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年來,麥當勞門口的麥當勞叔叔已經逐漸消失了。
我小時候,也就是0幾年,我還和麥當勞叔叔在長椅上合影,然後用柯達膠捲洗出。
今天,肯德基爺爺的笑容慈祥如昔,麥當勞卻將自己的形象默默換成了人畜無害的“M”。
麥當勞叔叔被雪藏的原因,與西方人愈演愈烈的小丑恐懼,絕對脱不開干係。
這個將臉漆成白色的紅色爆炸頭,誕生於1966年,當時的麥當勞採用了電視節目Bozo Show中的小丑形象作為品牌吉祥物,並將其取名為Ronald McDonald,旨在為小朋友帶去歡樂的同時,為他們奉上美味的食物。
而今天,小朋友單單是見到麥當勞叔叔就嚇哭了,也就談不上買食物了。雪藏麥當勞叔叔勢在必行。
這不能怪當年麥當勞沒有遠見,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小丑從外表到內涵都變了太多。
但不論是作為恐怖片反派,還是作為犯罪片符號,在煞白麪孔與詭異笑容的背後,有一點是固定不變的:小丑總是擁有一段悲慘的過去。
喜劇外表下的悲劇內核,這一點,甚至從小丑誕生的那一天就開始了。
“小丑之父”,即喜劇演員格里馬迪,在處於事業低谷之際,他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表演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於是,他把自己的臉漆成白色,這樣的臉色與誇張到嘴角的紅色笑容十分相稱,滑稽怪誕,顯得分外令人印象深刻。
21世紀的你可能很困惑,這樣的形象究竟哪裏好笑。
但在馬戲團時代,受啞劇表演形式與觀看方式的限制,形象誇張笨拙的小丑的角色是如此成功,以至於幾乎成為馬戲團沿用至今的標誌。
而小丑之父格里馬迪本人,則飽受酗酒與病痛的折磨。台上他是為他人帶來歡樂的小丑,台下他是個小時候父親暴虐成性,成年後妻兒離世,孑然一身的可憐人。
他曾説過:我白天在痛苦中度過,夜晚則帶給你們歡樂。
歡樂的面具下往往掩蓋着悲哀的人生。某一天,他猝死離世。
格里馬迪自嘲般的命運如此深刻,甚至引來大作家狄更斯為他撰寫傳記,後者奠定了這樣的小丑基調:“通過自我毀滅來取悦觀眾”。
可以説,小丑一開始就讓人笑不起來,而且在文藝史上頗有咖位。
除了狄更斯外,小丑的淵源還能聯繫到另一位大作家雨果。
誕生於1869年的《笑面人》中,主角格温普蘭在2歲那年被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從此,他的臉部永遠呈現笑容。
而他的命運卻極其悲慘,內心極其悲愴,這些他永遠無法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他的職業是小丑。
1928年,雨果的大作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海報很得後世恐怖片的精髓。
並不是個別人覺得這個笑面人嚇人,他的形象強烈啓發了後來大名鼎鼎的DC小丑。
至此,“歡樂的面具下往往掩蓋着悲哀人生”的那個小丑,他的人生才真正開啓了下半場:極致的笑容下掩蓋着無序的暴虐。
順便補充一句,漢語中的“小丑”,其實對應英語中的兩個詞:Clown和Joker,他們起源與發展的背景是有區別的。不過到今天西方人自己都分不清,所以這裏就不展開細講了。
除了DC外,小丑也參演了恐怖電影,同樣影響深遠,有大咖加持。
這次撈小丑一把的是斯蒂芬·金。這個人對西方恐怖電影甚至西方電影的影響還挺大,甚至IMDb Top 250及各大電影榜單的常年第一,《肖申克的救贖》,也是他的作品改編的。
除了《閃靈》《危情十日》《魔女嘉莉》《幻影兇間》《迷霧》等作品外,1986年,斯蒂芬·金還寫了部小説叫《它》,剛出版就成了暢銷書。
四年後,《它》被改編成了電影,這就是老版《小丑回魂》。
這可能不是最老的小丑恐怖片,但絕對是影響最大的。
從此,邪惡的小丑佔據了熒幕。小丑再難翻身。
小丑與恐怖片如此契合,也有恐怖谷效應的原因。即一件仿人事物,在似人非人的那一刻,顯得尤為僵硬可怖。
這或許是小丑能夠跨文化地,也引起部分東方觀眾的恐懼的緣由。
除此之外,因為恐怖源於未知,而小丑的妝容,目的是誇張地模仿人類的欣喜若狂,但沒有人能知道他的真實表情。
他寬大滑稽的彩色服裝,也足以掩蓋小丑原本的體態。
所以一個永遠微笑,讓你看不透他的長相、體型,與表情的人,是能夠引發觀者對未知的恐懼的。這點和為什麼戴面具的壞人更嚇人道理是一致的。
而除了這些人類共通點外,西方人怕小丑,甚至有了更為現實的原因。
那就是,小丑很適合犯罪,甚至誘發了犯罪模仿。
圖源@丸子安利菌
很早之前就有披着小丑外衣的連環殺人狂,這兩年大概是受DC小丑的影響,小丑殺人、小丑打劫,甚至小丑惡作劇層出不窮,屢屢見報。
下面這些圖片,有的是高中生惡作劇嚇唬司機與乘客,有的是真打劫。
他們並非完全是DC小丑的擁躉。只是,罪犯在犯罪的時候需要偽裝自己,而小丑的裝扮,恰巧符合他們的需求:
看不清體態,看不出長相,辨不出意圖。
在今天,萬聖節扮演小丑不僅談不上受歡迎,甚至可以説是令人厭惡的行為。
馬戲團小丑與宮廷弄人,都漸漸成為歷史詞彙。
而性格陰鬱,表情浮誇的小丑,不斷被時代賦予新的內涵:悲情人生、面善心狠、無序的惡、階級對立……
喜劇的內核,總是悲劇。
資料參考: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