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想讀書,請看看這部片: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 微信關注“唯美英語”,每晚10點發現英語之美~
前段時間,《窮富翁大作戰》在網絡上火起來,這部真人紀實片是香港十多年前拍攝的,今天看來還是很有感觸。
我想,片中真實的案例,能帶給家長很多啓發。
對孩子來説,片中呈現出的現實雖然殘酷,卻有助於他們深刻地理解,努力讀書的本質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個社會在極嚴厲地
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窮富翁大作戰》是一部真人紀實片,邀請一些社會精英,如上市公司CEO、富二代、律師等,通過節目,在一週的時間裏,去體驗流浪漢、環衞工人等底層生活。
他們認為自己即便是落入底層,也可以通過能力、智慧改變命運。
就像很多年前,老洛克菲勒説過的豪言壯語:
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放到杳無人煙的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
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然而,當他們真正身處底層時,才真切感受到資源匱乏的殘酷性。
田北辰,父親是香港一代褲王,自哈佛大學畢業後,創立了自己的服裝王國。
到今天,坐擁全球七百多家分店,在香港商界可以説是無人不識。
他信奉自由市場,淘汰了很多弱者,但如果有鬥志,弱者也能變強者。
每日生活費只有五十元,住在不足十五尺的“豪華籠屋”裏。
倒垃圾掃街毫不容易,原本要在八點半前清理十多個垃圾桶,過了大半個小時,才清理了兩個。
以為辛苦做足五小時後,終於可以吃午飯,卻發現,除去開支後,身上只餘15元。
而15元在香港買碗普通熱湯麪都不夠,只能到附近便利店買最便宜的三明治吃。
體力上很累,第二天開始就有點得過且過,如果要做一個月或者半年,我未必有鬥志。
這兩天,我只想着吃東西,完全沒什麼盼望,我什麼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頓好的。
我現在明白了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是解決下一餐。
節目接近尾聲時,幾天的體驗讓田北辰有了深刻體會:
這個社會正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沒有知識、一技之長的人,只能被擠壓在社會的底層,除非中獎,否則很難有機會翻身。
2
讀書苦,但不讀書的孩子,更苦。
同為學生,都在十幾歲的美好年華,都有着一張張朝氣蓬勃的面孔。
可是,如果你不好好上學,還以為這就是瘋狂,這就是該有的青春;
還以為一幫不學無術的孩子聚在一起,就是姐妹情、兄弟情時:
並不是説流水線工人不好,而是缺少了選擇更多生活方式的能力。
還是自信地遊走在高樓大廈的辦公室?
還是身居高檔公寓?
還是看上去更體面的生活?
其實,孩子,你們錯了。
你們忘記了一個詞語,它叫做“比例”。
你們要反問自己是否也具備?
如果沒有,那麼你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通過讀書。
因為,讀書是普通人逆襲的最佳方式。
龍應台對兒子安德烈説的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3
孩子,讀書雖苦,但為人父母更苦。
單身媽媽李少雲是一名出租車夜班司機。
與別人不同的是,她年幼的女兒無人看管,每天晚上,她駕駛的出租車就成了女兒的流動搖籃。
春去冬來,母女倆一起在飛馳的出租車上度過了近千個不眠之夜。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小小的出租車上,既要載着生活,又要載着女兒的未來,這個媽媽一定很苦吧。
只是,所有孩子光鮮生活的背後,都是來自父母的奮力託舉。
多少個夜裏,你伏案窗前;寒冬的早晨,騎着自行車去上學,小臉被吹得通紅。
為了取得好的成績,你付出了很多,承受了太多的壓力。
可是,你的父母呢?他們比你更不容易!
細細的吊繩上,不僅栓住了工作,也栓住了生命。
誰的生活是容易的?從來都不容易,為人父母更不容易。
為了孩子能吃上一口喜歡吃的,甘願排隊幾個小時買到手;
為了孩子能學習好一點,捨得請高薪家教,而自己卻連西瓜都捨不得吃;
就連孩子不聽話時,都是打在身上,痛在心裏。
父母也很想輕鬆過日子,但是不好意思,生活不能允許。
父母不辭辛苦,努力工作,就是為了你能坐在一個安靜舒適的教室裏學習,為了你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
他們想要為你撐起一片天,給你賺夠獨自飛翔的資本。
只要你幸福了,他們再苦再累,都值得、都心甘情願;只要你有需求,他們就會義無反顧、掏心掏肺。
所以,孩子們,請努力拼搏吧,不要抱怨讀書很苦,因為,父母更不容易。
為了父母,你也要出人頭地,爭一口氣。
4
“有選擇”和“沒有選擇”的區別
這一點,對城市裏的中產家庭來説,更有參考價值。
很大程度上,中產家庭的孩子將來不大可能從事重體力低迴報的工作。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孩子不會陷入到沒有選擇的“齒輪狀”生活中。
事實上,隨着競爭日益加劇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如果年少時沒有努力讀書,沒有獲得知識技能、思維認知上足夠的儲備,未來疲於奔命、苦苦掙扎在生存線上的可能性是更高了,而不是更低。
甚至都不用等到未來,從孩子讀小學開始,每一個人生節點都會體現出“有選擇”和“沒有選擇”的區別。
在小學,孩子如果最基本的功課都搞不定,在現實環境的壓力下,怎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選擇課本以外的學習,發展興趣愛好抑或升級思維認知。
到了小升初、高考,會更加現實,每一次的篩選都是一次殘酷的層級劃分。
大學畢業後,是你選工作,還是工作選你,與你這些年的積累息息相關。
而這些積累大多又源自你讀過的書,當足夠的知識轉化為高於普通人的認知,你才有了議價的權利。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有過一樣的感受:
小時候我並不十分清楚讀書的意義,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光。
直到大學畢業,才突然發現,世界是一個強大的組合體,它就放在你面前——高大、宏偉。
你想要找到一條路通往它的核心,然而你發現它是嚴絲合縫的,你找不到鑰匙,打不開那扇門,因此也就只能在門外徘徊。
這種感覺太無力了,不知道未來的生活在哪裏,連努力也找不到方向。
《鄉下人的悲歌》,是《紐約時報》和影響力頗大的《泰晤士報》力推的一本書。
萬斯在序言中説: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取得了什麼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為我做的事雖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數像我那樣家庭的孩子都做不到。
現在,人們看到我時,看到我的工作和常春藤的畢業證書時,都會以為我是什麼天才,但恕我直言,這種理論其實是一派胡言。
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傾盡自己所能,給我提供了珍貴的教育資源,就算有天分也會白白浪費。
而那些曾與我同齡的孩子,早早放棄了努力讀書的孩子,如今還停留在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亞地區,沒有完全逃離藥物濫用、酗酒、貧窮和精神創傷……
對普通家庭孩子來説,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方式,它或許不能讓你成為人生贏家,卻能讓你免於跌落谷底。
最後,將《風雨哈佛路》中的一句經典台詞送給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想要多一些選擇,就要多一些努力!
-END-
唯美英語,每晚十點,發現英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