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甜姐兒”黃宗英96歲了,她的表演和文字長留心間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娛樂

7月13日是著名錶演藝術家黃宗英96歲的生日。黃宗英1925年出生於北京,原籍浙江瑞安。當年,在瑞安城裏流傳着“黃家三代翰林、一門五進士”的佳話。黃宗英與哥哥黃宗江、弟弟黃宗洛被譽為藝術圈裏的“黃氏三傑”。

黃宗英15歲隨大哥黃宗江來上海演話劇,當年就與電影公司簽下了第一份電影合同,以後幾年的歲月裏出演了眾所周知、膾炙人口的電影《家》《麗人行》《幸福狂想曲》《烏鴉與麻雀》《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等,成為與白楊、秦怡、上官雲珠等一代明星齊名的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1941年,黃宗英主演了個人首部話劇《甜姐兒》;初秋,應黃宗江信召到上海,在黃佐臨主持的上海職業劇團打雜,不久在話劇《蜕變》中代戲上場。1942年,應南北劇社社長程述堯邀請,加入劇社。

黃宗英不僅以她出色的銀幕形象長留在觀眾心中,她還是一名優秀的作家和編劇,其創作的報告文學多次獲得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2019年,她獲得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值得一提的是,黃宗英是《文匯報》的老朋友、老作者,早在1946年她才20歲出頭,就在《文匯報》上連載了散文隨筆《寒窗走筆》。

本文特別附上連載首篇《寒窗專筆》,祝老藝術家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寒窗專筆

黃宗英

入學之始,外子述堯贈我一小冊,莊雅可喜,興至揮筆題‘寒窗走筆’四字於首頁。欲以之記學校生活及讀書心得等。可是我身兼學生,演員,主婦三職,真正的寒窗生活只不過三分之一。小冊中有日記,有隨筆,有雜感,有書信……,零亂瑣碎不成其為文章,而原本字體有用鋼筆者,毛筆者,鉛筆者,潦草模糊自己亦不能識。日記也有好些沒日子。今竟整理示人,自知‘寒窗’之題冠於這些亂七八糟之上甚為不通。‘寒窗’兩字我熟是音而昧其意,也不知源起何處。然自從我無意中寫到我的小冊子上時,我就愛上了他,非用他不可。因為從那天起我就真覺得是有一道寒窗屹立在我面前。這窗有時是紙糊小窗,有時是落地長窗,有時是外有操場的校窗,有時是亭子間的破窗,有時是通曠野的大窗。窗外有時是風,是雨,是白天,是黑夜是人聲,是靜。每一想到這窗,一陣輕寒戰慄,其中苦樂一一難言。

春二三月  二月廿六日

做起學生來,不免有點自我欣賞,是勝任愉快的角色,圖書館,課室,講義夾都透着新鮮,連破鋼筆至此亦自覺神氣。

中午和芸兒在校門口的小飯鋪裏吃了盤炒餅,歸來對坐在圖書館裏,借了本宋元戲曲史,封面很熟悉,想起大哥的書架子。

三月三日

今天下課下得早了點兒,不願回家,遂打道北平圖書館去看參考書。蹓躂着進了北海後門,冰棚已拆而遊艇上還積着雪。正是北方的初春,有大太陽卻很冷。經荒徑,步石階。都是靜悄悄的,只有幾個“清潔整理”的日僑在屋檐下啃乾糧。

出了北海前門,買了兩個烤白薯掖在大衣兜裏握手。

北平圖書館是個好地方,來的人也很可愛。一個白鬍子老頭兒對着一大疊線裝書睡着了,打起鼾來,趁着圖書館員送書來之前,書此‘中學生作文’一篇。

三月四日

天真冷,在課堂裏手也凍了,腳也凍了,今知此是寒窗之謂也,

同學等欲組劇團,推我為團長,團長之名實在怕人。傀儡非我欲為也,真幹又領導不起來。從事戲劇工作數年,只會演戲,別的什麼也不懂。學校劇團的人事問題有時多於職業劇團,我很害怕做這工作。然念及南北劇社因經濟之迫宣告暫時解散時,曾有言曰:‘南北劇社雖暫告解散,但其中之每一單位均當繼續戲劇工作,或研究,或寫作,或導演,或加入別的劇團演戲。推廣戲劇運動,聯絡各職業及業餘團體,……’然而……。

讀清代伶官傳,記有伶人得魁因誤場被責四十大板。想現在台上時有笑場,誤場,吃豆腐之舉,幸生今世,不然屁股怕不要打爛了。

今日工作欲頗強,欲讀書,欲寫稿,欲洗衣,欲做活,結果寫信七封,洗衣廿二件,疲倦睡去。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李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