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經濟,該醒了

微醺經濟,該醒了

用“強行捆綁”來形容“餐飲跨界酒館”,再合適不過。

這屆“集體微醺”,終將漸漸清醒。

總第 3121 期

餐企老闆內參  王盼 | 文

一邊“勢頭攀升”,一邊“低調放緩”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專注社區和菜場的袁記雲餃,將要佈局“元蒂餃子酒場”!早餐+午餐+晚餐+夜宵,打造全時段“微醺”場所。

該品牌以“平價無負擔”的定位切入,餐食包括小面、蒸飯、燉湯、燒烤、餃子等,宣傳中用了“不貴還對胃”的詞彙來描述,和主品牌袁記的定位一脈相承。

微醺經濟,該醒了

袁記佈局酒館,會火起來嗎?我們不想輕易下定論。但,餃子就酒,越喝越有……這熟悉的口號,讓內參君想到了去年大熱的餐飲+小酒館模式。

和府小面小酒、眉州小酒館、喜家德酒館、湊湊小酒館……連火鍋大佬海底撈,也見勢做了個“店中店”酒館。更早一些,成天“咯咯噠”的老鄉雞、“白富美”奈雪也都涉足酒館,可謂各有風格。

然而,內參君盤點一番,發現各家的經營,似乎不盡如意。口説無憑,來看數據:

微醺經濟,該醒了

和府小面小酒:去年7月初,和府餐飲宣佈完成近8億元E輪融資,當時品牌方向媒體透露:“小面小酒”計劃年內佈局50家門店。然而,截至內參發稿,該品牌目前只開出了34家門店。

眉州小酒館:2020年打造“川菜小酒館”,目前僅有4家店。內參君探店太陽宮凱德店,菜單顯示僅有3款果酒、2款米酒、2款特調為店內特製。飲酒氛圍寡淡,飯市滿座時甚至沒有人點酒。

老鄉雞酒館:2020年轟動圈內的深圳海岸城店已關閉。福田店雖有酒飲吧枱,卻取消了夜場經營。而北京望京的“農場店”,也僅僅是菜單中展示了7款精釀,而另7款顯示“不可售”。

此外,奈雪酒屋最多時全國開店17家,但2020年9月後再無新店動態;喜家德的酒館也只是做了一家而已,此後再無聲響;海底撈僅在2家門店嘗試“店中店”酒館,暫無進展;湊湊則公開表示:加入小酒館模式的新店還做不到複製。

而另一方面,關於“微醺經濟”勢頭不斷攀升的數據,依舊不斷展露。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小酒館的市場規模還不足千億,僅有856.3億;2021年,中國小酒館行業規模已經達到1280.4億,且隨着未來中國社會夜間娛樂文化繼續蓬勃發展,小酒館行業的發展趨勢還會繼續上升。

微醺經濟,該醒了

是“微醺”的理想太豐滿,還是經營實況太骨感?小酒館這陣風,為什麼吹不到餐飲人的錢包裏?


“棄酒保餐”成普遍

很多酒館已經做回餐廳了

不可否認的是,酒館是門好生意,但未必是餐飲人的好生意。

內參君在實地走訪中發現,不少打着“小酒館”名號的餐廳,如今已經幾乎沒有飲酒的氛圍了。比如眉州小酒館,飯市時座無虛席,生意確實火爆,然而卻幾乎沒有一桌點自釀酒。內參君嘗試了一壺售價37元的招牌“東坡飄雪”,端上桌後並沒有想象中的仙氣飄飄。很顯然,這更像是“披着酒館外衣的川菜館”。

微醺經濟,該醒了

全場“氛圍擔當”,就靠中間那個酒罈了

去年冬至,內參君恰好在大連,直奔“喜家德餃子酒館”後,發現門店內除了裝修中融入“酒”元素,菜單上僅有幾款精釀、幾款果酒,飯市同樣無人點酒,大家還是習慣“悶頭吃餃子”。

微醺經濟,該醒了

儘管有“酒”的裝潢,實際飲酒者甚少

餐飲試圖用酒來做增量,各個大牌都在嘗試,然而為啥都“蔫巴巴”的?

何悦是一名經營酒館7年的創業青年,用5000元資金在貴陽起步了一間10㎡的酒館;2016年又投資30萬升級第二家酒館,一炮而紅,成為當地的“初代網紅”;隨後投資100萬做了更大的酒館,並嘗試將音樂、演繹等多種形式融入。

説起連鎖大品牌涉足酒館,她坦言“並不合理”。因為這裏有兩個痛點始終縈繞:

微醺經濟,該醒了

一是經營時間的矛盾。大型品牌習慣將門店開到商場裏,但是營業時間有瓶頸,打烊的時間,飲酒的消費者還沒有出門,行為上就有矛盾點。典型案例是眉州小酒館、和府小面小酒,門店幾乎都在商場,無法進行夜場經營。

二是品類的強行捆綁。老鄉雞、喜家德這類品牌作為快餐,消費心態就是“快”,而飲酒是一個“慢”事情,在快餐的地方慢食,本就是極大的矛盾;而火鍋+酒,儘管消費時長類似(1.5-2小時),但兩個產品都很佔肚皮,很容易飽腹感,實際消費體驗一直存在爭議。









“這件事,有點類似從品牌方的需求來做,而沒有從消費者需求來切入。品牌做這件事,以為‘增加了酒就增加了利潤’,然而消費者不會認為這是酒館,他們覺得本質還是吃飯的地方。”何悦説。

甚至包子界的“瑪莎拉蒂”——鼎泰豐,也在三里屯開設了首家“餐+酒”的概念店,然而也陷入了偃旗息鼓的境地。

這裏的底層邏輯在於:究竟是顧客有需要,還是品牌有需要?

前者是正經生意,後者是低效自嗨。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不堪重負”是這些品牌在跨界酒館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各方面成本都不低,但真實的酒飲盈利情況堪憂。

比如和府撈麪和老鄉雞,選址都是比較一線的商圈,房租成本高,加上酒館模式需要“氛圍打造”,裝修也是不小的投入。“深圳海岸城原本就是高租金商圈,而且遊客佔比較大,老鄉雞在那裏打造酒館,品牌造勢一流。但疫情後,那個商圈的人流直線下滑,影響挺大;和府小面小酒,選址也大多是商場,原本就重裝修模式,房租又高,難上加難。”

微醺經濟,該醒了

深圳海岸城、北京合生匯商鋪租金狀況

奈雪酒屋也遇到過同樣情況,一年前,“東南商報”報道,開業不到1年,寧波首家奈雪酒屋就關門了,這個店曾與美國藝術家合作打造,開業時轟轟烈烈,但據內部人士透露“經營面積太大,300㎡導致盈利負擔很重”。

相比之下,去年秋天海底撈做的“HI撈小酒館”就非常“聰明”:並沒有花重金專門打造酒吧,而是在原有空間下,開闢出一塊來做出場景隔離。而且,從已有的員工中挑選出“精英”送去專業培訓,客人需要點酒的時候就變身調酒師,不忙的時候還做回服務員,並不佔用更多的人力。

“進可攻退可守”,可謂靈活度十足。這或許是餐飲涉足酒館需要的務實精神。

微醺經濟,該醒了

此外,社區模式或許能夠解鎖“餐+酒”的盈利密碼。江小白在重慶的民生酒館,就是典型案例。

民生酒館的設計,很像老重慶茶樓,對標中年飲酒場景,甚至可以“一兩一兩”地散打賣酒,靈活度極高,店內設計也很“質樸”。地道的重慶高粱酒、百年古法釀造驢溪青瓷壇,搭配各式滷水,“下酒小菜”的感覺一下子就來了。

走社區路線,讓飲酒的氛圍放鬆下來、消費親民起來,口碑做上來。

微醺經濟,該醒了

如此看來,餐飲想要跨界涉足小酒館生意,並非易事。成本問題、效率問題、場景適配問題、酒飲的同質化問題……都需要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以為“順手撈金”的餐廳,發現不是金子而是燙手山芋,於是匆忙把手縮了回去。


漸漸“清醒”的酒館生意

餐飲人還能做嗎?

那麼問題來了,一邊是持續上漲的勢頭,讓各家餐飲老闆“心癢癢”;另一邊是屢戰屢“不靈”的跨界者。很多餐飲老闆問內參君:這生意,還能做嗎?

內參君和不同的人聊了聊。答案是:風口之下,能做。但前人已經踩過不少坑,之後想要入局,要想清楚一些問題。

微醺經濟,該醒了

為了配合酒館氛圍,和府的菜單充滿了日式風

>從定位角度來看,“別再披着酒館的外衣了”。

事實證明,如果只是想冠一個酒館的由頭,只是裝修變一變,整點霓虹燈牌,菜單上增加幾款酒,就做起數錢的美夢,我勸你還是別幹。披着酒館的外衣,將餐食和酒飲結合,最後騎虎難下,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餐飲人入局酒館,核心還在餐,酒只是增量。

樂惠國際CEO兼鮮啤30公里董事長黃粵寧認為,餐飲人切入酒館,核心還得把餐做好,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反之,如果餐飲人把做餐的精力拿去做酒,再加上酒水品質不夠,復購就會有問題。

很多品牌在名字上加了“酒”,在裝修上重金砸了佈局,但事實上酒的比例和氛圍渲染很弱。或者餐品沒有明顯的創新,酒也中規中矩,二者相加很難做出突破。

總之,酒只是增量,不能本末倒置。

>從跨界角度來看,有些品類別去湊熱鬧!

不得不説,有些品類先天就不適合切入飲酒場景。去年,很多入局者高喊着“XX就酒,越喝越有”的口號。而落實到實際經營中,並不是所有品類都適配飲酒場景。強行組裝容易翻車。

>從利潤模式來看,想清楚外採還是自釀?

瓶裝酒給到門店,由於市場價格的透明,基本上能達到50%的利潤,而再往上加,顧客對價格會格外敏感;自釀酒普遍材料成本在1.5元/L以內,儘管實際計算時需要加入人工、設備、時間、罐裝材料等其它成本,但總體而言,低於整體外購酒水成本。這也是為什麼餐廳跨界做酒,都打出“獨家”產品(基本也都是貼標)。

>從產品角度來看,酒精度低於2°,以及高於13°的是主流。

一位酒類供應鏈從業者透露,雖然之前都提倡“4-10°的配製果酒”,但從餐廳實際銷售情況來看,酒精度低於2°,以及高於13°的酒漸漸成為主流。此外,米酒的整體復購高於果酒。

>從消費需求來看,不能光喝,還得有點社交屬性。

顧客要什麼?好喝好看還要“好便宜”。海倫司的可樂桶就同時滿足這些特徵,同時具有強烈的社交屬性。何悦告訴內參君,從業好幾年,感受到最大的變化是,大型酒吧都在改小,夜店也變成了小型夜店。以前是單純的飲酒文化,而現在還有人羣文化、甚至老闆本人來做鏈接才行。

微醺經濟,該醒了


小結

很明顯,前兩年轟轟烈烈的“微醺風”在漸漸清醒。

大部分餐飲企業涉足小酒館,都是以試水的姿態進行。這其中,一地雞毛的有,銷聲匿跡的也有,大多沒有折騰出實質的花樣來。

小酒館,無疑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誰能做好,尚無定論。

至少現在看來,餐飲人很難做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26 字。

轉載請註明: 微醺經濟,該醒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