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出口成憲、言出法隨,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而在皇帝之下最尊貴的人,那就是王爵了,不過王爵也有好幾個檔次,有郡王、親王、世襲親王、一字並肩王等,其中以一字並肩王地位最高。那麼這一字並肩王相當於多大的官呢?
其實這個一字並肩王並不是真實的官職,而且在正史中也沒有這一説法,一般都是在野史和演義中出現。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字並肩王有《隋唐演義》中的薛仁貴,還有《楊家將》、《寇老西兒》中的八千歲趙德芳,他們都是皇親國戚,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以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皇恩浩蕩,除了皇位以外,其它都可以共同擁有,有和皇帝並肩的意思,因此稱一字並肩王。這個位置其實是僅次於皇帝的位置,可以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們現代中是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官職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學而優則仕”,也就是通過科考的方式來受到朝廷甚至皇帝的賞識,從而步入到仕途之中。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從官爵上分為一品到九品,官大一品壓死人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潮。
而相對應的,除了官職的品階之外,還有爵位制度。從男爵到、子爵、伯爵、公爵、侯爵以及最後的王爵,每一個爵位更是天差地別。而其中王爵便是最後的爵位了,其地位僅次於皇帝,連每年的俸祿都要比尋常的大臣高的多。
雖然在現代影視劇,還有很多古代流傳的經典小説和演義中經常能夠看見“一字並肩王”的稱號,但是在正史中,並沒有關於一字並肩王的記載。
小説和演義中的一字並肩王有不少,那麼在歷史上是否有一字並卻存在很大的爭議。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歷史上“一字並肩王”大多數都出現在一些野史和演義中,比如説在《隋唐演義》中,薛仁貴便是一字並肩王。
薛仁貴出生於公元614年,原是一個很貧窮的農户人家,自入伍之後便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天賦。曾創下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脱帽退萬敵”。等傲人的戰績,在《薛仁貴東征》中薛仁貴被封為了“一字並肩王”。而正史中的薛仁貴在歷史上確實戰功赫赫,但是卻只是被封為了平陽郡公,只是一個公爵而已。
要知道王爵的存在便經常威脅到皇帝的地位,很多叛亂都是自王爵起的,所以要讓皇帝再安插一個一字並肩王的官職,可以説是在自找沒趣了,自古以來便只有削藩,所以一字並肩王是不存在的。
傳聞宋朝的趙德芳也是一字並肩王,擁有無上權利,手拿金鐧“上打昏君、下打佞臣”,這樣的人如果真的存在,皇帝不會瘋掉嗎?所以正史歷朝歷代中也不存在這樣的官職,它的權利太大了,會有失控的風險,因為沒有人能夠約束他,屬於權利真空地帶,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