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絕大多數普通人的夢想中都會有這麼一條:一夜暴富。
有一句話也是和朋友談話的絕佳主題:等我有錢了……
就連超市門口都常常會擺一個小攤,上面寫着“消費滿xx元可憑小票抽獎一次”。
當然還有彩票,多少人花了2塊錢做着200萬的夢。
我們總是想,萬一呢,萬一中了呢。
可是中獎這種喜從天降的事從不會砸到我這顆已經比旁人大一倍的腦袋上。
或許,不中獎,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就像我們今天要説的這部電影一樣——
《天水圍的日與夜》
這部由許鞍華導演的作品,在2009年的第28屆香港金像獎獎上,
它擊敗了《畫皮》、《赤壁》、《集結號》和《葉問》這樣的高投資大片,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四項大獎。
《天水圍的日與夜》,沒有明星,也沒有大場面,它淡得像一杯涼白開,卻直抵人心。
許鞍華一向擅長拍攝小人物的生活點滴,她在一次訪談錄中曾經這樣説過:
“我喜歡拍一些邊緣的人和事……一般來講,我對很有錢、很有閒的人都沒有什麼興趣,我的基本同情不在他們身上。”。
聚焦底層人物和邊緣人羣,這是許鞍華影片中充滿人文關懷的一面。
《半生緣》中對曼楨一生悲慘命運的同情與悲憫;
《女人四十》中面對生活的重負有着無可言説的辛酸與無奈,但依舊樂觀堅強的阿娥;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葉如棠長期單身獨居所特有的孤獨淒涼、百無聊賴的況味。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許鞍華依舊講述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天水圍,名字化用自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然而這個地方遠不如名字這般詩情畫意。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為了緩解日益緊張的住房問題,港英當局開始在天水圍圍田造地、興建公屋,開展新市鎮的建設。
但由於規劃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天水圍在醫療、教育、交通設施和社區服務方面存在着諸多缺陷,以至於這個地方成為了香港社會矛盾和治安隱患的多發地。
在2004年至2007年間相繼發生的幾起轟動全港的滅門慘案,更是引起了香港民眾的一片譁然。、由此,天水圍被媒體冠以“悲情城市”的名號,一時之間成為了家庭暴力、墮落、吸毒和絕望厭世的代名詞。
2008年劉國昌的《圍城》正是以天水圍為背景,反映了吸毒、亂倫和家庭暴力等問題。
2009年許鞍華的《天水圍的夜與霧 》(張靜初、任達華主演)也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著名的天水圍滅門慘案。
2008年,許鞍華原本也是為了拍攝《天水圍的夜與霧》去到了天水圍,但等到真正深入了天水圍,許鞍華才意識到這裏的人們也在靜靜地、努力地生活着。
就像這個世界上每個角落中的普通人一樣,過着普通的生活。他們用堅韌、達觀的態度,面對着生活中遍佈的瑣碎。
貴姐,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貴姐早年喪夫,獨自靠着一份在超市的工作維持着自己和兒子張家安的生活。
她每天的生活都很規律,早起到超市上班,下班時從超市裏帶點吃的,然後回家做飯。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反映現實,關懷人性,煙火味十足的電影中,食物承擔了重要的敍事功能,講述並推動角色之間的情感關係。
英國學者費瑟斯通首先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概念,他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具有三個層面的含義,其中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審美化逐步消解了生活和藝術的距離,將“生活轉換成藝術品的謀劃”。
許鞍華在這部電影中完美地展現了,什麼叫“生活的詩意”。
影片中大大小小一共出現過差不多十八次吃飯的場景,其中貴姐和兒子張家安吃飯的場景出現過八次,鏡頭角度不變。
由於家境並不富裕,貴姐的飯桌上幾乎見不到肉的影子,雞蛋“常年霸佔着“百變大咖秀”的舞台。
蒸水蛋、煎荷包蛋、豆角炒蛋、蝦仁炒蛋、青豆炒蛋、苦瓜炒蛋……
許鞍華説,她在天水圍認識的家庭主婦們,每天都會研究怎麼能用最少的錢,做出最好吃和最有營養的菜。
而雞蛋,無疑是不二之選。
就像貴姐説的:“雞蛋最簡單了,煮什麼都好。”
電影中出現的雞蛋,以及它的做法,不僅只是桌上的一道菜而已,還代表貴姐的生活智慧,傳達了她對兒子深沉的愛意。
這種智慧還在於貴姐囑咐張家安到離家遠一點的那家OK店買報紙,因為那家店會送一包免費紙巾;在於買雞蛋時仔細比較雞蛋的大小;在於參加家庭聚會結束時把沒怎麼動過的乳鴿打包回家……
而張家安呢,一個剛剛高中會考結束的青春期小男孩,卻表現出了一種遠超年紀的成熟和淡然。
面對桌上日復一日的雞蛋,他沒有發出任何抱怨,反而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
母親説到另一家店買報紙,他就乖乖到那裏買;在同學家玩,過一會就説要回家吃飯;外婆生病了,媽媽上班抽不出空,他就坐車去醫院陪外婆……
貴姐在上班時遇到了的一個阿婆,她與貴姐住同一棟樓,剛搬來沒多久,獨居。
阿婆的丈夫和女兒先後去世,女婿帶着孫子再婚了,她就只能一個人生活。
在許鞍華的電影中,我們總是能遭遇一些令我們拍案叫絕的生活小細節。
比如阿婆因為是一個人住,買了一點牛肉,中午吃了一頓,晚上又用鍋裏剩下的牛肉和青菜炒又吃了一頓。
這不是電影,這明明就是生活啊。
阿婆為了維持生計,到超市賣菜,由此和貴姐相識。
貴姐就像我們身邊常見到的那種熱心大姐一樣,主動和阿婆打招呼。
當阿婆想買一桶油但貨架上只能三桶一起買時,她毫不猶豫地買了三桶,然後分了一桶給阿婆,硬是沒收錢。
阿婆想買一台小電視,但是捨不得幾十塊的搬運費,貴姐一個電話就叫來了張家安幫阿婆搬了上去。
到了阿婆家裏,貴姐和兒子又幫阿婆修好的廚房的燈。
阿婆受人恩惠心裏過意不去,把家裏捨不得吃的冬菇拿出來送給了貴姐,在這之前,她還細心地把上面的標價給撕掉了。
阿婆想要去看看自己的孫子,卻又不想打擾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只要請貴姐陪她一起去。在去之前,阿婆去了金店,給三個人分別準備了金飾。
阿婆平時過生活釦扣索索,能省則省,卻在給孫子一家買禮物時出手闊綽,相比之下令人心酸。
更令人心酸的是,兩人訂了一桌菜,最後只有女婿匆匆待了一小會又匆匆地走了,禮物一樣都沒有收。
在回去的公交車上,阿婆拿出原本為貴姐和張家安準備的金飾塞到了貴姐手裏,後又把那三份禮物也給了貴姐。
貴姐沒有推脱,收了下來,説:“這些先收在我這裏,等你要用錢了,再問我要。”
一個老人,什麼時候要用這麼多錢呢?
去世的時候。
看這個情形,最後能為阿婆養老送終的,也只有貴姐和張家安了。所以這裏貴姐的不推讓,不是貪財,而是一種承諾。
在貴姐收下之後,半晌,阿婆突然説了一句:“將來我就是做鬼都會保佑安仔讀書好,聽教聽話。”
此時,對於阿婆來説,貴姐和安仔,才是她的女兒和孫輩。
貴姐和阿婆的生活,就像是那次在超市門口的抽獎。
兩人提着東西從門口走出啦,阿婆拉着貴姐讓她去抽獎。
面對電影裏出現這樣的情節,我們總是會認定主角一定會中獎,畢竟有主角光環哎。
但貴姐轉了轉盤之後,什麼都沒有中。她説了一句:“我就説嘛,我抽不中的。”
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沒有主角光環,沒有從天而降的好運,不會一夜暴富。
普通人只能用盡全力和智慧,精打細算地過着平凡普通的生活,日復一日。
在這種生活中,最勇敢堅強的人永遠是貴姐這樣的人。
貴姐 14 歲便出來打工,供兩個弟弟上大學。結婚後和丈夫時不時接濟孃家,一直把家人放在心中第一位。
如今,兩個弟弟事業有成,住在香港西貢富豪名流雲集的住宅區匡湖居,出入有轎車代步,家中有菲傭伺候,貴姐卻依舊靠出賣體力過活。
但貴姐依舊是自尊的,樂觀的和開朗的。她憑着自己的努力養活兒子,還盡力幫助阿婆。
她就像她母親所説的那樣,只知道做。
片中,病榻上的母親曾因為想到貴姐的辛苦落淚,直言:“做人真的是很難。”
貴姐淡淡笑着,不經意地説:“有多難呀!”
你幾乎見不到她脆弱的一面,老天拿這種人是毫無辦法的,她永遠都會是生活的強者,永遠都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站起來,活下去。
在影片的結尾,貴姐母子把阿婆接到家中過中秋節,三個人坐在一起吃柚子。張家安剝開柚子,分給了母親和阿婆。
貴姐説柚子很甜,阿婆點頭説:“還有很多汁!”
此刻,萬家燈火中,無數人也正在這普通平凡的人生中,品味着生活的甜蜜和美好。
許鞍華用淡然的筆調,書寫着關於女性的頌歌。
她以減法的方式將影片的戲劇衝突降到最低,卻又不動聲色地在其中注入了濃郁的人文關懷,使得這部平淡如水的電影反而具有了一種情感張力。
香港很大,大到去看自己的孫子都要帶上鄰居去給自己打氣;
香港又很小,小到高中畢業彷彿就已經能看到自己的一生。
生活很難,拼盡全力卻依舊孑然一身窮苦一生;
生活又很容易……好吧,生活對於普通人來説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但我們依舊可以從瑣碎和平凡中得到快樂。
只要我們勇敢、真誠、誠實地面對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