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曹保平的《涉過憤怒的海》爭議挺大,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另外一部電影,那就是年初的程耳的《無名》。雖然程耳不是嚴格意義的第六代導演,但他們其實還挺像的,都非常受到學院派的青睞。
同時如果從電影角度上講,你會發現他們的電影質感很好,氛圍很棒(鏡頭語言、剪輯、配樂和服化道等等很好)。
同時在角色,劇情和表達上,又不像尋常商業大片有什麼表達只是噱頭。他們無論在敍事上面,還是表達上面,你能明顯看到有在深度、尺度和廣度上面有所追求,至於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
只是《無名》因為有王一博和故事更弱,網友罵得更多。而《憤怒的海》因為表達和主演不錯,雖然有爭議,但評分還是不錯的。
之所以提到這兩部片子,因為他們都算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而上一代第五代大導演,張藝謀《滿江紅》《堅如磐石》,陳凱歌《志願軍》更是不用提了。
評分6.8,上映罵聲一片。我證明,《無名》絕對不是“爛片”《無名》的優點我相信非常明顯,那就是鏡頭語言是中國作者電影頂級,絕對大師級別的影像風格,同時隱喻也是很多的。
我印象最深的鏡頭第一個是飛機上的狗和地上無處可去的喪家之犬,這個比喻太形象了也太扎心了,喪家之犬不就是我們被壓迫被奴役的千千萬萬的先輩嗎?第二個鏡頭是被兜頭倒水泥的村民們完全無聲默默死去。
第三個鏡頭是葉和日本人在車上對着梁朝偉挑釁,我以為葉是個漢奸把我氣死了,第四個就是葉殺那個大佐我才知道葉是地下黨我心情才好些。
同時《無名》鏡頭語言,剪輯工作,以及導演程耳想要表達的特殊時期黨派之間的血雨腥風。電影中的一些重要場景和鏡頭都很妙,如導演通過逆光和仰拍的方式,呈現何先生心事重重的心理狀態,以及通過鏡子暗示角色的多重身份。
此外,它不對於電影中的一些細節和隱喻進行了分析,如鏡頭運動、角色站位等。這些鏡頭語言和剪輯,以及故事背景和人物設定,展現了導演程耳的才華和用心。
我一直説《無名》雖然有問題但絕對不是爛片,相反現在全世界像程耳,曹保平這種導演都越來越少。國內像陳思誠《消失的她》,再到開心麻花和大量翻拍,就像香港警匪大片,韓國黑深殘和好萊塢大片一樣,已經佔據電影市場絕對主流。
你要説《流浪地球2》,它和《封神》一樣在全世界都屬於極少數了。
《宇宙探索編輯部》和《河邊的錯誤》是正兒八經的文藝片,其實在全世界也屬於少數。以前全世界電影之所以好,好比神作頻出94年,《肖申克》《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辛德勒的名單》《低俗小説》等等。
你仔細想想是不是都兼具作者性和商業的電影,不是那麼文藝,但其它方面又非常頂級。現在是不是這種電影少了,而且越來越少。
《無名》的問題,簡單來講就是多線敍事,如果和《低俗小説》比較,它沒有講一個太深刻,又非常巧妙,甚至讓你覺得神來之筆(結局王一博是正派人物有點),讓人拍案叫絕的故事。
如果你對比同樣類型的經典類型片,如國內《風聲》展現智鬥,酷刑和諜戰殘忍的極致。再到《色戒》裏深刻的表達(不管你認同與否),甚至連程耳前作《羅曼蒂克消亡史》裏面民國黑幫大時代下一種消亡感嘆,似乎都沒有了。
它用很作者手法拍了個主旋律諜戰故事,結局有點巧思,但就這——
和《無名》一樣?黃渤,周迅新片,問題到底在哪兒這部電影前半段是復仇片,太爽隱喻太多都達到魔幻現實主義程度了(下魚和車禍那一段),觀眾情緒是帶起來了的,但是後半段用現實主義叩問原生家庭和人性,整撕裂了。
比如我相信很多觀眾,還是搞不懂導演為什麼這麼描寫女主,把女主的人格搞的這麼崩壞,想表達因為從小缺愛,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可以表現缺愛,但非要是性嗎?導演真的感受到缺愛的人真正的表現嗎?
你説他缺愛因為他父親小的時候對他的教育,可是一個真正缺愛的人,父親真的會去跑步,游泳嗎?你可能説女生劇中很不願意,可是從一個糙漢子的角度看他可能想去陪孩子,只不過方式並不正確。
他大可以在開頭表現出平時父親對他的態度以及冷漠,我承認缺愛的人,會渴望愛,可是這也不會成為一個人失去底線的理由吧,而且女主有朋友,從照片就能看出來,多少會聯繫,然後寫的女主那麼不堪,好像缺愛的人都會像女主一樣。
這就導致老一輩觀眾覺得女主角太矯情,年輕一輩覺得太她瘋癲了一樣。
最後對於老金這個父親塑造,雖然他教育方式很粗放,結果來揹負這個“殺害孩子”真正的兇手真的公平嗎?導演最後借女主那一句“愛,沒有”是真的沒有嗎?看完劇我感覺真的缺愛的女生絕對不會像劇裏一樣。
觀眾在電影結束時會很分裂,結束過後甚至覺得莫名其妙。
觀眾爭議在於審美的問題,電影還是要思考完成度,它一方面充斥了各種商業元素的堆砌,以至於沒有空間來完成人物塑造,連老金都夠扁平了,其它人物完全淪為剪影。另一方面好在是在立人物,主題和情節上面的。
但是現在大家都好熱衷於集中於“偽社會學”意義上的思考,似乎聊點東亞家庭愛不愛的都夠深刻了,完全忽略了電影首先是一門具有它自己衡量規則的藝術!
不止《無名》,也不止《憤怒》,中國第六代導演“糾結了”像《河邊的錯誤》這種就不是大眾電影,歷史上有口皆碑的文藝型電影票房都不行。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讓文藝片存在,讓這些註定很難拿到大票房卻還在堅持拍非商業電影的導演,有點出路。
但《無名》《涉過憤怒的海》很商業化了,商業片有票房很正常,通俗的,有爽點的,娛樂大眾的,老少皆宜的,當然會很多人看。我為什麼支持《無名》《涉過憤怒的海》呢。因為百花齊放的電影市場,才是好的電影市場。
問題是第六代導演,雖然下限不會太低,但是始終少口氣,真的挺可惜的。
像《涉過憤怒的海》有些意料之外。從《李米》《烈日》到《追兇者也》,一貫以來的懸疑性,手持攝影大特寫的影像風格,借懸疑表達主題等風格更加突出,但是以往故事邏輯的合理性卻大大削弱,甚至魔幻。
電影主題還是完整的,但從深刻的角度來看沒有比《狗十三》高出多少。最後關於以日語中喜歡與愛的差別來彰顯主題的概念也非常巧妙。兩個家庭的“弒父”也表達出對傳統文化以德、育、教、養擠佔下,愛的缺位的批判。
但和《無名》一樣,也就停留在這個層次了(雖然比《無名》好點)。
綜合來説,彷彿是為了向藝術性,風格性進化的一次勇敢嘗試,但有一種想露臉卻一不小心露了腚的尷尬。不過對比目前的全世界電影市場的平均水平,那還是超出不少的,所以還是值得支持。
用這兩部電影出來對比是因為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廣義上的中國第六代導演,似乎都遇到了這個問題。電影語言拉滿,但是劇情和表達上挺糾結的,無法突破,然後被禁錮了的問題。
這幾年,第六代導演的婁燁、管虎、陸川、曹保平、程耳這些後續有追求的導演,似乎都遇到一個隱性天花板在兜兜轉轉,甚至某種程度上包括賈樟柯,也或許沒必要為了追求而追求吧,順其自然或許能收穫花開。
甯浩轉型當幕後非常成功,新作如何要看《紅毯先生》了。
他們的問題可能是體現了現代中國人的困境,時代變得太快了,人的靈魂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像《涉過憤怒的海》里老金只是漁民,他所處的氛圍、時代和接受的文化,必定讓他做出這樣的事,這些事對他來説是確鑿的、是不需要去思考和質疑的。
而他的女兒跟他最多差三十歲,而跟她父親接受的文化就已經截然不同了。
這裏的文化指的不是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或者亞文化這樣具有非常明確指代意義的文化,而是更接近於社會對於某些事物的觀點這樣的表達。正是這種文化,或者説觀點的差異導致了這樣的悲劇,這個問題放到整個第六代導演也適用。
沒有轉型商業化的賈樟柯,王小帥還在拍十年和農村問題。觀眾罵不罵討好西方先不提,可能人到中年了,功成名就了,方方面面也沒有以前犀利,是不是他們文藝片沒有以前的經典。
已經轉型商業化的婁燁、管虎、曹保平、程耳、陸川等。陸川直接沒拍片了,不管是婁燁拍反腐片,還是和管虎拍戰爭片,那個想表達之前內心的想法,又想要市場票房,但現在年輕觀眾要求正能量,那彆扭勁兒別提多彆扭了,你看程耳和曹保平的電影不是也類似。
現在看來,唯有刁亦男和甯浩例外,刁亦男是產量太少,後續不清楚。而甯浩是完全商業化了,壓根不去追求了。第六代導演其實應該多學學郭帆,甚至是甯浩。有時候放棄,未必不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