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粉絲須理性 別在捍衞偶像中迷失自己

  楊眉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8月06日 06 版)

  假如偶像缺乏自律、觸碰法律底線,你最需要做的是忠實於自己,維護曾經對美與善的追求。

  ——————————

  近期,相關部門已深入清理涉娛樂明星粉絲羣體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清理負面有害信息,處置違規賬號,關閉問題羣組,取消不良話題等。説明飯圈亂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社會風氣,擾亂了正常的網絡生態和秩序,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利影響。

  如今,一些追星粉絲羣體越來越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情緒也越來越狂熱,最近吳亦凡涉嫌強姦罪被刑拘事件,甚至有粉絲口出驚人之語,觸碰法律邊界,作為一名心理學教師,我感到十分遺憾和痛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青少年在這個年齡對明星有追捧、崇拜的想法,本來是一種常見現象,他們正處於確立自身同一性(身份認同)的階段,渴望在追星的過程中滿足內心對“美好”與“建立魅力”的需要,並在追星的過程中尋找和確立自己的生活榜樣,更需要在共同追星的“圈子”中獲得歸屬感和力量感。

  從更廣泛的層面看,年輕人追捧的榜樣是多種多樣的,科學家、宇航員、醫生,還有眼下的奧運會冠軍等,都令他們欽佩,但從數量上看,似乎影視明星的粉絲最多。這是由於,一是影視明星光彩照人的外表可以極大滿足審美需要,這種美一望而知;二是因為他們看起來更容易模仿——那些時尚髮型、服飾、儀態,讓粉絲們覺得,花不了多少功夫,就可以和偶像有更多的相似度。不像科學家、宇航員和醫生等,那是需要經年累月埋頭苦讀、堅持不懈、延遲滿足才有可能達到的目標。

  追星對年輕人而言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它意味着追求自己認為的美好,象徵着更加美好的自己。可是,如果明星本身已經“變質”,甚至觸犯法律,為什麼還有人堅持要捍衞他,甚至揚言要以身試法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是因為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有些年輕人,特別是低齡粉絲,從感情上無法立刻接受,因而無意識中激活了心理防禦機制中的“否認”——即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遇上痛苦得難以接受的事實時,會在無意識層面對之加以拒絕和承認。近期部分粉絲的言行就屬於此。二則是因為此事件在粉絲心中造成一種“認知不協調”。

  社會心理學有個認知協調論,其要點是指,每人都有一種要保持心理平衡的內在傾向,如果失衡,就會感到緊張不安,渴望儘快恢復平衡。比如吸煙者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這會讓心裏不舒服,為了恢復平衡,他要麼選擇戒煙(行動),要麼就對自己説:“吸煙雖然可能會得癌症,但是吸煙讓我心情好,心情好就少生病。”他就是這樣以改變認知的方式重新獲得了平衡。

  可是,就像煙民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哄騙自己一樣,狂熱粉絲們也在為恢復心理平衡而採取荒唐的行為。更為關鍵的是,在他們維護明星的過程中,離自己“追求美好”的初心已漸行漸遠。

  青年在確立同一性的過程中,如果處理得好,會產生“忠誠”的人格特質,這不僅僅指對他人的忠誠,更指對自己的忠誠,青少年追星,本質上是追求心中那個美好的自己,而當這個明星因為缺乏自律而做出糟糕的事情時,他不僅已經無法承載你對美好的嚮往,而且還讓你在忠實於他的過程中背叛了你自己——那個渴望美好、追求美好的自己。

  有個成語叫擇善固執,説的是做人要選擇美好正確的事,並且堅持。當初你選他作為偶像,是因為他象徵了青春的美好,而不是真的因為“他這個人本身完美無瑕”。假如這個明星缺乏自律、觸碰法律底線,你最需要做的是忠實於自己,維護曾經對美與善的追求,而不是背叛初心,繼續無條件捍衞那個出問題的偶像。

  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追星幾乎是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正因此,追什麼星和怎麼追星就成為年輕人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追星前要獨立思考,慎重選擇學習的楷模,追星過程中知道擇善固執,並保持自己向美向善的初心。當追星出現問題,我們要懂得反思,從中吸取教訓,如此,我們才不會辜負自己追星的初心,才可以坦然面對未來的自己。

  (作者系首都經貿大學心理學教授)

  2021年08月06日 06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5 字。

轉載請註明: 年輕粉絲須理性 別在捍衞偶像中迷失自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