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在寶寶的一餐中要佔到一半嗎?

主食在寶寶的一餐中要佔到一半嗎?好像大家會聽到不同的説法,這篇就來捋一捋吧。

寶寶需要多少食物

新媽媽常會對寶寶應該吃多少食物感到一頭霧水,吃多了怕不消化、吃少了怕餓壞了。

這裏有一張不同月齡寶寶每天推薦食物量的表格,可以參考一下。

建議量是生重

如果沒有作特別説明,一般提到食物的攝入量都是指烹調前可食用的生重。

這是什麼意思呢?舉幾個例子:

10克米,指的是10克大米還是10克米飯呢?

是指烹調前生的大米的重量。大米加入1倍水、2倍水、4倍水都可以做成米飯,最後米飯的重量差異是很大的,因此只能討論生重。

10克米粉,指的是10克乾粉還是10克米糊呢?

因為嬰兒米粉買來就已經是「熟」的了,所以這裏的是10克指的就是加液體沖泡前的重量。水加多些就稀點,水加少些就稠點,所以討論衝好後的米糊的重量是沒有意義的。

再來,10克玉米,指的是10克玉米粒還是10克玉米棒子呢?

是指玉米粒,因為裏面的棒子最終是被扔掉的,所以不會包含在「可食用生重」裏。

一句話解釋就是:描述食物的重量,都是指食物烹調之前的重量,並且要去掉殼、骨、皮、刺、鱗等不能吃的部分,只計算可以吃到肚子裏的部分。

所以按照上述表格裏的量來計算,6個月-3歲的寶寶,每天主食在全部食物中(除了奶)的佔比約在10%~40%之間,並沒有佔到一半那麼多。

如此看來,「主食佔一半」的説法是錯的嘍?別急,繼續看下去。

生重到熟重的變化

食物從生的做成熟的,重量和體積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的甚至和烹調前完全對不上號了。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吧!

嬰兒米粉→嬰兒米糊

10克嬰兒米粉

加5倍水衝成米糊

嬰兒米粉是熟的,加液體後吸水溶解,體積沒有改變很多。不同牌子的米粉吸水性不同,同樣的米粉和水沖泡出來體積會有所不同。

米粒→米飯

5克大米和5克黑米

加1.5倍水煮成米飯

需要烹調的主食則不同。同樣是10克主食,「生米煮成熟飯」的過程,米粒吸水膨脹,使緻密的結構變得鬆散,所以體積會增加數倍。

如果是煮成粥,那就更不得了了,加入的水分多、烹調的時間長,所以10克米能變成小半碗粥。

生菜→蔬菜

10克生菜

燙熟後

葉菜類含有很高的水分,在烹調過程中體積縮小。平時大家炒菜都有這種感覺:一大盆菜炒到最後只有一小盤了。10克生菜,炒熟後只有一點點了。

塊菜→蔬菜泥

10克南瓜塊

做成南瓜泥

南瓜、胡蘿蔔等蒸熟後,如果需要加一些水打泥,體積也會變得更大一些,這和加的水量有關係。

生蛋黃→熟蛋黃

煮雞蛋黃

炒雞蛋黃

不同烹調方式會令同一種食物產生不同的外觀。比如一個蛋黃,煮熟後基本不改變體積,而炒就變成一大灘。

生肉→熟肉

10克豬肉

做熟切碎

肉類含水量稍微少一些,所以烹調過程中的體積變化不會很大。如果是燉、煮,體積可能稍變大;如果是炒、煎,體積可能稍變小。

水果→果泥

10克香蕉

香蕉泥

水果一般是生吃,沒有經過烹調的體積相差不大。

作了這麼多對比,大家可以看到食物烹調之前和烹調之後的體積,給我們的視覺感受可能會完全不同。

兩個説法都對

作為普通家長,看到説吃多少東西,一般會認為是飯碗菜盤裏做熟的、直接能吃的食物。

但要從營養角度做更為準確的推薦和計算,又只能從生重入手,不能講熟重。

所以兩種説法的不一致,只是因為描述的角度有所不同,並不需要爭論出誰對誰錯。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些圖片進行排列組合。

比如這份食物:嬰兒米粉10克、雞蛋黃10克、香蕉10克、南瓜10克。

從食物生重來説,主食佔了1/4。

從視覺效果來説,主食佔了近一半。

比如這份食物:大米5克、黑米5克、牛肉10克、生菜10克、梨子20克。

從食物生重來説,主食佔了1/5。

從視覺效果來説:主食佔了一半。

看到這裏,大家對「主食佔一半」的説法瞭解了嗎?

如果不想在食物分量上太較真,那可以看做好後的熟重,主食大概在盤子裏佔到一半。但應知道由於烹調方式不同,目測只能是個大概。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寶寶吃了多少食物,吃了多少,比例是否合理,你可以買一個廚房秤(最常見的一個,10元左右),在烹飪前稱一下配料。一開始有點乏味,但連續稱重10天半後,沒有目測是無法擺脱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7 字。

轉載請註明: 主食在寶寶的一餐中要佔到一半嗎? - 楠木軒