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雙匯內鬥中的人與法

  8月17日深夜,一篇名為《萬洪建:我眼中的父親萬隆》的文章引爆輿論場。近2500字的長文裏,從偷税漏税到損公利己,兒子細數了父親的四宗罪,字句誅心。

  堪比九子奪嫡的宮斗大戲裏,翻手為雲的民營企業家人設崩塌,二代們則為權力鬥紅了眼,親情、人性、下線暫時拋到一邊,“什麼英啊雄啊,灰頭土臉脊背涼”。

  雙匯式反目少見但不稀奇,時至今日,那批出身草莽時代的民營企業家行至暮年,接班人早已是繞不開的話題。81歲的萬隆,52歲的萬洪建,中間是年收入1765億元的雙匯母公司,矛盾的導火索正源於此。

  真相如何尚無定論,但管中窺豹,當內鬥已經鬧到人盡皆知的地步,雙匯或許也“有點東西”,比如股權處置,再比如被詬病的分紅。

  從瀕臨倒閉的漯河肉聯廠到如今的《財富》中國500強第65名,萬隆之於雙匯,是打江山的一言九鼎。從0到1,需要狠絕果敢,窮追猛打的“賭性”,泥濘的道路上,一些看似野蠻的手段為早期發展注入騰飛的動力。

  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後,雙匯也早已走出了漯河,在香港九龍的環球貿易廣場上俯瞰香江。雙匯身後,中國經濟精耕細作,而當行業規範、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可供民營企業野蠻生長的空間也少了許多。

  康莊大道上,守江山該有另一番面貌,大開大闔的快速打法開始失去早年的神奇效力。無論是一言堂的決策模式,還是家族傳承的經營理念,亦或是任人唯親的用人制度,在當下新常態的經濟環境下,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了。

  至於把持着一切的創一代,創新能力衰退、保守主義上頭的傾向,隨着年歲漸長,在所難免。

  比如在萬洪建看來,年逾八旬的老父親已經成為雙匯發展轉型的阻礙。

  經濟創新已經先行,但公司管理理念的更迭容易滯後,沒有哪座“江山”是銅牆鐵壁,只顧埋頭苦幹就能不怕巷子深;也不是所有企業家都能如老乾媽,即便不上市,也能坐擁外賣風口下的佐餐紅利。

  家族企業不能一概而論,比起一代們的白手起家,二代們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成長起來,大多坐擁高學歷,對於父輩的粗獷難以理解,代際之間的鴻溝無法避免。

  他們需要與上一代融會貫通,又需要學會自我切割。守舊該守的是果敢的實幹精神,創新要創的是現代化治理模式,流程要規範化、財務要清晰化、研發要高效化。

  不破不立。用制度去約束人,用現代公司治理觀念走出過往,才會有新人新氣象。反思雙匯式的父子反目,圍觀父與子的激烈鬥爭,也是反思現代公司治理中的“人”與“章法”。當“人治”問題頻出,遵循現代公司制度與章法的意義才不言而喻。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傳統企業已經站上了繼承與顛覆的天平。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創業時代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用粗獷殺出重圍;守業時代是精耕細作,握好“凌波至寶”,安然駛過那些暗礁。

  湯藝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0 字。

轉載請註明: 反思雙匯內鬥中的人與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