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作品藝術性和真實性來看,《號手就位》又是失敗的,故事情節的推進磕磕絆絆,演員的表演乾乾巴巴,軍人沒有軍人樣,軍旅劇也沒有軍旅劇的味道,就像是孩子們“過家家”。
總之,“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針氈”是老一輩觀眾收看《號手就位》時的感受。
《號手就位》對主要角色的塑造缺少真情實感,編劇試圖通過男主角的“離經叛道”展現男主角的最強大腦,殊不知塑造出的主角形象卻變成了自作聰明、目無法紀、作風散漫還滿嘴大道理,不僅沒有獲得觀眾認可還讓觀眾有些討厭。
導演張寒冰和編劇應良鵬在《號手就位》播出後分別發表了自己的創作心得,不過怎麼看都有種“強詞奪理”的意思。
02
導演張寒冰重點講了自己在創作《號手就位》時遇到的客觀限制條件,一方面導演、編劇深入到部隊的時間有限,即使自己的時間允許,部隊的時間也不允許,畢竟戰備任務都很重,所以導演張寒冰、編劇應良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瞭解火箭軍,創作出的作品也會有瑕疵;
另外,張寒冰認為,市場化運作還包括廣大觀眾,畢竟電視劇是一個商品,要經得住市場的考驗,要讓大家喜聞樂見,所以難免會出現故事性、可看性、商業性的人物設置和故事選擇,所以《號手就位》出現了很多觀眾不認可的“主角人設”和“故事橋段”。
其實在小編看來,張寒冰導演提到的客觀條件確實存在,但這不是國內第一部“火箭軍”題材劇就如此“敷衍了事”的理由。
03
所謂“術業有專攻”,火箭軍這一題材理應有更優秀的主創參與創作,而不是導演張寒冰和編劇應良鵬,因為他們恰恰不是擅長軍旅劇創作的影視人才。
近十幾年國內軍旅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數不勝數,不論劇情多麼跌宕起伏,還是蕩氣迴腸,不論多麼可歌可泣,還是雄壯豪邁,只有《士兵突擊》給觀眾的感覺是“真實”的。
尤其是對廣大退伍兵觀眾來説,《士兵突擊》中的所有角色能找到戰友的影子,平凡樸實的軍營生活,卻又不失熱情;單調枯燥的重複預示着脱胎換骨後的激情,論真實性和藝術性,《士兵突擊》無出其右。
客觀的講,《我是特種兵》第一部水準很高,代表了劉猛軍旅作品的高峯。
但是,《我是特種兵》續集在劇情上就很假了,並且套路滿滿,前幾集嘯聚四面八方的偏才怪才入伍,其中不乏調皮搗蛋但本質不壞之徒;
中間大段的集訓,魔鬼教官和各色學員的爭鬥成為主要劇情矛盾,當然還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各類元素;
後半部分則是檢驗“集訓”成果,和平年代下“敵人”要麼是恐怖分子,要麼是刑事犯罪分子,要麼是來歷不明的僱傭兵。總之嚴格來説,都是牛刀殺雞的戰鬥,然後整部劇就結束了……
基本上和網絡軍旅小説一致,劇情誇張不接地氣,脱離部隊生活。説白了,《我是特種兵》的續集們更像是迎合市場的“撈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