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開始,其實諾蘭就已經開始玩自己最擅長的時空疊加,把過去,未來,現在三個時間用最短最快速的方式呈獻給大家。
過去是主角庫珀是一位宇航駕駛員,他在艱難操控着飛船,未來是她女兒的一段自述,現在則是庫珀在夢中驚醒,似乎夢到了自己唯一一次墜機意外。
影片中描述的植物枯萎病末日,只剩下玉米勉強能種植。
這裏為何選用玉米作為末日穀物,其實是很講究的,玉米有一個奇怪的別稱,叫做“外星植物”,現實中科學家就玉米的發源地和野生玉米起過很大爭執,在這就不展開了。
從影片角度來看,玉米是能在惡劣環境下保持較高產量的作物,而且玉米也是人類馴化最成功的穀物,在影片中,玉米經過了更多的基因改造,能更好抵擋枯萎病,但影片設定也就能維持幾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大片的玉米地,是諾蘭在拍攝前,就事先種下的,諾蘭為了的短短几場實景戲,直接種植了一片玉米地,也是沒誰了。
而影片中的沙塵暴,靈感則來自於美國1930年的黑色風暴事件,也被稱為骯髒的三零年代,當時美國西部平原由於長期草地被大面積翻耕,裸露的表層被沙漠化,導致了黑色風暴災害。
其中小説和影視作品《憤怒的葡萄》,故事背景就是在這場黑色風暴事件下。
接着我們來看庫珀他們的主體空間站飛船,Endurance耐力號。
這個名稱是1912年時,由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爵士,帶領27位船員乘坐的船隻。
耐力號當時在探險南極圈附近,在1915年遭遇意外撞冰導致沉沒,但幸運的是,船上的人全部生還。
影片中的NASA給空間站飛船取名耐力號,其寓意就是想給船員們好運氣,即使遇到危險,也能化險為夷。
如果大家仔細看,耐力號空間站,其實像一個轉動的時鐘,而正好空間站有12個區塊組成,對應了時鐘1-12的數字,影片也是和時間有着非常強的聯繫。
同樣的,其實《星際穿越》的英文標題Interstellar,正好也是12個字母。
而最早NASA派出去的飛船,也正好12艘,12個人,12個未知的領域,至於這些是不是巧合,大家可以自行解讀。
我的理解是12這數字,除了最重要的時間顯示制式的含義。其實人類對12這數字也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基督教裏耶穌的12門徒,佛教的12因緣論,希臘神話的12主神,亞瑟王的12圓桌騎士,西方有12星座,我們有12生肖,一年有12個月等等。
NASA整個星際探險的任務,取名為拉撒路計劃,拉撒路其實是新月《約翰福音》11章的內容,拉撒路是耶穌的門徒也是好友,拉撒路在病死後被埋在洞穴中,四天後耶穌奇蹟般復活了拉撒路。
影片把這次重要的任務叫拉撒路計劃,其意義就在於想通過該計劃,得以重新拯救全人類。
在庫珀他們進入空間站,啓程去土星蟲洞時,布蘭德教授念起了一首詩,影迷應該都知道,這是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入那個良夜》。
狄蘭.托馬斯對生與死有着自己的犀利見解,如果你整首詩讀完,可以體會到其中對人性光明的批判,詩中的“良夜”其實指的是代表着死亡的死神。
這首詩可以展開聊很多,在這先簡單説了,這首詩要結合布蘭德教授的秘密去分析,布蘭德教授自己從來沒有解開過方程,也就從來沒有A計劃解救人類,只有B計劃殖民人類。
這首詩布蘭德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甚至曼恩博士在幹掉庫珀時,還引用了這首詩,我的理解是人類要對終結宿命般的無盡黑暗,也要有所抗爭和咆哮。
當然,這首詩的解讀的角度還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或許正是諾蘭設計在這裏的原因,用如此硬核的科幻去交織最浪漫化的詩詞,以此來昇華影片故事的思想和學問。
在庫珀他們到達土星附近時,大家是不是覺得土星很美輪美奐,其實這土星的模型已經在《超人:鋼鐵之軀》的時候用過一次了,雖然當時鏡頭只是一閃而過,但這次在《星際穿越》中得到更完美的呈現。
因為這兩部電影的特效團隊,都來自諾蘭創立的先兆暈厥公司。
在科學家給庫珀解釋蟲洞的那一段,其實在影視作品中並不是第一次表現了,早在1997年保羅.安德森的《黑洞表面》,就用這方法解釋過蟲洞,不過當時在影片中叫次元空間門。
當然,《星際穿越》中的更科學解釋了蟲洞,其實《星際穿越》整部電影,雖然融進非常多的物理宇宙等相關科學,但影片都用了最通俗的方式讓觀眾看懂,還要結合劇情和情感,由此可見《星際穿越》的劇本功力了。
當庫珀他們準備前往1小時等於地球時間7年的水星球時,道爾説了一句對黑洞的描述:這真是黑暗之心。
在英文中heart of darkness,是英籍波蘭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1902年的代表作《黑暗之心》,該作品講述了一個將“文明進步”帶到非洲的理想主義者,後來墮落成貪婪的殖民者的經過。《黑暗之心》也反映了人類文明以及人性這一主題作了深刻的思考。
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現代啓示錄》,就是由《黑暗之心》改編的。
類水星失敗後,地球時間已經過了23年,他們投票去了最近冰山星,結果被在火星種過土豆的博士騙得差點小命不保。
當時土豆博士在騙庫珀他們介紹該星球的數據時,其中有一個畫面給到土豆博士的機器人KIPP基普,這機器人的名字,其實就是致敬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
之後影片視線轉回地球,這時地球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有一家人舉家搬遷,坐在貨車上的小女孩,就是諾蘭的女兒弗洛拉.諾蘭,感興趣的小夥伴再刷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影片最緊張的時刻,就是庫珀墜入了黑洞,墜入的過程一些鏡頭語言和《2001太空漫遊》很相似。
其實《星際穿越》整部電影,致敬《2001太空漫遊》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耐力號的造型,還有可視電話區域的設計,方形機器人的造型,也讓很多人聯想到《2001》中的黑方石。
還有兩部作品的幕後,《2001》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是實拍狂魔,諾蘭同樣也是!
斯坦利庫布里克當時在上世紀60年代時,拍攝《2001》就突破了不少技術瓶頸,為了拍攝宇航員在飛船跑步鍛鍊的那場戲,就專門設計了一個離心機去模擬太空船。
如今電影技術突飛猛進,想怎麼拍就怎麼拍,但諾蘭也依然秉持着能實拍就不做後期特效的宗旨。
不過《星際穿越》畢竟場景放在了浩瀚的宇宙,要展示星際,蟲洞,黑洞等,因此《星際穿越》也成了諾蘭作品CGI特效佔比最多的一部。
即便是這樣,諾蘭依然是能實拍就實拍,這其中就有耐力號,雖然不是1:1,但模型做得也是足夠大。
而且還專門打造了3個空間站的倉,分別是駕駛艙,居住艙和低温倉,我們影片中看到船員的活動範圍,沒有一點特效成分,全是實景打造。
到了登陸飛船,諾蘭就更不願意妥協了,直接造了一個1:1的,同樣登陸飛船裏面也是全部實景打造,每一個按鈕都可以控制,每一個顯示屏都能顯示。
其實這種實景打造不光讓影像更真實,這也能讓演員在真實的情境下,更有代入感也更融入劇情環境,而不是一直對着綠幕去演。
比如庫珀最後掉入黑洞接觸的立方體,同樣也是實景打造,飾演庫珀的馬修.麥康納看到實景立方體時,終於能明白當時劇本所描述的情景是什麼亞子,一秒入戲。
就連最後那場布蘭德所在的星球,遠處只出現幾秒鐘完全可以後期貼圖的殖民帳篷,諾蘭都要實景搭建出來,太瘋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