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音樂裁縫”

本文轉自【半月談】;

半月談評論員 毛振華

近年來,短視頻平台火爆,日益成為新歌傳播不可或缺的窗口,也是創作變現的重要渠道。然而,相當一部分傳唱度很高的所謂“原創新歌”,與一些老歌在旋律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通過網友們扒譜對比,有的“原創新歌”堪比“音樂裁縫”,七拼八湊、縫縫補補又是一首新歌。這種行為既是對音樂藝術的不尊重,更是對原創音樂及創作環境的褻瀆,背後的利益動機昭然若揭。

一首好的歌曲或悦耳動聽,或慷慨激昂,或催人淚下,其創作過程必然飽含了原創者的大量心血,在被聽眾認可後,才能成就很高的傳唱度。“音樂裁縫”正是瞄準了這一點,通過簡單改編、重新填詞,一經推出,往往容易喚起人們潛意識中的音樂記憶,迅速走紅也就不足為奇了。

“音樂裁縫”之所以肆無忌憚,關鍵就在於,如果只是歌詞或部分旋律相似,相關法律法規並不能直接判定為抄襲或侵權。而且,這些“音樂裁縫”大都為剛出道的年輕人,作為受害一方的知名音樂人如果就此與其產生糾紛,將後者知名度炒高也未可知,或許正中其下懷。

“音樂裁縫”投機取巧的行為令人不齒,他們背後的音樂製作公司同樣難辭其咎。通過“裁剪”式的“創作”,可以在極短週期內製作出爆款歌曲,只要短時間內走紅,就有各種渠道的收入源源不斷進賬。短視頻平台也成了“幫兇”,無論是七拼八湊歌曲初期的火爆、中期的廣泛爭議,還是後期的歌手致歉或硬槓,對平台來説都是話題和流量,更是收入。

“音樂裁縫”的存在及其走紅,使得十年磨一劍式的音樂創作價值被極大削弱。在現行法律法規不易認定一首歌曲的“借鑑”行為是否涉嫌抄襲侵權的背景下,行業協會應積極出手,淨化音樂創作環境,切實保護音樂版權,讓“音樂裁縫”及背後的製作公司無利可圖。

事實上,不只是音樂,影視劇本創作中的抄襲、自媒體寫作中的“洗稿”等行為,都令人深惡痛絕。反抄襲已經成為“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1年第5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91 字。

轉載請註明: 打擊“音樂裁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