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賽博朋克2154
卡梅隆,《阿凡達》。
真沒想到竟然真的重映了,而且在中國重映了一天就超越《復聯4》再次成為影史票房冠軍;
果然商業片還是要看卡梅隆。
1
個人評分:2+1.5+2+2+2=9.5
不得不説,《阿凡達》的思想內涵其實是很豐富的,相較於卡梅隆的其他作品要深刻得多;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絕對是他諸多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儘管故事的確並不能算是傑出,尤其是決戰的設計簡直是毫無戰略考量;
建議卡梅隆跟雷德利學一學《天國王朝》的戰略部署都是怎麼設計的。
2
我已經完全不記得當年在電影院看《阿凡達》的場景了。
當時的影院是何種樣貌,電影是什麼內容,我自己又有什麼感受;
如今想來,我是一點兒印象都沒有。
所以重看這部電影,實在還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尤其是跟《終結者》、《異性2》、《泰坦尼克》一起重温的時候,不得不説《阿凡達》還是親兒子;
無論是各種設定還是深層的哲學內涵,《阿凡達》都超越了一部典型的商業片;
反而是這些被更多人奉為經典的電影,我才覺得更落入類型片的窠臼。
所以從上一次重看本片開始,我就想要詳細分析一下電影中所藴含的思想理念;
而現在確實是一個好機會。
我們慢慢來看。
3
首先最值得一提的是,《阿凡達》實際上也是以“賽博朋克”為背景的。
“賽博朋克”最早或許來源於《神經漫遊者》,這是威廉·吉布斯垂名青史的處女作。
在這部開創性的科幻作品中,網絡世界成為了與現實世界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人類生活場所;
於是這個被大公司統治着、充斥着黑客與網絡遊民的虛擬世界,就被稱為“賽博空間”。
由於早期創作者的科技悲觀主義思想,這個近未來的世界是骯髒、混亂、壓抑的反烏托邦設定;
而這一點恰恰與發端於大不列顛的“朋克”思潮相同,於是這種基於信息技術的反烏托邦設定,就被命名為了“賽博朋克”。
概括來説,“賽博朋克”的最根本特徵,是大公司藉助科技壟斷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控制;
這在資本主義世界的未來中,是最容易出現的結果;
仔細想來,甚至就連《盜夢空間》中都有類似的背景設定。
而建立在這一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實際上就是被資本家操縱的“民主政治”;
政治成為資本的工具,對於資本家的種種斂財途徑大開綠燈,結果就是地球生態的毀滅和科技倫理的淪喪;
全球性酸雨,人造人橫行,以及遍及世界的貧民窟,這在《銀翼殺手》兩部曲中刻畫得相當真實。
再進一步想想,被資本所毀滅的地球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最直接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星際殖民;
而這又是大公司榨取底層人民和攫取商業利益的便宜途徑,所以對於地外世界的拓荒也是“賽博朋克”的重要特徵;
這一點在《異形》中有所體現,據稱《異形》與《銀翼殺手》甚至隸屬於雷德利·斯科特構建的同一個科幻宇宙。
(這一點暫且不表,雷德利的電影有機會再聊)
非常令人叫絕的是,《阿凡達》用極其精簡而且準確的手法,如此迅速地刻畫出了整個人類世界的“賽博朋克”背景;
卡梅隆用了短短五分鐘,就交代清楚了主人公的身份來歷,以及整體的社會環境。
這種相當節制的敍事手法,是為了給故事的主幹部分留出充足的空間;
而更令我驚歎的是,即便是在長達178分鐘的加長版中,我也幾乎沒有感覺到劇情的拖沓。
這種對於長篇電影的節奏把控能力,在當代導演中極少有人能夠做到;
這實在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卡梅隆的才華。
(當然,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承認,長篇史詩的確還是雷德利技高一籌)
(再次建議卡梅隆好好向雷德利學習一下)
4
為什麼我要先強調本片的“賽博朋克”背景呢?
因為這體現了兩個重要的設定,而且對於理解整部電影的真正內核極其重要:
第一,“賽博朋克”社會是政商一體的,大企業與政府組織是同一方勢力;
第二,“賽博朋克”社會是被資本家所控制的,因而體現的是極端逐利的商業思維。
這兩點,是本片中人類勢力的核心特徵,也是卡梅隆着力批判的核心問題。
我們接下來展開講講。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卡梅隆。
卡梅隆其實是一個相當符合美利堅精神的美國導演,儘管他其實是加拿大人——
他是一個極端自大、極端自我、極端完美主義、同時也極其才華橫溢的創作者;
他無疑是通過個人才幹與拼搏奮鬥,來建立地位並獲得成功的典範,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成功者”;
而相應地,他也是相當認同美利堅精神的,而且內心深處還是一個標準的愛國者。
他在小成本電影《終結者》中,不可避免地把美國作為唯一的故事場地;
而在早期作品《異形2》中,則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於軍事武力的推崇;
此後,又在《真實的謊言》中宣揚了“美利堅救世”的沙文主義思想。
直到《阿凡達》,我認為卡梅隆才真正理性地對於西方文明與美利堅文化展開了分析和批判。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認為只有本片才寄寓了卡梅隆最深刻和最長久的思考;
同時,也是定位他本人真實思想的唯一標杆。
5
在本片中,主角傑克經歷了一個最重要的轉變,也就是對於“軍人”身份的背叛。
身為前海軍陸戰隊員,“鍋蓋頭部落”的一名士兵,傑克最初是相信政府與正義的;
他相信自己外出執行任務、殺死敵人和負傷退役,都是為了宣揚民主與正義,是為了維護和平。
然而在與納威族人共同生活了幾個月之後,他開始理解納威種族的信仰;
而這種生態信仰與人類的暴力信仰彼此衝突,迫使傑克終於承認了現實——
人類在潘多拉星上所做的,只不過是掠奪與屠殺。
這是卡梅隆所做出的第一重批判,是對於美國武力霸權與所謂“正義”的批判。
很顯然,在拍攝《異形2》的時候,他是不可能講述這種故事的:
那時為了消滅異形和保衞人類,就必須依靠槍炮與火焰;
而同樣地,我們也必須相信,軍人的鋼鐵紀律與無情殺戮必然能夠獲得勝利。
但是當我們理性地看待時,武力其實永遠都是不可信賴的。
殺戮引發仇恨,仇恨則會引發更多仇恨,復仇必然要以一方的絕滅為終點;
而存活下來的那些人,則不得不凝視着沾滿鮮血的雙手繼續生活。
暴力是不可能帶來正義的,暴力只會帶來痛苦與不幸;
最為可悲的是,痛苦與不幸永遠只屬於活下來的人——
比起被敵人殺死,殺死敵人反而才是詛咒。
6
而卡梅隆所做出的第二重批判,則是對於美國夢與美利堅精神的批判。
其實,美國一直所推崇的“美國夢”,就是提倡個人奮鬥的“勞有所得”;
人要通過自己的才能與奮鬥,擊敗對手獲得勝利,這就是“美國式成功”。
對於個人而言,這種風氣的結果就是“成功而不幸福”;
這一點,我們會在之後關於“美國夢”的系列中詳細説明。
而對於企業和國家而言,這則會同時導致最大的成功與最大的失敗——
儘管會獲取到無比的財富與利益,但是也必然會付出無以彌補的代價;
利潤總是短視的,破壞才是長遠的。
這在本片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為了挖掘礦物,而導致整個潘多拉星生態的毀滅;
這正是在重蹈地球生態毀滅的覆轍。
這個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提倡生態文明建設;
然而實際上,這是對於人類文明中永恆存在的沙文主義的批判。
沙文主義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
其鼓吹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宣揚本民族利益高於一切,主張對於其他民族的征服和奴役。
然而不幸的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孕育沙文主義;
甚至不只是民族或國家,任何一個羣體、圈子,乃至於整個人類文明,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沙文主義。
人類親內排外的傾向,是鐫刻在DNA深處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因此相較於對整個世界的種種事物齊量等觀,我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天選的世界的中心;
儘管從日心説到進化論再到控制論,都無一例外地否定了人類的獨特性,但是我們內心深處仍然不願意正視現實。
或許在古老的東方文明中,這種本位主義是最為輕微的;
然而在被西方文明侵略和殖民的現代人類世界,這一思想已經被徹底地放大了。
正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與發展觀,讓人類毀滅了地球;
也正是這種追求自利與所謂“勝利”的思維,與納威族人的生態信仰,構成了全片的核心衝突。
結語
接下來,我會從人物和潘多拉星的角度出發,分別闡述卡梅隆埋藏在《阿凡達》中的野心;
敬請期待。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部視效大片,而且是一部科幻史詩;
不僅僅是一部商業電影,而且是卡梅隆畢生創作的最高傑作。
儘管已經跳票了無數次,我還是衷心期盼續集的上映;
我相信卡梅隆的野心不止於178分鐘,我也希望能夠在整個四部曲中看到一個更為宏偉壯闊的幻想世界。
我一直不是卡梅隆的死忠粉,但是我必須衷心地説:
卡神,的確是一位偉大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