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夢境?夢境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人們逃避現實,緩解生活壓力,表達自己最真實情感的方法之一。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電影《盜夢空間》,便是以人的夢境為素材,所講述的一部在夢境與現實之中游走,竊取機密後重塑夢境的故事。
極致的想象、緊張而連貫的情節,炫酷的打鬥畫面,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效,極具迷惑性的影片結尾……雖然絕大多數的觀影者,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後仍是沒有完全從跳躍的夢境畫面所掙脱,心底仍然存有許多的疑惑,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到人們對《盜夢空間》的評價: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幻電影鉅作。
《盜夢空間》海報
得到了觀影者一致好評的《盜夢空間》,毫無疑問的拿下了第83屆奧斯卡的金像獎,還被美國金球獎所提名,法國的凱撒獎、第20屆MTV電影獎等諸多獎項,一併被收入囊中。在全球範圍內斬獲瞭如此多的獎項,《盜夢空間》幾乎已是家喻户曉,對於懸疑劇般的劇情,自然也引發了極大的討論。不過絕大多數討論的出發點,都是基於《盜夢空間》的敍事結構分析,卻忽略了極為重要的一點——《盜夢空間》中所採用的"意識流"手法。
"意識流"最早是由美國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所提出的,他認為"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簡而言之,詹姆斯的觀點就是人的意識並非是階段性靜止的,而是如同河水一般,不斷流動的。
用意識流的手法,以人物的意識流動為創作對象,便形成了所謂的"意識流文學",意識流文學最早表現在小説之中。1918年,在對小説《旅程》進行評價時,梅·辛克萊引入了這一概念。自此之後,"意識流小説"便成了小説領域的一重大分支。
高達9.3的豆瓣評分
在20世紀30年代時,意識流的創作手法發展到了頂峯時期,戲劇、詩歌等其他文體,也引入了意識流等手法。而在電影界中,"蒙太奇電影"的產生,便是意識流手法的體現,雖然意識流的手法很早之前便被引入到了電影拍攝之中,但真正以"意識結構"的變化為主題所創作的電影,《盜夢空間》還是第一部,它開創了意識流電影的新紀元。
在《盜夢空間》的電影之中,有着一個主要的敍事結構,以及諸多的次要敍事結構:
主人公柯布的孩子
在主要的敍事結構之中,採用的還是最簡單的“因果關係”:最開始柯布想要盜取齊藤的夢境沒有成功為"因",而失敗之後,柯布接受了齊藤的僱傭,幫助他使競爭對手父子反目成仇,此為"果"。這樣一個很是簡單的因果關係,構成了電影的主線,無論影片中的時間如何交叉,衍生出了多少不同的劇情,其本質上都是圍繞着主線而展開的。
而在柯布依次進入了四層夢境,形成不同的夢境片段與故事時,此處對於這些故事的敍述手法,則是採用的"迴環式套層結構"。所謂"迴環式套層結構",不同於以往常見的敍事結構,在這種結構之中,"因果關係"並不會影響到事情的發展,敍述者通過對時間的操控,以時間的"迴環"為主導,自不同點層面上闡述事情本身,通過事件發展的"不確定性"引人思考。
影片中的夢境空間
正是因為"迴環式套層結構"的巧妙運用,才使得觀眾們在觀賞影片時,會有"燒腦"的感覺,進而引發觀影者的深思,找尋出影片想要表達的深層意藴。除此之外,影片中通過對現實與夢境中時間流速對比的差異性、感官刺激的同一性描寫,也能給人以視覺效果上的衝擊。
在小説的敍事角度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
旋轉的陀螺圖騰——鑑別是否身處夢境的標誌
電影也是故事敍述方式的一種,只不過是以畫面的方式,更加直觀的展現在觀影者面前而已,故而小説中的敍事角度,同樣適用於電影之中。
《盜夢空間》所採用的就是第三種敍事手法,整部影片只是在向我們展示故事的內容而已,並未摻雜任何個人的情感與評價。正是這樣一種敍事手法,使得本部電影偏向懸疑化發展,劇情更加引人入勝。
統觀整部電影,所採用的敍述視角基本上是第三人稱。但是當人物進行獨白,以及展現柯布的回憶情節時,採用的卻是第一人稱視角。這種視角的切換,給予了觀眾極強的代入感。
在意識流的小説作品之中,人物角色的獨白是最常用的手段,通過人物的獨白,可以使得觀影者更加直觀的瞭解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加豐滿。
在《盜夢空間》之中,同樣使用了這種手法,比如在電影之中,便借用柯布的夢,表現了他失去妻子的痛苦,也藉此補充了故事情節,使影片的上下聯繫更加緊密,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影視作品。
夢境世界的坍塌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意識流"的手法便自小説之中被引用,成為了拍攝電影的手法之一,被世人所公認的最早的意識流電影,是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所指導拍攝的《野草莓》。自此之後,一種新的拍攝手法被開創,意識流電影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其中《八部半》、《第七封印》等,都是佳作,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一部意識流電影《廣島之戀》,更是使世界影壇為之震撼。
2010年,《盜夢空間》的橫空出世,迅速風靡了全球,斬獲了諸多大獎,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所暢談的話題,成為了經典之中的經典。《盜夢空間》的成功,不在於特效製作的精良,而在於它對"意識流"手法的繼承,與新的發展。
夢境與現實中時間流速的對比
在意識流電影之中,"夢境"是最為常用的選材,早在伯格曼拍攝的第一部意識流電影《野草莓》中,"夢境"便被反覆的展現,可以説,以夢境作為電影等選材,老舊到不能再老舊了。而《盜夢空間》以夢境出發,卻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為它在"夢"之前,加上了一個"盜"字。
在先前的諸多意識流電影之中,"夢境"的作用,無非是反應現實,將那些無法正面表達的事情,通過夢境的方式敍述出來,夢境只是幫助影片凸顯主題的手段。而《盜夢空間》不同,《盜夢空間》的故事,完完全全都是建立在"夢境"之中的,這種新穎的出發點,使得原本老舊的題材,重新煥發了生機。對於整日裏忙忙碌碌,生活在現實社會之中,為謀生而不斷奔波的人們而言,如真似幻的夢境世界,無疑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的。
迷失在夢境與現實之中而自殺的主人公妻子
在好萊塢的電影之中,絕大多數的主人公其命運都是具有"悲劇性"的,正是因為有着悲劇性的命運,才磨鍊出了他們不同於常人的優良品格。《盜夢空間》這部電影也沒能逃離這個老舊的套路。
主人公柯布的妻子因為無法分清現實與虛幻而自殺,自己也成為了國際逃犯,被四處追捕。柯布的命運當然是悲劇性的,但是這部電影在講述主人公悲劇性命運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哲學的思考,比如在電影結尾之處,桌子上那仍舊旋轉未倒的陀螺。
按照劇情的發展,柯布無疑是走出了夢境,完成了救贖的,但桌子上的陀螺卻依舊在旋轉,陀螺未倒,即使身處夢境之中,柯布認為的現實世界,是否是在第五層夢境之後,掉入的更深一層的夢境?我們無從得知。
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幻的?人的大腦又是怎樣辨別所處的世界是否是夢境的?我們所在的世界是真實的嗎?亦或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黃粱一夢?什麼是現實?現實的意義又在何處?
影片雖然結束了,但是卻留給了觀影者無限的思考空間。
結尾處仍舊未曾停下旋轉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