頂級“吃貨”《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

  他們倆喜歡的書,必定“活色生香”,據説看了的人,都説好呢!

  他們究竟推薦了什麼樣的書,快來看看這份難得的書單吧!

  陳曉卿薦書:不僅僅講吃,而是講食物帶來的人類文明的變化

  1.《舌尖上的歷史》

  (美)湯姆·斯坦迪奇 中信出版社

  《舌尖上的歷史》告訴我們:從古至今,食物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力一直強大,無論是拿破崙的興起和失敗,還是英國跨越農業的門坎、開創工業革命,乃至今日,我們在超市購買自世界各地流轉而來的食物,無不充分證明:食物一直是社會改革、政治改組、土地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擴張等重大改變的背後主因。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2.《甜與權力》

  (美)西敏司 商務印書館

  在本書中,作者以人類學的視角來探討糖的歷史,研究了幾個世紀中糖在不同階級和不同時段中意義的變遷,細緻描繪了糖在加勒比地區的生產如何大大提高了糖的產量以及糖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糖在歐洲又如何從上層階級的奢侈品一步步成為無產階級的日用消費品。

  這兩本書都非常好看,很薄,又很好讀!如果是好吃的人,看看這樣的書,會得到特別多的感觸。這兩本書不僅僅講吃,而是講食物帶來的人類文明的變化,與《舌尖3》的整個創意和主題是比較吻合的。

  劉原薦書: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有鄉愁

  1.《鄉關何處》

  野夫 中信出版社

  “許多年來,我問過無數人的故鄉何在,大多都不知所云。故鄉於很多人來説,是必須要扔掉的裹腳布;彷彿不遺忘,他們便難以飛得更高走得更遠。而我,若干年來卻像一個遺老,總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詩酒猖狂之餘,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了一段鄉愁。”

  在野夫的筆下,母親、外婆、大伯、瞎子哥等親朋好友,彷彿就這麼站在你面前,將他們的故事幽幽道來。除了能讀到他們個人或悲慘或傳奇的經歷,你還會看到這幾十年來大背景下的變革和變遷。

  野夫的文字非常好,他的故事、家國情懷以及文中的人物命運,常常令人唏噓。這個書名也是最適合春節的時候來推薦的,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有鄉愁。

  2.《巨流河》

  齊邦媛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着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這本書我一直想看,卻沒看完,是一本大部頭,春節的假期長,特別適合好好讀一讀。

  小松鼠插一句:今天在飛機上,小松鼠看這本書,幾度差點淚下,但是不想讓身邊的人看到,於是用力忍住!齊邦媛的文字真是帶着温度,但又不矯揉造作,所有的細節和故事,如此真實又如此遙遠,卻又如此讓人心酸,戰爭永遠是無情和冷血的。

  3.《七十年代》

  北島、李陀主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聽敵台的阿城、“偷書”的朱正琳,畫《西藏記憶》的陳丹青、創辦《今天》的北島、“太陽總隊”的張郎郎、地下讀書沙龍的徐浩淵、工人蔡翔、農民高默波和閻連科……

  本書講述了三十個歷史夾縫中的青春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長大,雖然年齡上有些差異,但正是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後,逐漸成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為人所特別關注的知識羣體。本書通過一次集體性的大型歷史回顧,演繹他們的成長經驗,呈現當時的歷史環境,從而藉此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

  這是一本不僅適合80後、90後看的書,你帶回家,父母也會喜歡看,裏面有大量的故事,是屬於你們父母的那個時代,而且執筆者都是名家,如北島、李陀、陳丹青,所以,這本書的意義在於,是一本適合全家人看的書,可以作為一個禮物送給他們。

  如果大家依然不太瞭解這幾本書,小松鼠給大家寫了一個小故事,讓“阿城”帶大家一起“讀讀”這幾本書!

  過年了,阿城回鄉記

  城市的街道,掛起了紅燈籠,提醒着人們,“年”又到了。

  30歲的阿城,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心情卻是異常複雜。

  母親的“抱怨”十分精準,“老大不小了,還沒個定性,工作換了好幾個,對象也沒個着落。”

  一切似乎並不是最好的狀態,但幸運的是,他依然身強力壯,依然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他愛讀書。

  或許你會問,阿城究竟是誰?如果可以,他可以叫做阿強或者阿明,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可以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小城青年。

  當你走上回家的路,不妨也先跟阿城碰個面,聽聽他的回家故事。

  1.《七十年代》,屬於父母的青春

  高鐵跑得飛快,離家越來越近,阿城的心卻越來越慌。

  即使已過而立之年,阿城依然害怕父親,極少主動跟他説話。

  在他的印象裏,父親古板且嚴苛,小時候寫錯一個字,手板心便會響起塑料標尺的脆響,緊接着變燙髮紅。如今,30歲的阿城又面臨新的“拷問”,事業和婚姻。

  他常常想,為什麼父親這麼害怕我失敗?如此急切地期盼着我成功?

  想起父親,阿城心不由得一緊,隨手從揹包中拿出一本書來讀,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書封素淡,卻用磚紅色的字體寫着“七十年代”四個大字,這是過年前,偶遇專欄作家劉原時,他推薦給他的書。

  當時,這位文字裏嬉皮笑臉的專欄作家,一本正經地對他説:“這是一本不僅適合80後、90後看的書,你帶回家,父母也會喜歡看,裏面有大量的故事,是屬於你們父母的那個時代,而且執筆者都是名家,如北島、李陀、陳丹青,所以,這本書的意義在於,是一本適合全家人看的書,可以作為一個禮物送給他們。”

  阿城聽完一怔,他自問:“我瞭解我的父母麼?”他知道父親出生於A城,讀完高中後輟學了,後成為小學老師,他嚴厲勤儉,卻極討厭烤紅薯的味道。

  除了這些,他驚惶地發現竟然對父母的過去幾乎一無所知,他將所有的力氣都花在了買房、買車,而不是瞭解自己的父母。

  他翻開書,一眼看到了李陀撰寫的序言,就像專為他而寫,“歷史和今天現實的人、現實的生活之間的聯繫,已經非常脆弱,細若遊絲。我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失去歷史記憶的時代,一個沒有歷史記憶也可以活下去的時代。現實好像要證明,人的記憶似乎沒有必要一定和歷史聯繫,人的記憶只能是功能性的,房子車子票子,事無鉅細,錙銖必較,沒有昨天,沒有過去。”

  讀完這段話,他的臉刷的紅了,悄悄看了下週圍,沒人注意到他的侷促,於是平復了一下情緒,繼續看下去,“上山下鄉”、“知青”……那是一幅幅陌生的畫面,是一個個不熟悉的字眼。

  然而,當他翻到了北島撰寫的章節,一首詩擊中了他的心。“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當灰燼的餘煙嘆息着貧困的悲哀/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這首詩那麼的似曾相識,阿城用力地在記憶裏搜索,忽然記起十多歲時,曾在父親的抽屜裏翻出一本發黃的小本子,裏面寫滿了各種長長短短的句子,其中就有這幾個字,“相信未來……”

  阿城心中一酸,像是窺探了父親的秘密,找到了他嚴肅冷酷的外表下,那一個温情脆弱的角落,對父親的緊張和敵意也如臨春的冰河,漸漸開始融化。

  2.玉米,其實是“人造的”

  阿城看得入神,一個女聲響起“A城到了……”

  他一個激靈,趕緊收拾行李準備下車。

  站在家門口時,家家户户漸次亮起了燈,甚至聞得到雞湯的香味。

  他激動又緊張地敲門,一聲脆響,門開了,家裏熱鬧非凡,爺爺、奶奶、姑姑、姑父都圍坐在圓桌旁,等着他回來吃年夜飯,孩子們端着飯碗,坐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

  母親夾起一根金黃的玉米到他碗裏説:“都是姑姑從鄉下帶回來的,綠色,純天然,多吃點。”

  阿城一笑,對母親説:“你知道麼,其實玉米從來都不是天然的,都是人造的。”

  這一觀點,引起滿桌“輿論譁然”,“明明就是地裏長出來的,怎麼可能是人造的?”姑姑首先表示不滿。

  阿城忙安撫姑姑説:“您帶的玉米當然是最好吃的,也是地裏長出來的,只是一萬年前,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玉米,只有一種墨西哥的野草。”

  “這種野草的穀穗含有兩排穀粒,穀粒有硬殼包裹,保護了內部可食用的部分。忽然有一天,這種野草的一個基因發生突變,穀粒外露,但這樣的野草,很難生存下去,因為它的穀粒穿過動物的消化道時,很難保證完整無缺。”

  但是為什麼它又生存下來,而且成了今天的玉米呢?大家都等着阿城解答:“因為,這種突變的野草,讓人可以不需要剝開外皮,就可以吃到穀粒,原始的農民就開始提高這種野草的種植比例,並使它的外皮越來越薄,所以今天,我們看到包裹在每顆玉米粒的那層絲滑而透明的薄膜,只有當它們卡在你的牙縫間的時候,你才會注意到它們。”

  所以,“一片耕耘過的玉米田,或種植其他任何作物的農田,其實就像微型芯片、雜誌或導彈一樣,都是人造的。”阿城説,“儘管我們喜歡把耕作想成自然的事,但在10000年前,它卻是個怪異的新發明。”

  姑姑聽完,轉“怒”為“佩服”説:“還是讀了書的人呀,什麼都懂。”

  阿城只是暗笑,只不過是一次偶然聽到《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推薦的一本書《舌尖上的歷史》,看過之後覺得有趣,便記了下來,便在年夜飯的時候大“秀”了一把,説的這些故事,都寫在了這本書裏。

  説實話,這本書也確實顛覆和豐滿了阿城對食物的看法,書中有一段話寫道:古往今來,食物所發揮的作用不只是讓人填飽肚子而已。在社會轉變、社會組織、地緣政治競爭、工業發展、軍事衝突和經濟擴張等轉化過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從史前時代至今,這些轉化的故事構成了整部人類的歷史。

  阿城想起這段話,看着眼前的這碗白米飯,怔怔出神,好像一粒粒白米粒,都“蹭蹭”地站了起來,扛起了槍,揮舞着旗幟要顛覆世界。他猛搖了搖頭,從書裏回過神來,抬頭看見父親,父親竟然對他點點頭,似乎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眼神碰撞後,他立馬收回目光,低頭吃飯,那條冰封的河,似乎已經消逝一大半。

  3.為什麼有的國家富、有的國家窮?

  討紅包、訪親友,是正月裏的主題。

  阿城沒有結婚,但已經工作好多年了。

  算一算,給孩子們的紅包錢已經花去了一個月的工資,真是肉痛。

  但是,感謝網絡,阿城學會了不僅僅關心自己,還開始關心這個世界。

  他崇拜扎克伯格,關注他在Facebook上發佈的每一條動態。

  2015年,扎克伯格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每兩個星期讀一本新書,阿城也跟着讀,卻依然跟不上這位年輕富豪的腳步。

  然而,在扎克伯格的書單裏,《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吸引了阿城的目光。

  這本書回答了困擾專家們幾個世紀的問題:為什麼有的國家富、有的國家窮;國家為什麼按照富裕不富裕、健康不健康、食物充足不充足來劃分?是文化、天氣、地理特徵還是不知道正確政策?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這本書舉了一個十分具體的例子,諾加雷斯市被一道圍牆分成兩半,北邊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諾加雷斯,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約三萬美元;南邊是墨西哥索諾拉省諾加雷斯市,此地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只有亞利桑那諾加雷斯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兩者差異如此之大,該書認為,這兩個地方本來是同一個城市的兩個部分,它們在地理、氣候上毫無差異;居民有相同的祖先,享用相同的食物,聽相同的音樂,甚至可以大膽説,有着相同的“文化”。

  但亞利桑那州諾加雷斯是在美國境內,它的居民可以利用美國的經濟制度,使他們能夠自由選擇職業、入學接受教育和學習技術。索諾拉省諾加雷斯的居民則沒有這麼幸運,他們生活在一個由不同制度所塑造的不同世界。這些由兩個諾加雷斯及兩個國家不同的制度製造的誘因,就是邊界兩邊經濟繁榮差異的原因。

  這些研究,讓阿城非常感興趣,兩位作者用15年的原創性研究,闡釋一個跟現代社會高度相關的新政治經濟學理論,直面這個曠世難題。

  在即將到來的新年裏,似乎很適合開始思考一些嚴肅的問題,或許就在那一趟回城的火車上,或許在上下班的路上。

  但在離家之前,阿城跑到父親的房間,悄悄在桌子上放下了一本書,並迅速逃離“現場”,長吁一口氣,如同完成了一場儀式,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七十年代》。

  本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小松鼠讀書會”(微信號:xiaosongshudushuhui),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神的孩子全跳舞”:這軟文寫得真是666

  網友“BO勃勃勃勃”:巨流河一書 看過台版後其實感覺並沒有很深刻 感覺在大陸地區這本書有點被炒高的感覺

  網友“楠木柏樹”:不錯

  網友“大瘋瘋”:野夫之前不是被禁了嗎。。。哈

  網友“好男將”:《鄉關何處》已經被禁了

  網友“愛li17”:有時候看書的時候偶爾讀到一些東西,會心一笑,那種快樂,沒法説

  (1970-01-01)


  娛樂圈許多我們所熟知的明星其實都隱藏着小童星的出身,除了楊冪、張藝興、許晴、張嘉譯等等,讓星姐萬萬沒想到的是現娛樂圈中公認的演技派小生陳曉竟也是一枚妥妥的小童星!

  1997年,只有10歲的陳曉被導演選中,出演了人生第一部電視劇《我們班的歌》。當時,陳曉在裏面扮演可愛小男孩孫東。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剛十歲的陳曉就擔任了《我們班的歌》的男一號初露頭角的可愛小男孩孫東一角,可謂"童星"出身。

  1987年陳曉出生於安徽一個公務員家庭,因為凌晨出生,家人取名曉字,除了破曉之意,更希望他曉之以理,做一個安靜乖巧的孩子。高二時陳曉向父母提出想報考表演系,並未獲得家人支持。父母送他去培訓班,本希望他在專業老師那裏受挫放棄學表演,沒想到他得了最高分,父母這才同意他報考。那年中央戲劇學院在全國招收25名學生,安徽省只有陳曉一人考入。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在校期間,陳曉對於表演表現出了非常高的熱情,不過大三那年北京電視台要拍一部電視劇《窮媽媽富媽媽》,邀請陳曉擔任男主角,當時已經開拍了100多場戲但臨近開學學校不讓請假,直接給他下最後通牒要麼勸退要麼不發畢業證,陳曉無奈放棄了那次機會!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09年畢業後,因為熱愛拍戲,最後決定簽約華誼,成為一名專業的演員!一出道就與劉德華、李冰冰、劉嘉玲、梁家輝、鄧超等人合作《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作為他正式踏入娛樂圈的第一步,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後又在電視劇中參演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角色,他在於正工作室出品的賀歲電視劇《歡喜婆婆俏媳婦》,飾演“少帥”郭嘯天,成為他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

  2011年他正式轉投於正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走紅之路!電視劇《王的女人》是他簽約於正工作室的首部作品。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最令星姐印象深刻的還是在《笑傲江湖》中他飾演亦正亦邪的林平之,那可以説是他最出彩的角色之一,演技也一直備受肯定!

  真正令他名聲大躁的還是與趙麗穎合作的《陸貞傳奇》,在劇中他首次獨挑大樑出演男一號高湛,劇中睿智隱忍痴情完美的太子高湛,博得大量的叫好聲,通過此劇陳曉可謂是紅透半邊天,至高不下的收視率和與日俱增的粉絲量,陳曉的成績有目共睹。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隨後《雲中歌》中的劉病已;《五鼠鬧東京》中的白玉堂;《神鵰俠侶》中的楊過等等角色,陳曉一再刷新了觀眾對他的認知,每一個角色都被他演活了,從跑龍套一步步地成為主角的過程,陳曉年紀輕輕氣場就很足,演技能夠經受住大銀幕的考驗,可以説是偶像中的演技派!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不過隨後的幾年因為經紀人給他接的劇都是既沒話題又沒口碑,直接耽誤到了他的發展不説,好不容易有一部好戲《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還被經紀人給拒了,如果不是陳曉極力爭取,這部劇估計也就和陳曉錯過了。

  而除了影視劇資源,陳曉的時尚資源更是令人心酸,眼看着楊洋、李易峯、吳亦凡他們都快集齊五大刊封面,陳曉登上過的五大刊封面屈指可數,還是當初結婚和陳妍希合體才上的封面。

  講真,《陸貞傳奇》《神鵰俠侶》之後如果經紀人不這麼耽誤陳曉,他現在的發展肯定不亞於李易峯、楊洋、陳偉霆等人!好在現在經紀人已經被辭退,還是粉絲手撕的結果,希望接下來的他能有更好的發展!

  他與孫儷合作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正在熱播當中,這可是一塊大餅 ,演員全是有演技的,在一起飆戲才過癮,拍攝週期長達220天,中途不接其他的戲,劇本打磨5年,更為了真實還原當年吳家商業帝國的繁榮景象,劇組搭建了上萬平米的大型攝影棚,拍攝取景更是跨越了全國五省一市,可謂誠意滿滿!

  像星姐這種不喜歡民國戲的都不禁看上癮了,一分鐘都捨不得移開眼,孫儷的演技十分抓人心,雖然34歲的年齡,但演起少女比一些年輕小演員還要靈動嬌俏,周瑩簡直就是孫儷本人,被演活了,這部劇你看了嗎?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一個有演技,有顏值的演員陳曉,還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與爸爸,星姐關注他多年,希望他的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因為他值得!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莊周夢蝶LIN”:喜歡陳曉,他身上有一種其它年輕明星身上沒有的沉靜和老成,什麼年紀幹什麼樣的事,該結婚結婚,該生孩子生孩子,他只想當演員沒想做明星,真好,不理娛樂圈的煩惱,保持住

  網友“983679312”:

  網友“公伯莎”:喜歡《雲巔之上》

  (2017-09-03)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92 字。

轉載請註明: 男星同扎菠蘿頭: 吳秀波陳曉一臉痞氣, 吳亦凡最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