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觀點提要:《風起隴西》融合“古裝”與“諜戰”,秉承“歷史可能性”的創作理念,勾勒出湮沒在浩瀚歷史中的小人物羣像,彰顯擁有多重身份的小人物的“生命正氣”,緊扣充滿張力的情感關係,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邏輯,以宏大歷史與微觀生命,春秋大義與個體情感,人生信念與普世價值兼容的藝術表達,實現了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繼《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風起洛陽》之後,馬伯庸的《風起隴西》又被搬上熒屏。該劇以虛實相生的結構方式,聚焦大歷史中陳恭、荀詡等小人物的諜戰人生,以複雜矛盾的情感關係,串聯歷史演進中蜀魏博弈的內在邏輯,探尋歷史敍事的時代價值。

《風起隴西》登陸央視八套伊始,由於人物眾多、線索龐雜,節奏稍顯拖沓等因素,酷雲收視數據平平,隨着劇集展開後的口碑和熱度的持續發酵,該劇在收官之時斬獲豆瓣和微博評分的好成績,六次登頂貓眼電視劇熱度冠軍,微博話題閲讀量升温,愛奇藝熱度峯值破7000,更是在“李嚴垮台、陳恭梟首、荀詡遠赴東吳”的大結局中引發熱議,納入觀眾的“燒腦劇”必追清單。從起始的收視不濟到口碑逆襲,離不開《風起隴西》宏大歷史與微觀生命,春秋大義與個體情感,人生信念與普世價值兼容的藝術表達,勾勒出三國諜戰與生命正氣交相輝映的歷史圖鑑。

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解史於新,打造虛實相生的古裝諜戰劇

在解構與重建三國故事的過程中,創作者努力平衡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生活質感與諜戰元素、正劇與戲説之間的關係,由此打造了一部虛實相生的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的創新特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重史尚實與藝術虛構”,在大歷史觀與小人物的彌閤中實現視角創新。受中國“重史尚實”傳統觀念的影響,從聚焦於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權謀鬥爭的《三國演義》(1994),到立足於曹丕兄弟爭奪世子之位的《軍師聯盟》(2017),關於三國的影像表達往往以宏大敍事展開對歷史的理性凝視與深刻反思。與這種厚重且辯證的大歷史觀一脈相承,《風起隴西》以諸葛亮北伐為歷史背景,以調查“街亭情報案”為敍事起點,拉開風雲詭譎、縱橫捭闔的蜀魏之爭。不同的是,該劇並未流連於為大眾熟知的史上逐鹿三國的英雄豪傑,而是在遵循大歷史觀的前提下,選取陳恭、荀詡等小人物的故事,並予以合理化虛構。這種務“實”與構“虛”相結合的敍事視角,見微知著地重返歷史現場,不僅拓展了電視劇的表達空間,而且也拉近了觀眾與歷史人物的審美距離。

另一方面,“古裝與諜戰”,在類型與反類型的平衡中尋求題材創新。伴隨主流意識形態、市場因素與大眾文化的相互作用,諜戰劇的類型探索也從未停止。如果説《暗算》《潛伏》《偽裝者》等作品中的敵我博弈、險象叢生,是一種類型化敍事,那麼被稱為“諜戰輕喜劇”的《霞光》和“現代諜戰劇”的《對手》兩部電視劇,則是一種反類型探索。而融合“古裝”與“諜戰”的《風起隴西》,無疑在此基礎上另闢蹊徑地實現了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劇中,充滿國風韻味的配樂、質樸自然的服飾道具、獨具特色的地形風貌以及男性“蓄鬚”的審美傾向,盡顯三國時期雄渾、簡約的氣質。

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在此場域中,蜀漢“司聞曹”的陳恭、荀詡等人與曹魏“間軍司”滲透到蜀漢的“燭龍”博弈對決,歷經考驗與犧牲、潛伏與窺探等變幻莫測的諜戰風雲。因此,古典之“靜與簡”與諜戰之“動與雜”的巧妙融合,成為《風起隴西》題材出新的關鍵,也讓觀眾獲得別樣的觀影體驗。

為了讓觀眾充分理解這個虛實相生的諜戰故事,愛奇藝獨播版在每集結尾設置“隴西獨家情報處”,由劇中人物孫令打破“第四面牆”,結合“三十六計”的兵家計謀,以“戲説”方式講解核心情節。如高堂秉替換陳恭情報的“偷樑換柱”,荀詡突圍糜衝抓捕的“金蟬脱殼”,陳恭頂替糜衝身份的“借屍還魂”,翟悦被五仙道識破身份的“關門捉賊”,柳瑩盜取馮膺印信的“美人計”,黃預偷竊連弩圖紙的“聲東擊西”,郭淮在蜀國高層安插間諜的“反間計”,馮膺試圖扳倒李嚴的“連環計”等,二十四集分別對應二十四計,營造危機四伏、暗流湧動的諜戰氛圍。《風起隴西》巧妙地統籌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玄妙的兵法知識和高級的生存智慧,而且也以趣味性、沉浸式的方式滿足當代青年的審美需求,突破歷史劇創作的新視角、新路徑。

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寄史於情,描摹歷史演進的情感邏輯

作為一部“以小人物見大歷史”的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以蜀漢的“司聞曹”和曹魏的“間軍司”兩個情報機構來構建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塑造了以諸葛亮、李嚴、楊儀等為代表的“司聞曹”創立者,以陳恭、荀詡、馮膺、陰輯、孫令等為代表的“司聞曹”管理者,以郭淮、郭剛、糜衝等為代表的“間軍司”管理者,以翟悦、柳瑩等為代表的女性間諜。秉承“歷史可能性”的創作理念,《風起隴西》實際上描摹了湮沒在浩瀚歷史中的小人物羣像。

面對眾多擁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創作者緊扣充滿張力的情感關係,深入人物的內心邏輯以及歷史的某個“橫截面”,凸顯歷史劇“寄史於情”的審美範式。《風起隴西》着力設計了多條赤誠相待的情感線索:陳恭和荀詡是至誠至信的兄弟情誼,陳恭可以涉險幫助荀詡金蟬脱殼,荀詡可以忍受酷刑守住陳恭的計劃;陳恭和翟悦是矢志不渝的伉儷情深,翟悦為了不牽連陳恭自行了斷,陳恭為了紀念翟悦自斷小指;馮膺和孫令是互相扶持的姻親關係,孫令無條件信任馮膺,馮膺則時常告誡孫令處世之道。

同時,亦敵亦友的情感關係也是《風起隴西》的神來之筆。比如陳恭是郭剛的救命恩人,但又是潛伏在郭剛身邊的間諜,他們一起經歷過生死,卻不得不置對方於死地。再如荀詡和高堂秉,他們在“司聞曹”共事多年,交情頗深,但高堂秉卻是魏國間諜,一直向荀詡刺探消息。李嚴和陳恭暗藏殺機的師徒關係,荀詡和柳瑩竹笛傳情的曖昧關係,糜沖和陳恭互換身份的敵對關係,創作者都試圖以細膩的筆觸加以勾勒。正是這些綿長、複雜甚至矛盾的情感蓄積,賦予《風起隴西》獨特的吸引力,讓觀眾感受到歷史演進中的情感邏輯。

除了外在的影像敍事和劇本加持,來自內部的演員素養和表演功底,對情感的呈現和傳遞也起着不容小覷的作用。劇中的情感戲以“翟悦死於陳恭懷裏”的場面為最。在這場戲中,黃預識破翟悦的間諜身份,並喂以神仙丹,翟悦自知命不久矣,用塗滿劇毒的匕首結束生命。飾演陳恭的陳坤以抽搐的嘴角、沙啞的聲音以及臉上爆起的青筋等一系列微表情,詮釋出無奈、絕望、不捨的多層次情緒,“整容式演技”讓一個痛失愛妻卻又必須冷靜剋制的間諜形象,與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振。

喻史於今,實現三國故事的價值引領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劇的本質並非只是為觀眾建構或耳熟能詳、或充滿獵奇的歷史故事,而更要給予觀眾思考與回望的空間。在歷史敍事中縫合積極的價值觀念,昇華境界,才是歷史劇“喻史於今”的目標。個體生命以正氣為本,與爆款劇《慶餘年》聚焦小人物範閒的赤子之心、堅定理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風起隴西》同樣採用歷史敍述捕捉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傳遞人世間的凜然正氣,其時代意義不言而喻。

人物的堅守使命與人間正氣,是《風起隴西》彰顯的核心思想:無論你身處怎樣的境遇,都要一直追尋理想、追逐真理。導演試圖展現小人物的生命力,哪怕深陷孤獨、恐懼與痛苦中,也依然要像英雄一樣堅守使命、綻放光芒。劇中,腹背受敵的陳恭保持初心,冒着生命危險自證清白;被施以酷刑的荀詡堅守正義,咬緊秘密只為抓捕“燭龍”;遭到懷疑的谷正以死明志,寧死也不願被栽贓侮辱;被魏軍圍剿的金川英勇殉國,只為保全陳恭身份;落入陷阱的糜衝孤軍奮戰,以一人之力對抗蜀軍;不修邊幅的關長老以屍示警,用最後的生命力量向黃預傳遞信息;生性膽小的孫令守住底線,沒有屈打成招拖累馮膺。可以看到,不管是蜀國人還是魏國人,他們始終追隨自己的心之所向。這種大歷史下的強烈使命感,體現了個體生命的精神風骨,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人生境界。

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除了人生觀,《風起隴西》也傳遞着“和羮之美 在於合異”的世界觀。這句話出自曹魏時期夏侯玄與司馬懿的對話,意指國家治理需上下、你我之間相互幫助和促進,這恰到好處地成為了劇中諸葛亮所言“希望天下平定,普通人可以過上安穩日子”的實現路徑。劇中陳恭的智謀與理性,荀詡的正直與忠誠,翟悦的勇敢與信念,以及三人之間堅不可摧的情感關係,是實現天下太平的精神紐帶。陳恭和荀詡是諸葛亮的追隨者,是“大丈夫生於亂世,縱橫四海”信念的追隨者,這些喻史於今、明史於理的修辭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讓當代觀眾與歷史展開對話,成為先賢人生意境的追隨者。

與當代觀眾的對話過程,也是當代電視劇不斷提升品質的過程,《風起隴西》也有值得提升的空間,除了劇集起始的敍事節奏稍顯拖沓,劇集的人物對白也有瑕疵,如古代書面語和現代白話混用導致的風格割裂感,敍事背景龐雜情況下人物的字和名交替使用產生的混雜感等。但瑕不掩瑜,創作者觀照三國諜戰中小人物的生命正氣,凝聚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的勇氣,足以讓《風起隴西》真正起風。

作者:艾志傑(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講師、藝術學博士)

編輯:王雪瑛

策劃:王雪瑛

責任編輯:黃啓哲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35 字。

轉載請註明: 文藝評論 | 情感關係里人物的生命正氣《風起隴西》的類型融合與題材突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