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影響。
——鹿媽
◆◆ ◆
作者 | 可樂媽
來源 | 女兒派原創
鄭爽代孕、棄養的“大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就在剛剛,張恆方又提供了新的錄音。
在這份錄音裏,鄭爽母親再次強調“感情不在了,就孩子送人”。
因為她覺得這是在“滿足那些沒有得到孩子家庭的遺憾”。
鄭爽則説:
“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情。”
“如果我們以後還有感情,我們還可以再要孩子。”
鄭爽及其家人的一番言論,讓網友們坐不住了:
“棄養説得跟玩一樣,啥樣的父母啥樣的兒女。”
“她不是瘋,她是壞,是自私,是把人命當兒戲,什麼樣的家長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他們一家人真的三觀盡碎。”
不是網友對鄭爽父母的惡意太大,而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如今,鄭爽身上暴露出的功利、極端和任性,都和她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她父母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為人父母,比起教孩子如何成功,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
錄音裏,鄭爽的發言一如既往地顛三倒四,讓人難以理解。
唯有一句話,網友們聽得明明白白。
她説:
“這兩個孩子七個月真的打不掉,他媽的。”
對孩子的嫌棄,顯而易見。
可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在19年6月的一檔綜藝裏,鄭爽還曾公開表示:
“想要生三個孩子,要是能生個龍鳳胎是最好的。”
更在2020年錄製《奇妙小森林》的時候,不斷營銷自己“喜歡孩子”、“孩子王”的人設。
看來,鄭爽對孩子的“喜歡”也是有條件的:
當孩子對她的愛情、她的人設有幫助的時候,就喜歡;
當愛人和她分手,孩子可能阻礙自己的事業的時候,就恨不得一腳踢開。
這份功利,還遍佈在鄭爽生活的方方面面。
錄製綜藝《讓生活好看》的時候,嘉賓指出,鄭爽的狗狗一直被繩子拴着很可憐。
鄭爽卻解釋説,是因為狗狗太調皮、有味道。
帶狗狗去寵物醫院的時候,還問老闆娘:
“它的牙能不能磨一磨?”
至於原因,是因為看到抖音裏,別人敢把手伸到自家狗嘴裏,但鄭爽媽媽總是抱怨鄭爽的狗兇兇的;
另一方面,是怕狗咬自己。
也不知道當鄭爽一家送狗狗去拍電影的時候,是否還會嫌棄它調皮、有味道,還兇人。
而鄭爽這樣精緻的利已主義者,正是由她的爸媽一手培養出來。
1991年,鄭爽出生在瀋陽的一個小康家庭,爸爸懷着一顆出名的心,媽媽則想要通過培養女兒,實現自己的夢想。
就這樣,兩口子一拍即合,決定把女兒打造成大明星,卻從沒問過鄭爽本人是否願意。
而當時的鄭爽,從父母這兒得到的價值觀,是必須要成名的目標規劃,而不是一般家庭裏,細水長流的親情陪伴。
女兒成名後,兩人開店、賣貨、拍戲,瘋狂撈金。
為了眼前的利益,對女兒的心理健康視而不見。
托爾斯泰説:
“全部的教育,或者説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出問題,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做孩子的導航儀,把偏航的孩子及時拉回正軌。
這個世界上,少一個功利主義的父母,或許就會少一個急功近利的孩子。
如果説鄭爽對孩子的抱怨,源自未曾經歷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苦與痛;
那麼真的很難想象,都已經為人母的鄭爽媽媽,能有什麼理由説出等孩子生下來就送人,送走以後“永遠不要見面了”,讓鄭爽和張恆“全忘了”。
或許在鄭爽媽媽的眼裏,孩子從來都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記得一次採訪中,鄭爽媽媽就曾透露:
“培養她(鄭爽),就是實現我的夢想。”
為了這一夢想,媽媽把年僅12歲的鄭爽獨自一人送去成都學習。
由於頻繁的轉學、跳級,鄭爽往往是還沒來得及跟原先的同學熟悉起來,就又要去認識新的同學。
以至於整個學生時代,她一個好朋友都沒有。
不僅如此,還經常有同學欺負她、嘲笑她是“東北鄉巴佬”。
在考上北影后,16歲的鄭爽每天不是在電視台的選拔路上,就是在演出現場,媽媽給予的陪伴和呵護更少了。
孤單,是鄭爽整個少女時代的底色。
也是她沒有安全感的根源。
心理學家約翰·鮑勃認為:
“母親的陪伴對孩子的一生都至關重要:
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情感、個性特徵,還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伴侶之間的依戀模式。”
成年後的鄭爽,依舊沒能擺脱原生家庭的影響。
她延續着這種矛盾的依戀模式,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擰巴的“戀愛腦”:
一方面,她把愛情當作生活的全部,自己卻低到了塵埃。
和初戀張翰在一起時,因為自卑選擇整容;
認識胡彥斌後,放下一切工作,24小時圍着對方轉。
哪怕分手了,也要把交往期間的100件小事都寫在書裏,還説“哪怕老了傷了病了,都還是願意照顧他”;
和張恆戀愛後,更是為他開公司、為他懟粉絲。
可另一方面,她明明渴望對方的陪伴,卻總是做出相反的舉動。
有一次,鄭爽坐在車裏一直在看手機、背台詞,張恆看到鄭爽不開心,想逗她開心,就跟鄭爽講了很多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可誰知鄭爽根本不理他,依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失去耐心的張恆感覺自己又一次被女友忽略了,一怒之下,摔門離去。
幾任伴侶,兜兜轉轉。
或許鄭爽心底真正渴望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完美的伴侶,而是一個可以彌補自己的童年,給自己安全感的媽媽。
對父母而言,陪伴,或許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形式。
但是對孩子來説,那卻是愛和重視的答案。
陪伴,不僅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還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親密關係,明白如何去愛自己、愛別人。
否則,即使身邊再多人陪伴,心也依舊在流浪。
鄭爽和張恆分手後,鄭爽爸爸就提出“就不要”孩子了,因為“養不起”,還出主意説“就是跟醫院説一下,就棄養了唄。”
語氣輕鬆得像是在説一件貨品。
能勸説子女放棄自己的孩子、説出“過不了多久你們就忘了”的家長,自己都還沒有成為合格的成年人,又如何能把子女引導成思維健全的人?
成年後的鄭爽經常打着“真性情”的旗號“放飛自我”。
去年8月,鄭爽在29歲生日夜前夕做直播帶貨,搭檔兩位資深主播。
一開始,還跟兩位合作主播有説有笑,可當她發現自己銷量和銷售額不好後,就開始不斷拆台:
先是問女主播觀眾會不會對直播感到疲倦,會不會覺得無聊。
又在男主持人介紹金條的時候,抱怨着:“我感覺我要話再少一點,這個直播間就改名換姓了。”
直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她更是不斷走神、伸懶腰。
最後直接對男主播説:
“我覺得你需要離開一下,你可以不用這個樣子,我覺得壓力很大,我覺得這不是我的直播間。”
明明是一場商業直播,卻成了鄭爽一個人發泄情緒的舞台。
其實,類似的新聞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
什麼走紅毯、錄節目一言不合就黑臉、發脾氣;還有拍廣告、拍電視劇拍着拍着不樂意了就一走了之。
可對於這一切,鄭爽爸爸不但沒覺得抱歉,還一直出言袒護女兒。
專訪中,鄭爽爸爸正面懟記者:
“你多優秀啊?優秀哪兒去了?
爽兒這個歲數考慮有些事兒,我覺得挺全面的。反過來要你們做,我覺得你們還沒有爽兒的十分之一強。”
愛護孩子的心,人皆有之。
但對孩子的錯誤毫無底線地縱容,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同樣是犯了錯誤,被嚴厲管教的孩子會反思、認錯,從而改變自己,進而變成一個認真、負責的人;
而父母一味袒護的孩子,則失去了成長的機會,甚至為自己的任性沾沾自喜。
“通過微博(熱搜),很多人一下子知道了我,我的片酬就會漲。”
很多父母覺得愛孩子,就是對孩子有求必應,支持孩子的所有決定,對孩子一味地遷就和容忍。
其實,這是害孩子而不知。
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會溺愛孩子。
因為他們知道,現在幫孩子糾正錯誤,孩子才能付出最小的代價,明白最多的道理。
一直以來,鄭爽都太順利了。
2009年,剛出道的鄭爽就憑藉外表清純可人,一雙小鹿似的眼睛和少女的天真、靈動,成了無數人心裏的“白月光”。
隨後數年,在沒有新的代表作的情況下,依舊能靠着“楚雨蕁”的光環活躍在屏幕上。
以至於鄭爽和她的父母都開始相信:無論鄭爽做什麼,她都能得到觀眾的偏愛。
可是對於父母來説,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眼前的那一寸,不能只為了自己的面子和眼前的利益。
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對一個孩子而言,真正重要的,從來都不是年少成名、賺多少錢,而是成人——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成年人。
就像今天,代孕、棄養事件曝光。
一時間,鄭爽粉絲紛紛脱粉。
央視新聞發文批評:“某明星曝光錄音中‘打也打不掉,我都煩死了’令人憤怒,對生命的漠視令人髮指。”
先前拿下的普拉達代言,更是宣佈與鄭爽終止所有合作關係。
忽然想起了一句話:
“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今天鄭爽上演的這部鬧劇,或許,早就有跡可循。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