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那天,是沈騰新片《獨行月球》上映的第二天。結果入圍最佳男主角的沈騰,竟然在當晚得了0票。
該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隨後,百花獎評委回應稱,“沈騰沒有突破他以往的演技,票數低並不代表否定”。
作為一個“240億票房先生”,這顯然是一件丟面子的事。
網友們意難平,吵得不可開交;沈騰沒吱聲,繼續安心地去跑路演、搞宣傳。
十天後,《獨行月球》打破了華語影壇29項紀錄:2022年七夕檔票房冠軍、內地影史暑期檔科幻片票房冠軍、內地影史七夕檔科幻片票房冠軍......
與此同時,截止到2022年8月7日20點55分43秒,它的票房達到了20億!
並且,41.1萬人打出了9.3的高分。
終於,在百花獎上丟掉的面子,沈騰《獨行月球》找回了!
那麼,這部電影取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原因是什麼呢?
下面,扒姐聊聊個人的看法。
首先,它是一部非常成熟的商業片,展現出了非常高的製作水準。
大家不要一看到“商業片”三個字,就覺得它是個貶義詞。實際上,觀眾們喜歡看的電影,大多都是商業片。諸如漫威電影呀、迪士尼影片呀、香港警匪片呀、《戰狼》呀,《流浪地球》呀,這些都是屬於商業片的範疇。
但這部商業片,不一樣。
題材上,該片使用了“開心麻花”最擅長的喜劇類型,但卻又巧妙地加入了科幻元素。
喜劇方面,笑點密集,巧妙地揉進了很多熱門話題;
科幻方面,腦洞大開,塑造出了一個普通而又悲壯的“超級英雄”。
但它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而只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苦辣酸甜、悲欣交集。
你説它是喜劇,男主角獨孤月並沒有展現出他應有的搞笑功力,而只是稍微誇張地展現了他在月球上的生活。
你説它是悲劇,獨孤月沒有追上火箭、被獨自落下在月球上,這屬於他自己的問題。哪怕是他最後所做的抉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並不足以擊潰觀眾的淚腺。
因此,它在使用電影元素和類型的時候,是大膽的;它在搞笑和煽情的時候,是剋制的;它在製作和拍攝的時候,是用心的。更重要的是,它在兼顧商業性、娛樂性的同時,還兼顧了藝術性。
同時,再加上服化道的逼真設計、音樂的合理插入、台詞的精準掌握、拍攝手法和技巧的嫺熟使用,最終,一部成功而又成熟的商業片橫空出世了!
其次,主演表現可圈可點,配角立大功。
看這部電影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演員演技全員在線。
女主角馬麗,顛覆了以往觀眾對她“一驚一乍”的印象,完全當成正劇來演;
男主角沈騰,即便是跟一隻袋鼠對戲,他也能做到有條不紊、張弛有度。“一人一鼠”的配合,不僅好笑,而且還好哭。
沈騰和馬麗的對手戲,則被放置進了兩個空間之中——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一個在月球,一個在地球。可即便如此,依舊能夠看出兩人的默契——他倆或許是當今影壇最默契的喜劇片組合!
毫不誇張地説,男女主角通過這部電影,不僅展現出了他們在喜劇片上無可匹敵的表演功力,而且也讓觀眾看到了他們在表演上實質性的進步。那就是,搞笑我們是認真的,表演我們是專業的。在此之前,我曾用這句話評價過周星馳和吳孟達。
除了主演表現出彩之外,《獨行月球》也繼承了“開心麻花”過往作品的一貫傳統——配角立大功!
“多喝開水”的常遠,三言兩語就將包袱抖響了;
“坐輪椅翻車”的李成儒,一個動作就把自己的嚴肅做出戲劇化的解構了;
“跪族靈魂歌者”黃才倫,各種“無厘頭”表演令人捧腹;
重點一提的當屬黃子韜,不顧形象地自黑自嘲,竟然也能起到炸裂的喜劇效果。
甚至連戲份很少、台詞很少、鏡頭很少的羣演,也都有不俗的發揮。比如那個“鉗工”,手掌包紮堪稱“神來之筆”。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難以羅列。
然後,它融入了頗具現實意義的辛辣諷刺,使得立意高了起來。
男主滯留月球,僅剩一隻袋鼠相伴,兩人卻爭鬥不休,寓意的是“本我”和“超我”之爭;
黃子韜甩掉偶像包袱,直擊“飯圈文化”;
“葫蘆絲兒”直播,嘲諷的是網紅亂象;
“十級鉗工”不被重用,影射的是某些企業的用工制度;
常遠拍馬屁,諷刺的是“辦公室文化”。
甚至連戴着面罩、穿着防護服,都“意有所指”。
更神奇的是,這些犀利的話題,它們竟然被包裹在喜劇和科幻的外衣下,放置在“世界末日”這個大命題之中,不顯山、不露水,很巧妙、很合理,有温情、有深度地進行了探討。觀眾既不覺得突兀,又不會出戲。
如此立意,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最後,《獨行月球》自信地展示了中國文化和中國科技實力。
“月盾計劃”是中國製定並指揮的;月球基地是中國建設並維護的;隕石撞擊地球時,是中國人擊落的......整部電影是以中國人的立場和視角,來展現中國的科技實力,不卑不亢,令人感動而又自豪。
同時,獨孤月追趕太陽,巧妙地融入了“夸父逐日”的典故;獨孤月救袋鼠,展現出了中國人“不拋棄、不放棄”的韌性精神;獨孤月既要拼命地活着,又要勇敢地衝向隕石,詮釋了《孟子二章》中捨身取義的傳統美德......整部電影沒有以美國隊長、蜘蛛俠那種西方超級英雄的方式來拍,而是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詮釋、來定義英雄。
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何曾想過一個將“中庸之道”奉為圭臬,考試怕分數考得太高而故意留下一道應用題的“中間人”,一個為了追求女孩子而甘願當維修工的“失意青年”,竟然也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地球呢?我們又何曾想到,一個膽小怕事的鉗工,面對大災大難的時候,也能勇敢站出來,讓全世界通電呢?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哲學——能力很重要,但選擇更重要!
總之,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儘管也有一些小瑕疵,但絕對沒有某些影評人那要寫得不堪,它是中國電影市場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畢竟,專家是用嘴投票的、觀眾是用手投票的——上映10天,它的票房破20億了呀!
當影評人不再雙標,中國的電影就會越來越好!
《獨行月球》,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