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並轉”是近幾年來廣電改革中不可繞開的話題,而隨着改革進程的推進,廣電發展的下一階段需要更新鮮的模式。
文|晴梔
浙江廣電集團官方消息顯示,開播近20年的浙江電視台第五套節目影視娛樂頻道從8月1日零時起,正式與觀眾告別,成為今年以來又一家關停的地面頻道。
在電視媒體日漸式微的大環境中,“關停並轉”是廣電改革中不可避開的話題,關停之後的報道資源如何分配安排?持續推進的廣電改革有哪些新成效?在互聯網和移動終端普及的當下,廣電人該何去何從?
近半年來的電視平台:
疫情期間明顯回暖
但關停並轉還在繼續
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開年以來,電視媒體迎來了近半年的回升期。相關數據顯示,到2019年,電視機的日均開機率在三年內由70%下降到了30%,而今年春節期間智能電視開機率達到45%,整體較平時提升了11.1%,這個狀態一直持續了近半年,7月30日,北京不重複開機率依然高達40.1%,平均收視時長140分鐘。
原因有三。首先是家庭場景凸顯出來,電視受到衝擊的一大要素就在於,大眾娛樂消費逐漸從家庭化轉移到個人化的大趨勢下,大屏不便攜的問題無法解決。疫情讓大眾不得不長期生活在室內,電視的家庭溝通功能重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再是家庭中的一個冰冷擺設。
其次是疫情在社會公共層面將大眾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相對於謠言更易傳播的網絡平台來説,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電視具有的權威性得到認可,新聞節目的關注度提高,總收視率增漲幅度達68.9%,總枱新聞頻道播出的《戰“疫”情第一線》《戰疫情特別報道》《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等都是重點關注節目。
廣電總局節目收視統計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全國地方衞視頻道晚間新聞收視率全面大幅增長,12省份收視率漲幅超50%,其中湖北衞視晚間新聞在此期間收視率整體提升531%,收看用户數提升906%。
這兩個條件使得電視成為疫情期間的剛需,在大眾流量集中的紅利期得以分一杯羹。
第三,電視媒體在疫情期間也逐漸輸出一系列新的特別企劃、新的創意形式。疫情期間,各大省級衞視都就疫情主題做出特別策劃節目,在健康傳播、情感慰藉、維持社會聯繫等方面表現出責任和擔當,將義務教育搬到電視大屏上,合理設置社會議題。錄製形式方面,電視平台率先採用“雲錄製”的方式,發揮電視媒體深厚的製作功底,保證了內容市場上新內容的供應,並對新媒體產品進行開發,實現了很好的“大屏帶動小屏”效果。
但與此同時,電視地面頻道的減少仍在繼續。
2020年開年,上海紀實頻道和藝術人文頻道整合調整為紀實人文頻道,東方電影頻道和電視劇頻道整合調整為東方影視頻道,藝術人文頻道和東方電影頻道停止播出,3月25日0時,湖南廣播電視台時尚頻道正式停播,電視平台新一輪的整合仍在繼續。
收益方面,廣電行業在今年一二季度的營收也整體遭遇下滑,上海娛華髮布的《2020年廣電行業受疫情影響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顯示,24.75%的廣電機構預估全年創收下降40%以上。疫情帶來的短暫回暖是特殊環境下的階段性紅利,媒介形式的變遷是個不可逆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地面頻道的關停並轉短時間內不會停止,但通過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我們也應該看到屬於電視媒體的希望。
2020年廣電媒體經營下滑預測
電視頻道改革現狀:
融合轉型仍處在探索期
人才斷層、媒體融合仍有誤區
“改革”這個詞,對於處在行業中的從業者來説,已經成了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傳統媒體已經從“需要改革”的狀態轉化到“需要不斷保持改革”的狀態。近兩年的廣電改革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簡、集中,政策層面,頻道的精簡精辦、融合發展也是提上議程的課題。
電視媒體最初成長起來的時候,頻道是稀缺資源,在廣電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當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且具不再稀缺後,多頻道單獨製作的模式無疑是將製作資源分割開來,限制着主平台的成長空間,對於一些落後產能,修復和重振的代價太大而實際效果無法保證,關停自然是更好的選擇。
同時,因為數量上減少了,重質量就成為了業翻盤的關鍵,“內容為王”的重要性重新被認可。但與此相對應的是,生產出熱點節目的優質力量,卻在逐漸從傳統媒體中流失,成為新媒體行業中的新興力量。人才出走、行業青黃不接,這正成為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發展中潛在的危險。
廣電人一度陷入討薪困境
除了薪資待遇、工作強度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發展空間,不論是言論空間,還是公共話語權,都在喪失。這對一個媒體從業者來説,無疑是讓人沮喪的,傳統媒體平台的吸引力自然下降許多。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平台都適合模仿套用成功經驗。就拿中央廚房來説,“中央廚房”式的新聞生產模式屬於“一魚多吃”,提高效率的根本在於減少了新聞的第一手採集,而更看重同一內容的不同分發渠道,這對於擴大內容產量、提升傳播效率無疑是有用的,但從另一層面上看,這樣的新聞生產也容易造成千篇一律,降低內容質量。
中央廚房組織架構示意圖
另外,動輒千萬上億的基礎投入不是小數目,對於一些地級平台來説可能是一項巨大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把錢和資源拿來投入設備升級,不如追求更加經濟節約的融合模式,在人才引進和培養上下更大的功夫。
將媒體資源整合、減少資源浪費,或許是當前廣電領域改革轉型的最佳方案,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電視平台的內容製作實力,減少人員冗雜和資源浪費。廣電媒體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但在這樣一個前路曲折的境遇下,電視頻道的改革需要更加深刻而多元。
廣電平台的新出路:
頻道精簡大勢所趨
另類創收有新招
頻道精簡的最終目的在於對廣電內容進行更深一步的供給側改革,實現對物力人力的合理運用,發揮廣電平台的製作優勢。近兩年來,這個話題都在一直持續,從未來的平台發展層面來説,頻道的精簡也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目前,着力打造大節目中心已經成為央視及各大省級衞視的改革動作之一。中央廣播電視總枱根據內容類別,成立新聞中心、財經節目中心、文藝節目中心、體育青少節目中心、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社教節目中心等。天津廣電與天津日報報業集團、今晚傳媒集團共同整合成立海河傳媒中心,成為主流媒體報道的中堅力量。
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多為二次售賣,即一方面將內容售賣給用户,同時將用户帶來的流量售賣給廣告主。而對於由大數據構建起來的新媒體來説,算法推送、用户分析等技術支持下,付費內容、輿情監控等信息傳播的上下游鏈條開發有了可能。對電視媒體來説,加入到媒體融合的大框架之後,更容易擺脱大屏平台的限制,切實地整頓報道力量。
媒體、數據、網絡多項業務併線發展,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保證自身發展的安全性自然就高了。
融媒指揮中心
另一方面在於“開源”,傳統電視的市場規模正在縮小,限制在原來的圈子裏帶來的結果只能是進一步的萎縮,從目前廣電業務的擴展範圍來看,尋找創收“副業”成了新的選擇。
今年以來,包括廣東廣電、江蘇廣電、河北廣電、安徽廣電、南京廣電、瀋陽廣電在內的多家廣電成為MCN行業中的新入局者。從與短視頻平台合作,建立直播間帶貨、發展主持人IP,到成立專門的MCN機構,廣電機構開展MCN業務成為行業新業態。
廣電體系內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與發展MCN業務是適配的。如此一來,既能開拓集團業務,實現一定的營收,並對廣電內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多元化利用,又可以打造品牌標識,在公眾認知層面上打破刻板印象,壯大主流輿論的影響力。
從內容輸出上看,除了常規內容之外,電視媒體的內容涵蓋逐漸擴寬,覆蓋電競賽事直播、特色扶貧農業、旅遊、教育、節慶會展等多種多樣的發展方向,打通“媒體+”的傳播渠道,成為廣電改革的新藍海。眾多地方廣電機構還開拓了生活服務的業務功能,結合自身的資源和特色,更靈活失效地實現變現,甚至直接開辦線下實體店,實現另一層面的營收。
媒體本身就處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墨守成規、循規蹈矩必然不應該是媒體人的做派。在大環境不利的條件下,電視媒體在不斷成長進步,逐步在融合轉型的路上走穩走正,也是我們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